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都江堰很多不同,我们是人造的,也是非国有的,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公司,股份制企业。其实我觉得大数据这个词确实非常热,但是在景区这里我觉得像郑局讲的一样,就是景区这边有没有大数据。
我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有,我们有很的种数据,但是是大还是小,这可能是每个景区不同。拿我们自己景区来讲,其实我们数据来源太多了,但是碎片化。门票也算是数据的类别,所有的OTA,停车场,还有原来的市调,方方面面的,来自各个维度的数据,现在我们整个的CRM的搭建,也是数据。关键还有刚才提到的清洗和整理,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度。现在都是直接刷身份证入园,这些信息都能捕捉到,但是这些信息对景区运营有多大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有百分之百的数据,和我拥有了10%的客户样本量,其实对景区来讲是不是已经可以有参考的作用了?
我能可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客源,有10%也可以做很好的分析。我们对数据来讲,其实在捕捉客源的角度上讲,像基本营销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我们更愿意把数据的整理,内部的留存用于将来对产品的提升和改造。这个数据并不是说基于原来的客户本身的分析,来自于哪里的客户基础画像,而是客户的消费习惯变化来指引我们将来产品有哪些提升。就像主持人刚才问的上一个问题,包括新型的技术应用,游客是希望信息技术在园区内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体现。
我们园区投了十几亿,几十亿,一开始建完以后,它已经存在在那儿,怎么用于新技术,又能跟原来的结合,又符合当下游客的需求,又在投资回报率上能够符合整个投资方的要求,其实是数据在未来精准算法,我认为对景区实践的应用中能够更有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游客画像。我觉得精准营销在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我觉得现在的帮助已经没有过去一两年那么大了。换句话说,我们去年游客和今年的游客从游客画像上的比较到底差多少。像男女比例,55.5%和54.5%,对我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已经知道了游客在哪儿吃,在哪儿玩儿,他喜欢什么样的旅游组合,今年和明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半年给我刷新一次,我是汇报给老板好,但是对我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大的作用。我觉得未来的产品不能改变,也许在营销产品做哪些补充,能满足游客在园区体验的需求,我个人的角度,对于海昌海洋公园我觉得是数据的另一个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