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来世事变迁,但苏轼后人在宿州已经深深扎根,苏轼的三十世孙苏肇平便是其中一员。
苏肇平
苏肇平系苏轼三十世孙,原萧县博物馆馆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石刻画研究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书画艺术家。图为苏肇平在翻阅眉山堂苏氏族谱。
苏肇平的书桌案头,放置着一摞厚厚的苏家族谱,这部族谱由苏轼的父亲苏洵编纂,族谱上第一人上溯到唐初宰相苏味道,苏轼是苏味道的第十五世孙。“苏轼祖籍四川眉山,但自苏迈起,苏轼后人便留于宿州。”苏肇平是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对于先祖在宿州发生的故事,他娓娓道来。
谈及自己的先祖为何要在宿州安家,苏肇平告诉记者,这一切还得从苏轼因“文字狱”被贬黄州说起。
那时,苏轼已无心做官,但宋神宗念其人才难得,命其前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公元1084年,苏轼举家赴任,同时其长子苏迈高中进士,赴饶州任饶州府德兴尉。苏轼赴任途中,幼子染疾夭折,长子又被政敌打击患病。悲痛之下,苏轼已无心前往汝州,而是希望全家平平安安,于是他令苏迈上书休病,与他会和。同时,苏轼上表朝廷,希望能够在常州安家,并在常州购置了田地宅院,但两次上表均无回信,苏轼只得继续前往汝州。
公元1085年正月初六,苏轼一家从汴水途经宿州登岸,来看望他的表哥石康伯。苏轼与石康伯自小相识,感情十分深厚,也曾数次到宿州看望他。这次来到表哥家,石康伯正卧病在床,两人相见,百感交集。石康伯当时正在为小女儿未能找到合适的人家婚配而心急,当得知苏迈的原配夫人吕氏已病逝的消息,遂将女儿许配给苏迈。苏、石两家由此联姻,亲上加亲。
苏迈完婚后,苏轼也无心赶赴汝州,而是决定让苏迈就地安家,并在靠近泗水的地方购置一片田宅。因当时经济窘迫,苏轼只能为苏迈购置一块廉价的低洼之地,苏迈在这块低洼如湖的地方筑屋安家之后,人们将这里称之为“苏家湖”,现属埇桥区杨庄乡。宿州此行,儿子结婚、泗水买田、亲朋相聚,苏轼十分开心。正逢正月十五,宿州城内热闹繁华的景象令他触景生情,遂做《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充满了对宿州的喜爱、留恋之情。其实,早在公元1077年,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就曾在题《灵璧张氏园亭记》中表露“……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如今,儿子在宿州安家,也算了却苏轼的一桩心愿。
安顿好儿子之后,苏轼辞别宿州,登舟西行,半路上接到了准许常州居住的诰命,苏轼喜出望外,调转船头再次回到宿州。此时,石康伯已病故,苏轼告别了苏迈夫妻前往灵璧,在灵璧以书画换取灵璧石后,装船运往常州用于装点新家。而苏迈,就带着夫人石氏及与吕氏所生的大儿子苏簟在“苏家湖”安顿下来,第二年,小儿子苏符在“苏家湖”出生。晚年时,苏迈搬至风光秀美的萧县皇藏峪北侧龙岗泉附近居住,直到公元1119年葬于此(苏迈去世后改名为“无艳泉”)。
明代时,“苏家湖”因地势屡遭水灾,苏家弟兄留下一脉守着老宅,其他人纷纷迁出。作为苏簟后人的长房一脉,在迁出“苏家湖”后定居京鸡村,后因地震又迁往现在的萧县刘套镇管粥集。随着苏家子孙人丁昌盛,他们在萧县杨楼、马井一带纷纷安家,如今,宿州境内仅苏簟后人就有4万余人,萧县境内由苏姓命名的村庄30余个。由此,苏轼的后裔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宿州人。
苏轼一生曾数次到过宿州,北城集巡防、杏花村劝农、拱翠堂挥毫、皇藏峪揽胜、白土镇寻煤、雾潴泉祈雪,与宿州有着深厚的情缘。他的长子苏迈在宿州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也与苏轼曾心心念念欲在宿州安家有关。正是宿州,才能使这位“江东归老客,迟留”,也正是宿州,才能令这位已心灰意冷的乡外客倍感“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