瑞士一项研究显示, 植入种植体同时使用颗粒去蛋白的牛骨矿物质(DBBM)或自体骨(AB)或两者混合,联合胶原膜 (CM)行引导骨再生(GBR),与对照组相比, 在 15年种植体存留率、邻间牙槽骨水平、颊侧骨量上均无显著差异。机械加工表面种植体在原始骨和以GBR进行骨增量术的位点均能获得稳定的邻间骨水平 。 该论文 2016年12月15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牙周病学杂志》 (J Clin Periodontol)。
研究纳入23例已治疗15年以上的患者。机械种植体植入后采取下述措施之一:①同期行 GBR,包括植入DBBM、 AB或两者混合物,并用国产CM覆盖缺损处(GBR组);②标准植入后不行GBR(对照组)。每位患者各植入1颗GBR组种植体和一颗对照组种植体。在植入后15年,以锥形束CT测量颊侧骨 及黏膜量。在植入后5年及15年,以根尖片测量邻 间牙槽骨水平。
结果为,15年种植体存留率在GBR组是95.6%,对照组是94.1%。15年期GBR组的邻间牙槽骨水平为1.44±0.84 mm,对照组为1.69±0.84 mm。从5年和15年检查来看,GBR组的邻间牙槽骨丧失量 为0.23±0.70 mm,对照组为0.28±0.63 mm。15年期GBR种植体组颊侧骨量为1.98± 0.98 mm,对照组为2.19± 1.29 mm。上述指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张翼飞 编译)
韩国一项三维有限元研究显示,种植体支持的局部可摘活动义齿(RPD)的应力分布与天然牙支持的RPD不同,与种植体-组织混合支持式RPD亦不同。因此在应用种植体支持RPD时,应更多考量RPD设计及种植体位置。该文12月2日在线发表于《修复牙科学杂志》(J Prosthet Dent)。
研究者基于患者三维影像数据,对上颌局部、 牙齿和修复体进行有限元建模。应用建立的模型, 建立上颌的以下三维有限元模型:牙齿支持的RPD(TB)、种植体支持式RPD (IB)、牙齿-组织混合支持式RPD(TT)和种植体-组 织混合支持式RPD(IT)。 对天然牙牙冠和RPD义齿施加斜向300N负荷。 测量vonMises应力和基牙或种植体移位。
结果为, IB和IT模型中应力最大区域位于种植体,TB和TT模型中应力最大区域位于RPD的支架。IT模型中最大应力是IB的2倍,TT模型最大应力与TB相近。4个模型中,TT模型中的基牙移位最大,IB模型中的种植体移位最小。(索超 编译)
美国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与牙周探诊出血(BOP)、牙周炎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该论文 2016年12月15日在线发于《临床牙周病学杂志》(J Clin Periodontol)。
研究纳入1191例西班牙裔成年人,年龄为40~65岁,无糖尿病史。 研究者将糖尿病前期定义为空腹血糖异常(IFG)、糖耐量降低(IGT)或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将餐后1小时血糖(1hPG) 异常定义为血糖水平>155mg/dl;通过将特定人群的75%百分位数作为分割点定义胰岛素抵抗(HOMA-IR≥3.13);将“高BOP”定义为牙位出血率≥30%;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标准定义牙周炎。
结果为,在进行年龄、性别、教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肥胖、胆固醇以及菌斑指数等因素的多变量调整后,检测到包含或不包含1hPG的糖尿病前期、IFG、 1hPG异 常、IGT、HOMA-IR与高 BOP显著相关; 1hPG异常与重度牙周炎显著相关。当分析被限制在非吸烟者时,上述大多数相 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 (王蕤 编译)
荷兰一项研究显示, 对于7项影像学预测指标,曲面体层片的附加值 过低而无法在术前用来排除下颌第三磨牙(MM3)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IAN)损伤可能性。 对于神经管改道、神经管白线中断及根部暗影这几项指标,曲面体层片的附加值可以考虑用来在术前排除MM3拔除术后 IAN损伤可能性。论文2016年12月15日在线发 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 》(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通过检索 MEDLINE和EMBASE, 筛选有关曲面体层片7项预测指标对MM3拔除术后IAN损伤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这7项指标包括: 牙根相关指征(根部暗影、根偏曲、根狭窄、根尖暗区及劈裂)和神经管相关指征(神经管白线的中断,神经管改道及狭窄)。 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7项指标总敏感度和特异性范围分别为0.06~ 0.49及0.81~0.97。受试者-操作者曲线下方总面积范围为0.42~0.89。总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范围分别为7.5%~ 26.6%及95.9%~97.7%。 确定IAN损伤阳性症状的附加值(阳性预测值减去先验概率)范围为3.4%~ 22.2%。排除IAN损伤阴性症状的附加值(1减去先验概率)范围为0.1%~ 2.2%。(张翼飞 编译)
我国首都医科大学一项回顾队列研究表明,年龄、N分期、舌活动受限程度是有效评估恶性舌下腺肿瘤患者局部区域复发和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该论文2016年12月17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纳入1997-2011 年经恶性舌下腺肿瘤治疗 的患者。分析的预测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 期、淋巴结分期、神经浸润、切缘情况以及淋巴管浸润。
结果为,在38例患者中,16例(42.1%)为男性, 平均53岁(36~75岁)。共11例患者(28.9%)肿瘤分期为T3~T4,6例患者(15.8%)颈部淋巴结阳性。5年复发率为18.4%, 5年远端转移率为23.7%。多变量分析证实了年龄、 N分期和舌活动受限程度在局部区域复发和5年生存率方面的独立预测意义。(王蕤 编译)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142期第02新闻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