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关于当前扶贫工作的37条思考

2022-08-23 09:42:27

 提示点击上方"盘州在线"免费订阅本刊

为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自建九十六周年前夕,至的召开前后,某省直单位先后组织机关70余名80后青年干部,深入扶贫一线驻村实践锻炼。

期间,他们吃住在贫困村,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都不能阻挡他们走访贫困户的步伐。通过实地体察民情,与乡镇干部、驻村书记、村两委班子以及贫困群众进行交流,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基层实际情况,感悟良多。

笔者以为,这些来自于脱贫实践一线的思考、感悟和体会,虽然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仍有一定的价值意义,若完全废弃在故纸堆中,实为可惜,遂略作整理,以近乎原汁原味的面貌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对当前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所借鉴。


(一)关于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评估的问题。调查问卷上面,5号字体密密麻麻,看起来很费劲。里面的内容,如“两学一做”、“一生中最后悔的决定”、“近一个月压力大的事”,让人“脑洞大开”。评估人员入户调查时,不熟悉农村工作,不分对象只一味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检查档卡时,对计数方式、涂改等不分具体情况,一律判定为问题,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个别检查人员态度生硬、方式欠妥,伤害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感情。

2、还说第三方评估。在目睹了入户评估的全过程后,感觉有点“匪夷所思”。第一,用的人员是毫无群众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和农民交流,正常的交谈都有问题。第二,问卷设计的题目非常“阳春白雪”,一点都不接地气,字体非常小,题量非常大。一个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也得用上个把小时才能做完全部题目,让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贫困户去完成这些题目,简直是不可能的。第三,工作人员急于完成评估,在简单问几个问题后,就代农户作答了,怎能保证评估的客观准确性?

3、暗访检查的问题。“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接入户”的暗访方式,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不发通知,找不到人,或者效率非常低。第二,群众不知我们是干啥的,防范心理非常重,甚至发生过有农户被不明身份的人骗走财产的情况。第三,很快暴露目标,暗访变明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4、“埋在表格里”。扶贫工作的很多精力工夫,都用在填表开会、完善档卡上,平均3、5天就要迎接一次检查走访。每次检查走访,无论青红皂白,错一个字,有一处涂改,所有的表格都要重填,要让群众重新签名,“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有些人无奈地把汪峰的《春天里》改成了《表格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表格里,表格里。”

5、表格统计不接地气。在翻看历经几个版本要求的各类档案表格后发现,驻村干部统计农民收入时,单是收入就分出“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等若干类,这些经济学专业名词,有时解释半天,农民也弄不明白填什么、怎么填。

6、争当贫困户的问题。走访中,遇到这样一个事情。村里有一家非贫困户,找到驻村第一书记,要求把自己家定为贫困户,哪怕过一段时间再取消也行。问其原因,说是家里马上要给儿子娶媳妇了,如果定为贫困户会对女方更有吸引力。这种“以贫为荣”“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思想认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对待贫困的认识和态度需要加以引导,思想扶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搭便车”现象。在有些贫困户眼里,“扶贫”就是等国家给自己发票子、修路、修房子。更有个别贫困户并非真贫,而是通过隐匿财产、夸大困难、大闹村委会、、“争穷”、“吃低保”,以不劳而获“得好处”为能事。精准识别贫困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基层干部手段有限、掣肘较多,只能确保符合条件的“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而不敢确保没有“搭便车”现象。

10、基层干部被戏谑。乡镇、驻村干部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要求高、待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镇、村干部长年风里来、雨里去,吃了不少苦头,流了不少汗水,受了不少委屈。有人甚至戏谑基层干部是:“摸爬滚打终日疲惫,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逢年过节天天战备,正常提拔还得排队,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11、驻村干部面临的困境。驻村干部奋斗在基层一线,遭遇诸多困境:一是责任比天大,权力只有巴掌大。二是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三是种豆子的人越来越少,数豆子的人越来越多。千头万绪都要基层落实,干活的就那么几个人,屈指可数,而各级的考核评比、检查督导却是层出不穷、让人疲于应付。某组驻村十天期间,镇村就先后接受了脱贫攻坚巡查、半年工作综合考评、环境治理工作督导、建工作观摩、“双百工程”实地观摩、半年脱贫攻坚工作考评等名目繁多的检查。

12、村镇基层干部问责压力大。“上边千把锤、底下一根钉”。各项工作的落实都在基层,稍不注意就会被问责、警告。有的乡镇、驻村干部仅仅因为村内没有宣传横幅、墙体标语就受到处分,很多则是因为档卡资料不规范、收入算账不精准受到处分,而且是一个小问题被查出来,与之相关的一连串的人受到处分。严格地讲,这些问题当然也是问题,但还不至于处分、免职,工作强度和工作所得不成正比。上级部门的检查、督导、要求、有脱离实际的情况,不能真正实事求是、有担当地看待存在的问题,人无完人,人非圣人,要求村镇基层干部做到的上级领导是否能够自己先做到,要求村镇干部的工作标准是否自己能够达到,标准定给别人,手电筒照的也只是别人。

13、新矛盾、新问题。贫困户政策获利太集中,已经激发了新的农村矛盾。精准识别后的贫困户相比以前,确实更得到了整体村民的认可,但在实际生活中,离贫困户标准距离不大的农户也有一些,他们可能就因为一两个硬性条件定不了贫困户,但实际生活水平可能和贫困户差不太多,这部分人看着贫困户获取的相关补贴、政策,会做何感想?仅各级医疗免费这一项政策收益,就会让多少人眼红妒忌。贫困户丰厚的利益,带来的可能就是农村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尤其是那一部分有劳动能力但不参加劳动的贫困户,他们获得这些扶贫利益后,已经引起了其他农户的不满。委、政府要敏锐发现这些问题,不能把的好政策落实成了农村新的矛盾源。

14、乡镇“运动式”工作方法的弊病。上级的许多要求,在乡镇实际工作中往往演变为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比如秸秆禁烧,春季耗费一个多月,秋季还要一个月。每到这个时段,乡镇干部都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既要处置偷偷焚烧秸秆的人、也要应对上级不定时的检查。乡镇干部只有住帐篷吃干粮,日夜在田间地头严防死守。还有每逢上级开“两会”、“代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只能像勤务员一样紧跟着。“运动”尤其表现在上级检查和考核期间,乡镇干部倾巢而出,搁置手中其他工作,集中力量服务于所谓的“中心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但检查考核一结束便终止。这种“运动式”的方法既不可持续,又严重影响乡镇正常运作,直接导致治理的低效。

15、扶贫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如贫困户就医零支付,凡是确定为贫困户的家人,在县域内的公立医院就医的,全部实行零支付,这项政策确实大幅减轻了因病致贫家庭的负担,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贫困户以此长期住在医院不愿意出院,同时给县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这项政策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


(二)关于驻村帮扶的感悟体会

16、最深的感受。不深入基层,不直接和群众面对面,就不知道什么是基层工作,什么是群众工作。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粘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19、“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曾几何时,李昌平上书总理,直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现在,三农问题依然存在,但内涵已经有所变化。农民苦,是辛苦,不是痛苦;农村穷,是落后,不是走投无路;农业危险,是困扰尚多,不是凋敝没落。的报告提出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老百姓最朴实。只有沉到“一线”,放下“架子”,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把掏心窝子的话说出来;你也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愿、所盼,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群众是朴实的,你真心办实事,他们就会从心底感激你、支持你、拥护你。相反地,如果你虚头巴脑、官气十足,说话咋咋呼呼,他们就不会掏心窝子,更不会买你的账。

21、贫穷是病,扶贫是药。精准扶贫就是要因人而宜、对症下药。当今社会,贫穷不再单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活状态,它更是一种病,一种甚至能遗传、能传染的病。有病就得治!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强调的就是要抓住要害、精准发力。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面对贫穷这一疾病,我们需要一剂好药,一剂能治病的好药。

22、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贫困户是病人,政府是医生,不能只管开药,更要抓好药效跟踪,搞好疾病预防。作为政策的实施者,政府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政策落实下去了,不能只局限于今天脱贫了,更需要把政策种到农民心里去,把脱贫当作一项长期的工程继续下去。病治好了要巩固治疗效果,没病更要抓好预防。

23、首先要解决“头脑贫困”。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之智,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思想观念和思路的贫困。

24、给予镇村基层干部多一些关爱。乡镇基层干部是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头绪多、任务重、人员少、缺保障、强度高、节奏快,这就是基层干部的常态。待遇低、责任大、上升通道较窄,是基层干部面临的普遍问题,上级机关应该给予更多关心关爱,不能把工作和责任简单地“一推了之”,或者只注重“传导压力”的措施,而忽略疏导减压的保障。

25、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但首先要信任。严管就是厚爱,但在严管的同时,不要忘了厚爱。上级部门在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标准的同时需要实事求是得看待工作,有担当地评价工作,有信任地对待干部。问责工作要本着正视问题、信任干部的态度,有区别得实际客观得开展,不能简单得以问责这种形式作为处理整改问题的主要手段。


(三)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建议

26、表格统计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方面。要真正推动脱贫,绝不能局限于表格上的一系列数据。从操作层面看,扶贫统计表格最好少而精,且要符合农村实际,实现“精准”统计。因此,在对群众说话、为群众制订政策的时候,要做好调查研究,尊重实际,尽可能通俗一些、实用一些、接地气一些。

29、扶贫不是包办。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地理解帮扶,一提联系服务群众,就给群众送钱送东西,而且一送了之。要外力,更要内功,“求人不如求己”;要见物,更要见人,“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当前,也要长远,“扶上马,送一程”。

30、扶贫不能养懒汉。扶贫不扶懒,懒人也扶不起来。扶贫首先应让困难群众树立生活信心,提升认识,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而不是一味政府兜底,大包大揽,给某些人留下钻政策漏洞的空间,营造脱贫攻坚是帮扶而不是替代、。

 31、注重精神扶贫。“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扶贫先扶志,家贫志不穷。“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梦才会追,有志才能起。脱贫攻坚不仅要物质脱贫,更要思想脱贫。村镇基层干部要谋划好扶志工作,善于发掘“志穷”贫困户的生活希望点,重燃他们的生活希望。

32、注重生态扶贫。扶贫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扶贫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约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要进一步融合,既要保证贫困地区人口按时按质脱贫,又要保证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3、给啥都不如配个好支部。如果把扶贫脱贫比作缝制衣服,那么村支部承担的角色就是穿针引线。: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践证明:对贫困村来说,送支票不如送支部;对贫困户来说,送银子不如送点子;对帮扶干部来说,爱挑的担子不嫌沉。走访中发现,许多村两委班子都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虽说农村有农村的实际,村支书就像是老中医,年龄大、有经验、稳重可靠,是一笔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但也要注意培养有生力量。这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既少不了田福堂,也需要孙少安。

34、依靠干部、发动群众。脱贫攻坚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工作最终还是要依靠村干部、全体员、全村人民群众来组织开展和实施,而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村两委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让人民群众这支主力军走向主战场,让各级书记、工作队、帮扶人与贫困群众结成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同心同行,员干部成了中流砥柱,脱贫攻坚就有了中坚力量。

来源:基层干部参阅微信、贵州改革

可能你还想看



农村房子怎么建、如何申请、有哪些要求?

@盘州家长,中考将取消?究竟是真还是假?

盘州市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了,有土地的快看~~~

招聘 | 盘州在线招平面设计师及会计各一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