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 13:15:59
三苏世系和姻亲述略
曾枣庄教授
三苏在文学史的声名,使人们既关心其世系,又关心其姻亲。研究三苏的世系和姻亲,不仅有助于了解眉山苏氏的盛衰,而且有助于了解北宋后期的阵容。
一三苏的先世和姻亲
苏味道:
苏洵《苏氏族谱》:“苏氏出自高阳(古帝颛顼),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705—707)初,长史苏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苏泾:
苏洵《族谱后录下编》引其父苏序语:“苏氏自迁于眉而家于眉山,至高祖泾,则已不详。
”即苏味道至苏泾间的世系,当时已不可考。
苏虸、黄氏: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引苏序语:“自曾祖虸而后稍可记。曾祖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里。”
苏祜、李氏:
据苏洵《苏氏族谱》所列世系表,苏虸有子五人;苏祈、苏福、苏礼,苏皊、苏祜。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引苏序语:“吾祖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生于唐哀宗之天皊2年(905),而没于周世宗之显德5年(958),盖与五代相终始。……吾祖娶于李氏。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眣。”《苏氏族谱》:“祜不仕,娶李氏,享年五十四,七月三十日卒。”
苏杲、朱氏:
据苏洵《苏氏族谱》载,苏祜有子六人:苏宗善、苏宗晏、苏宗升、苏杲、苏宗晁、苏德。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引苏序语:“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近,皆敬爱之。娶朱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生子九人,而吾独存。……卒之岁盖淳化5年(994),推其生之年则晋少帝之开运元年(944)也。”《苏氏族谱》:“杲不仕,娶朱氏,享年五十一,六月八日卒。”
苏序、史氏: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先生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973),而殁于庆历7年(1047),娶史氏夫人,生三子,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苏氏族谱》:“序仕至大理评事,娶史氏,享年七十五,五月十一日卒。”据苏轼《苏廷评行状》,苏序有三子(澹、涣、洵)、二女。
苏澹:
苏序长子,苏洵长兄。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职方君(苏序)三子,曰澹、涣,皆以文学举进士。”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序)生三子,曰澹、曰涣,教训甚至,各成名宦。”苏澹曾举进士是实,“成名宦”则误。苏轼《苏廷评行状》:“(序)生三子,长曰澹,不仕,亦先公卒。”苏洵《极乐院六菩萨阁记》:“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丧兄希白。”希白可能是苏澹的字或号,卒于苏洵二十九岁即景皊4年(1037)。
苏涣:
据苏辙《伯父墓表》载,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甫)。天圣元年(1023)始就乡试,明年(1024)登科,为宝鸡主簿,官至提点利州路刑狱。嘉皊7年(1062)卒,享年六十有二。夫人杨氏,次年亦卒。子三人:“苏不欺,监成都粮料;苏不疑,嘉州通判;苏不危,家居不仕。女四人:长适进士杨荐;次适进士王东美;次适遂州节度推官任更;季适宣德郎柳子文。孙男十二人:千乘、千运、千之、千能、千里、千秋、千经、千杰、千寻、千亿、时、晖。” 苏洵
苏序二女:
苏轼《苏廷评行状》:“长适杜垂皊,幼适石扬言。”
二苏洵妻氏及子女之姻亲
妻程氏:
苏洵之妻程氏一族,虽比苏家富得多,但地位也与苏家一样,并不显要。苏轼《书外曾祖程公遗事》:“公讳仁霸,眉山人,以仁厚信于乡里。蜀平,中朝士大夫惮远宦,官阙,选士人有行义者摄,公摄录事参军。……坐逸囚罢归。……外祖父寿九十。舅氏始贵显,寿八十五,曾孙皆仕有声,同时为监司者三人。”苏轼的外曾祖程仁霸,仅摄录事参军,且不久“罢归”。外祖指程文应,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大理寺丞是“封官”,苏轼曾对李蝄说:“外祖甚富,二家联姻,皆以子贵封官。”(李蝄《师友谈记》)“舅氏始贵显”,舅氏指程?,字治之,进士及第,历任尉氏县尉,戎州户曹参军,凤翔节度推官,彭州、嘉州、梓州通判,归州、遂州知州,湖南路提点刑狱,夔州路转运使。(说见吕陶《程公墓志铭》)“曾孙皆仕有声”,是指苏轼表兄弟这一辈。“同时为监司者三人”指程?之子程之才,字正辅,娶苏轼幼姊八娘(详下),累官广南东路提刑;程之元字德孺,元皊中任夔州路转运使;程之邵,字懿叔,元皊中任熙河路转运使。
苏洵子、女各三人,其《祭亡妻文》云:“有子六人,今谁在堂?惟轼与辙,仅存不亡。”
长女:
据苏洵《极乐院六菩萨阁记》推算,卒于天圣6年(1028)苏洵二十岁时,出生不久即夭折了。
次女:
据《极乐院六菩萨阁记》推算,卒于庆历5年(1045)苏洵三十七时,时苏轼已十岁,苏洵幼女长苏轼一岁,故次女死时当在十二岁以上。
长子景先:
《极乐院六菩萨阁记》:“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丧兄希伯,又一年而长子死。”可见长子卒于苏洵三十岁时即宝元元年(1038)。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景先丧于“怀抱”之年而又长于两岁的苏轼,可能死时仅三四岁。
幼女八娘:
苏洵《自尤》诗叙云:“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有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适其母之兄程?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幼女死于壬辰之岁即皇皊4年(1052);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景皊2年(1035)。诗有“生年十六亦已嫁”,“明年会汝初生孙”
句,可见她十六岁适程之才,十七岁生子,十八岁即因受虐待郁郁致死。
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赵郡苏氏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乳亡姊八娘与轼。”幼女名八娘本此。关于苏洵幼女即苏小妹(对苏轼来说仍为幼姊)的传说很多,皆小说家言,当以苏洵佚诗《自尤》为准。
苏轼、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苏轼之妻皆姓王。前妻为王弗,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其死也,盖年二十七而已。”
继室王闰之,苏轼《阿弥陀佛赞》:“苏轼之妻王氏名闰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皊8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又《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从祭文可知,苏轼再娶王闰之在苏洵病逝前,王文浩《苏诗总案》卷5系于服父丧期满时,误。王闰之为王弗堂妹,王介(字君锡)之女。苏轼《祭王君锡丈人文》:“轼始婚媾,公之犹子(侄女),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执隢篚。”王介亦三世“隐居不仕”。妻弟王箴字元直,“举进士不调”,“遂不复事科举”。(苏过《王元直墓碑》)
侍妾王朝云,苏轼《朝云墓志铭》:“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 苏辙、史氏:
苏洵《祭史亲家祖母文》:“夫人之孙,归于子辙。”苏辙《寄内》:“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上事姑嫜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孙汝听《苏颍滨年表》:“辙娶史氏,年十五,父曰瞿。”史瞿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苏洵之父苏序亦娶史氏,《族谱后录下篇》云:“史氏夫人,眉之大族”。即使苏辙妻史氏与祖母史氏同族,也不过是“眉之大族”。
从上可知,眉山苏氏,在苏涣、苏洵兄弟以前皆不显,是从苏洵兄弟、苏轼兄弟起才开始显赫的。其妻族亦不显,至多不过是眉之大族(史氏)、眉之巨富(程氏)而已。这与苏轼、苏辙后代的姻亲关系适成鲜明对比。
三苏轼后代及姻亲
长子苏迈、石氏(石昌言孙女):
苏迈字伯达,苏轼妻王弗所生。苏过《送仲豫兄(苏迨)赴官武昌叙》:“长兄年五十有三,犹为州县吏。”苏过此叙作于政和元年(1111),上朔五十三年,当于嘉皊4年(1059)生于眉山。苏轼通判杭州,苏迈十余岁,与孙志康同学于苏轼。熙宁10年(1077),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原来苏迈是中书舍人石昌言的孙女婿。原读苏轼《与迈求婚启》,不知所云,现在都迎刃而解了:“里荶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以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游艺之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风。聊申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据《宋史·石扬休传》,石扬休字昌言,眉州人。苏轼《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故云“里荶之游,笃于早岁”。苏洵有二姊,幼适石扬言,石扬言乃石昌言的兄弟,故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所谓“交朋之分,重以世烟”者以此。苏迈为石昌言的孙女婿,其岳丈为石康伯。苏轼《石氏画苑记》:“石康伯字幼安,眉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
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书法名画,古器异物。”“居京师四十余年。”又《祭石幼安文》云:“闻人蜀音,回首灿然。矧如夫子,又戚且贤。”
“戚”字表明,苏迈所娶即石幼安之女。苏轼为迈娶妇在罢密州任返京,居于京郊范镇东园时,与石幼安“居京师”亦合。元丰2年(1079)苏轼自湖州被捕入京,迈年二十一,随父入京照应。轼出狱,随父居黄州。元丰6年(1083)迈年二十四,被命为饶州德兴尉。次年,苏轼迁汝,送苏迈至湖口赴任。元皊初,苏轼兄弟还朝,政敌吕惠卿之弟吕温卿知饶州,为防温卿报复,苏辙《上乞罢兄子德兴尉状》。元皊6年(1091),迈年三十三,被命为河间令,苏辙有《送侄迈赴河间令》诗。元皊8年(1093),苏轼知定州,苏迈以亲嫌罢河间任。苏轼贬官岭南,携家探望贬官汝州的苏辙。苏辙分俸七千给苏迈,令迈将家大半就食于宜兴。绍圣2年(1095)苏迈托僧人卓契顺往惠州探望苏轼。绍圣4年(1097)春苏迈被任命为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亲。旋因韶州、惠州相邻,不让其赴任。苏轼再贬海南,苏迈留居惠州白鹤峰新居。元符元年(1098)苏辙自雷州移居惠州,苏迈留叔父一家暂居惠。
元符3年(1100)苏轼遇赦北归,迈亦随之北归。苏轼去世后,苏迈兄弟葬父于汝州郏城,并随叔父居于颍昌。大观元年(1107),迈年四十八,出任嘉禾令,苏过有《送伯达兄赴嘉禾令》诗。政和2年(1112)苏迈罢嘉禾令而归,苏辙有《喜侄迈还家》诗。
苏迨、欧阳氏(欧阳修孙女):
苏迨字仲豫,苏轼继室王闰之所生。元丰8年(1085)苏轼《与杨康功书》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由元丰8年上朔16年,当为熙宁3年(1070),生于京师。苏迨头长,苏轼戏称之为长头儿;自幼多病,“四岁不能行”(苏轼《赠上天竺辨才师》);但却聪颖异常,苏轼《与陈季常书》云:“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苏迨之妻为欧阳修的孙女,欧阳蓒之女。苏辙元皊4年作的《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说,修有“孙女七人”,其六“许嫁承务郎苏迨”,其七“尚幼”。苏轼颍州《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也说:“元皊之初,起自南迁。
叔、季在朝,如见公颜。入拜夫人,罗烈诸生。敢以中子,请婚叔氏。夫人曰然,师友之义。”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兄弟排行。欧阳修有四子:发、奕、蓒、辩。“请婚叔氏”,即请以欧阳蓒之女许配“中子”苏迨。但蓒女过门不久就病逝了,苏轼有《祭迨妇欧阳氏文》:“昔先君与太师文忠公恩义之重,宜结婚姻,以永世好。
故予以中子迨求婚于汝,自汝之归,夫妇如宾。……云何奄忽,一时至此,使我白首,乃反哭汝。命也奈何,呜呼哀哉!以吉月良日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苏轼继室王闰之卒于元皊8年(1093),亦“殡于城西惠济院”,估计迨妇蓒女亦卒于是时前后不久。
但令人奇怪的是韩元吉《苏公(岘)墓志铭》说:“祖讳迨,朝散郎、尚书驾部员外郎,妣安人欧阳氏。
……始文忠(苏轼)爱阳羡山水,买田欲居,仅数百亩,屋数椽也,而家于许昌。至离乱(指北宋灭亡),驾部即世,欧阳夫人始居阳羡。”据此,迨妻欧阳氏活到了南宋初年。《苏公(岘)墓志铭》中的欧阳氏,很可能就是苏辙《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中那位“尚幼”
的欧阳修孙女,她在蓒女病逝后作了苏迨的继室,“以永世好”。
苏轼贬官岭南,苏迨留居宜兴。苏轼北归,苏迨往迎于广州。苏轼去世后,投靠苏辙居颍,苏过有《同仲豫兄长……游朱园放鱼》诗。政和元年(1111)赴武昌管库任,苏过有《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
靖康之乱时(1126),苏迨去世。
苏过、范氏(范镇孙女):
苏过字叔党,晚号斜川居士,时称小坡,熙宁5年(1072)生于杭州。元丰6年(1083)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参寥子来访,苏过始见之。元丰7年(1084),苏轼迁汝,枉道筠州看望苏辙,三子随行,苏辙赞“迈年最长二十六,已能干父穷愁里。豫儿(苏迨)扬眉稍刚劲,党子(苏过)温纯无愠喜。”(《次韵子瞻特来高安相别》)元丰8年(1085),苏轼起知登州,苏过游登州延洪禅院,舍所蓄乌铜鉴。元皊中随父居京师,娶妻范氏。晁说之《苏叔党墓志铭》:“(苏过)娶范氏,蜀忠文公之孙,承吉郎百嘉之女。”蜀忠文公即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与三苏父子既是同乡,又是世交。其子范百嘉以荫为秘书省正字,勾当都茶库。第进士,改大理评事,用荐为市易司属官。早镇一年卒,年仅三十九。(范祖禹《范君墓志铭》)元皊4年(1089),苏轼知杭州,舅父王元直自蜀来访,始识舅氏。元皊5年(1090),苏迨、苏过以诗赋解两浙路,参寥子有《送仲豫、叔党二承务赴试春帏》诗,均落第。在苏轼三子中,只有苏过一直在苏轼身边,苏轼贬官惠州、儋州,苏过皆侍行。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
政和2年(1112)始出监太原税,政和5年(1115)知偃城县,宣和5年(1123)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行道中,有《斜川集》行世。
苏?:
小名儿,朝云所生。苏轼《朝云墓志》:“生子,未期而夭。”
苏轼有《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小名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诗哭之》诗。
遗腹子梁师成
梁师成字守道,慧黠习文法,粗知书,为宦官。政和间为徽宗所宠用,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都人目为隐相。钦宗立,被缢杀。《宋史·梁师成传》:“师成实不能文,而高自标榜,自言苏轼出子。是时,天下禁诵轼文,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师成诉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续资治通鉴》卷93所载同。
从“高自标榜”、“自言”等用语看,作者对梁师成乃苏轼出子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如果事出无因,无论怎样“标榜”,恐怕也不至于认人为父,何况正处于“禁诵轼文”之时。
《朱子语类》卷13:“师成自谓东坡遗腹子,待叔党如亲兄弟。谕宅库云:‘苏学士使一万贯以下,不须覆。’”朱熹为南宋人,他生活的年代距苏过不远,所记当有所本。
苏符、苏籍(苏轼之孙):
苏轼去世时有“孙男六人:箪、符、箕、硁、筌、筹。”(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据晁说之《苏过墓志铭》,过有子“七人:硁、籍、节、笈、簟、黽、竺。”据韩元吉《苏公(岘)墓志铭》,苏迨有子名篑。去其重复,苏轼孙男有名可考者共十三人,其中只有苏符、苏籍的事迹尚可考知。
苏符,《宋史》无传,但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眉山出土的《苏符行状》,提供了苏符的详尽情况。苏符字仲虎,苏迈之子。生于元皊元年(1086)。自幼力学有大志,苏轼特器之。轼病殁后,党祸再起,闭户读书,以家学自珍。苏辙殁,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先后任随州司刑、漕事,黎州确山县丞、秦凤路经略安抚司干办公事。建炎初,高宗以苏符能世其家,擢国子丞,后知蜀州。绍兴初移夔州路提点刑狱,未赴。召对,累迁至中书舍人,进兼翊善,赐三品服。绍兴9年试给事中,充贺金正旦使,携陷金之苏氏后裔以归。10年权礼部尚书,11年兼侍读,12年以议礼不合罢,知遂州。16年乃赴任,不复出蜀。绍兴26年(1156)卒,年七十。讣闻,特赠左中奉大夫,封眉山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娶妻王氏,王适之女(苏辙的外孙女)。或以为眉山无苏洵后代,《苏符行状》的出土证明,至少苏符官于蜀,葬于蜀。
苏籍字季文,苏过之子,官博士,与程揆、范元功有文字往来,绍兴中累官右承务郎、太常寺主簿、荆湖南路提点刑狱。 苏轼曾孙自然更多,仅苏符一房就有七子。但可知者却寥寥无几:一是苏山,乃苏迈之孙,苏符之子,作有《苏符行状》。二是苏峤,字季真,苏过之孙,苏硁之子。
官至给事中,显谟阁待制,宋孝宗曾御制《苏轼文集赞》,亲书苏轼诗赐峤。三是苏岘,字叔子,苏峤之弟,过继为苏篑子。初为海陵县丞,召对,为太常主簿,迁太府寺丞,易将作监丞,知?州,后又为福建、江西转运使,秘阁修撰。娶宋孝宗时宰相曾怀之女为妻。韩元吉《苏岘墓志铭》云:“中兴渡江始,(苏轼)诸孙有显者其二(即苏峤、苏岘)。”“兄弟一时驰名。”苏轼玄孙更不可考。《苏岘墓志铭》云:“男六人:枘,迪功郎,严州桐山县尉;格,以继季真(苏峤)而夭;柘,以继族兄奕世,迪功郎,监行在省仓下界;极,将仕郎;癷、杞,皆为进士,欲自奋。”“女一,适施鰖。”据陆游、周必大《题跋》,苏轼玄孙还有苏植、苏朴,均仅知其名,不详其事。
四苏辙后代及姻亲
苏迟、梁氏(梁适曾孙女):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娶妻梁氏,为宋初翰林学士梁颢的玄孙女,位至同平章事的梁适的曾孙女,德顺军通判梁彦昌孙女,提点刑狱梁子美之女。周亮工《书影》:“(河南郏县苏坟)南一冢,为盗发矣,俯其穴,得志铭,始知为夫人。……夫人姓梁氏,为状元颢之曾孙(当为玄孙),适苏迟,为子由长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9载,元符元年(1098)六月“苏辙移循州安置。本路提刑梁子美与辙系婚姻之家,不申明回避,并其余监司失觉察,各罚金三十斤”。绍圣元年(1094),苏辙南迁,苏迟、苏适留居颍昌。绍圣3年(1096)冬,苏辙晚年居颍,有很多“次迟韵”的诗,由此可知苏迟亦能诗。
建炎初苏迟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高邮等,旋改知婺州,爱其山水,因留居婺。
建炎4年(1130)9月知泉州。绍兴元年(1131)知楚州。3年(1133)9月权刑部侍郎,10月权工部侍郎。5年(1135)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12年(1142)迁一官致仕。25年(1155)卒,享年八十八岁以上。(事详《金华贤达传》卷4)
苏适、黄氏(黄萛女):
苏适字仲南,生于治平4年(1067),卒于宣和4年(1122)。初以恩荫授承务郎,任郊社局令,改陈州粮料院。苏辙南迁,留居颍昌。元符3年(1100)任太常寺太祝。崇宁元年(1102),党祸复起,罢太常寺太祝职。崇宁3年(1104),回蜀祭先茔。政和元年(1111)起监西京河南仓。2年(1112)丁父忧,服除,授信阳军司录事。政和7年丁母忧,服除,得请为宫祠,未几以省员罢。中山帅赵公述荐判广信军,卒于任。娶黄萛之女为妻。黄萛字师是,其父黄好谦(字几道)与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黄萛亦登进士第,官至宝文阁待制,知定州,卒,赠龙图阁学士。
苏辙《祭黄师萛龙图文》:“君家在陈,我官陈庠(陈州州学教授),时始合并。……我迁南方(元丰中贬筠州),归来老矣,故旧无几。君家父子,见我京师,相顾而喜。往来绸缪,婚姻之好,实始于此。”可见,苏、黄结姻,当在元皊初年。
苏远、黄氏(黄萛女)、范氏(范镇孙女):
苏远(又名逊),字叔宽,生于熙宁7年(1074)。元丰7年(1084),年十一,已能诗。苏远之妻也是黄萛之女,《宋史·黄萛传》引林希语:“萛两女皆嫁苏轼子。”轼当为辙之误,苏轼之媳无姓黄者。王士祯《香祖笔记》的记载是对的:“黄师萛是章?之甥,以二女妻颍滨之子适、逊。”苏辙贬官岭南,苏远夫妇随行,黄氏因瘴疫死于循州,苏辙有《祭八新妇黄氏文》。
黄氏死时,苏远才二十六岁,当再娶。苏辙《祭范子中朝散文》云:“苏氏范氏,同出坤维。蜀公(范镇)告休,居颍之湄。我老去国(指贬岭南),归亦从之(指居颍)。公(范镇)逝久矣,见其长子。婚姻之故,莫我遐弃。”可见苏辙回到颍昌后,又与范子中结为儿女亲家,时苏迈之妻梁、苏适之妻黄氏皆在世,显然是为苏远续娶。大观元年(1107),苏远出监淮西酒税。靖康元年(1126)卒,年仅四十八。苏辙三子,适、远皆死得较早,只有长子苏迟在南宋还活了二十八年,爵、齿远优于二弟。
苏辙有六女。一女适文务光。务光字逸民,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第四子。苏、文为世家,苏洵有《与可(文同字)许惠舒景,以诗督之》诗。苏轼兄弟与文同的唱和更多。元丰元年(1078)苏、文联姻,2年(1079)文同去世,务光护丧还蜀,旅居成都。元皊年间,苏辙还京,务光病死于蜀,长女携子文骥回娘家居住。苏辙还颍,文骥已成人,辙诗常及之。 一女适王适。王适字子立,赵州临城人,仁宗朝参知政事王靭之孙,尚书比部郎中王正路之子,曾知濮州,赠光禄大夫。苏轼知徐州,王适为州学生。苏轼认为他贤而有文,喜怒不见,得丧若一,有类苏辙,于是选作苏辙的女婿。
乌台诗案后,王适夫妇随苏辙居筠州,从苏辙学。苏辙回朝,王适夫妇亦入京,元皊4年(1089)卒,年仅三十五岁。苏轼作有《王子立墓志铭》,苏辙作有《王子立秀才文集引》。
一女适曹焕。曹焕字子文,光州知州曹九章之子。苏辙同曹九章早就相识:“我官宋都(商丘),晨出南河。逢公北征,吏卒讥呵。相辑于舆,莫复遑他。”
(《祭曹演父朝议文》,下同)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与曹相会于符离,轼与曹已提及这门亲事:“伯氏之南,见公符离。倾盖相欢,执手无疑。公顾我笑,我犹未知。”苏轼贬官黄州,曹知光州,由于苏轼和李公择的撮合,这门亲事很快就成了:“始于朋友,求我婚姻。
数岁之间,相与抱孙。”
曹焕后来曾任山阳令,苏辙有《曹郎子文赴山阳》诗。
一女适曾纵。曾纵字元矩,曾巩弟曾肇之子。曾肇在神宗朝曾任国史编修官,元皊初擢起居舍人,不久为中书舍人,与苏辙同值掖垣。崇宁初再谪元皊党人,肇请与俱贬,遂落职。崇宁4年(1105)卒于润州。事详《宋史·曾肇传》。苏辙有《曾郎元矩见过》诗,集中抒发了他同元矩之父曾肇的交情。
一女适王浚明。王浚明字子家。知虢州王廷老(伯鰎)之长子。苏轼通判杭州,抗行新法,王廷老任两浙漕佐,为之周旋。后王以罪废,居商丘,与苏辙游,遂结姻。王浚明“仕宦七(?)十余载,历任二十官”,“绍兴七年赐三品服”,“阶至中奉大夫,勋文安县男’,绍兴23年(1153)卒,享年八十有五(见苏籀《故中奉宝文阁王公墓志铭》)。在苏辙女婿中,“尊荣寿考”以王浚明为最。
一女适胡仁修。苏轼《与胡郎仁修书》云:“小二娘知持服不易,且得无恙。伯翁一行甚安健,得翁翁2月书信,3月内许州相识书,皆言一宅安康。”张道《苏亭诗话》以小二娘为苏轼之女,胡仁修为苏轼之婿。细审原意,伯翁乃苏轼自指,若小二娘为苏轼之女,则不当自称伯翁。翁翁乃指苏辙,故小二娘亦为辙女,胡仁修为辙婿。苏轼四十九岁时自称“平生无一女”,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亦未言其有女。
苏简、苏策、苏籀(苏辙之孙):
苏辙孙男有九人。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云:“迟二子:简、策;适三子:籀、范、筑;逊四子:筠、箴、箱、簦。”九人中,事迹可考者仅三人。
苏简,字伯业,苏迟长子。以祖恩荫,补承务郎。宣和中任郑州司刑、曹、华州钱监。建炎间为江浙制置司书写机宜文字,通判宜州、饶州。绍兴中先后知严州、建州、处州,帅广州、洪州。乾道2年(1164)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20卷(已佚)。
事见吴师道《敬乡录》卷7。
苏策,字伯行,苏迟次子,苏简之弟,以外祖梁子美恩荫授将仕郎,历任新郑主簿、江西帅属、钱塘知县、军器监丞、权吏部郎。出为闽漕,知台州。乾道3年(1167)卒。事见《敬乡录》卷7。
苏籀,字仲滋,苏适长子。以祖荫官陕州仪曹椽,登朝为太府监丞、将作监丞。建炎初南渡,侍苏迟居婺州三十年。著有《双溪集》15卷、《栾城遗言》1卷,皆传世。“诗文雄快疏畅,以词华而论,终为尚有典刑。”(《四库全书总目》卷157)
苏谔、苏诵、苏诩(苏辙曾孙):
苏谔字伯昌,苏迟之孙,苏简长子,以苏迟恩荫,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后知柳州、邵州、韶州。官至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著有《拙斋集》,佚。事见《敬乡录》卷7。
苏诵,字伯言,苏简次子,苏谔之弟。以苏简恩荫,补将仕郎,终知濠州。事见《敬乡录》卷7。
苏诩,苏适之孙,苏籀之子。宋孝宗淳熙6年(1179)知筠州,曾刻家藏本《栾城集》,作《栾城集跋》;同年又刊其父苏籀的《双溪集》,作《双溪集后跋》。
苏森、苏林(苏辙玄孙):
苏森为苏诩之子。宋宁宗开禧3年(1207)也曾知筠州,并重刊《栾城集》,作《栾城集跋》。
苏林为苏谔之子,以苏简恩,初任绍兴嵊县主簿,知严州建德县,监进奏院。官至江东提刑,累赠正奉大夫。事见《敬乡录》卷7。
苏辙后裔可知者尚有苏黒(见戴表元《题蜀苏氏族谱后》)、苏镐(见《金华县志》卷9)、苏友龙(见王?《苏君小传》)、苏伯衡(《明史》卷285本传),这里就不赘述了。
曾枣庄,四川省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 。
苏端虎推荐
天下苏家古今事,尽在苏氏信息台。欢迎投稿、阅读、点评、转发……
投稿方式微信号:QsgrQ138033389 邮箱:138033389@qq.com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属原作者,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天下苏氏信息平台”或ID号“TXSS138”搜索,即可关注!查看历史消息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天下苏氏信息平台”进入,请大家分享本平台资讯,请订阅今日头条《天下苏氏信息平台》多谢!
阅不尽的历史、讲不完的精彩尽在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