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道德经音诵》的缘起、旨趣与文化养生述论

2021-02-15 06:31:47


圣人经训  雅韵延年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佳作:《道德经音诵》简介


原著:老子

作曲:詹石窗

总策划:郭汉文



春秋时期的老子,颇受景仰,被后世学人尊奉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流传海外,受到西方人青睐。据统计,《道德经》是外文版本最多、在海外的印数也最多的中国古代经典。这部著作既对个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启迪智慧很有帮助,也对经营管理、治国安邦、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深深裨益。,阐发治国理念;又以“上善若水”为典据,申发世界和平愿景,足见《道德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巨大魅力。

为了更好地传播《道德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厦门三官道院积极策划,与我国著名学者、道家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厦门人)联袂,创作了《道德经音诵》。所谓“音诵”是具有特殊音乐属性的道家声控技术。它发源于上古的自然啸法,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洛诵”法度,至汉魏时期又有了“步虚声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音诵”技艺。《道德经音诵》即是传承与开发这种古老技艺的一项重大成果。

《道德经音诵》的经文,以汉代“河上公章句”为底本,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和王弼《道德真经注》等诸多古本为参校本。作者经过仔细校勘和注释,形成《道德经通解》,具有准确性、权威性。

《道德经音诵》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思想脉络,以“道、德、善、静、安”五字真言概括《道德经》乃至整个道家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在制作思路上,《道德经音诵》根据思想内容,以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五行、五方和人体五脏,将《道德经》内在蕴含的易学八卦数与中医经络学说、脏象学说有机联通起来,力求达到艺术养生的特殊效果。

《道德经音诵》在音频制作基础上,广泛采撷全国最具特色的道家风景名胜的影像资料,进行合成制作。这是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为《道德经》系统谱曲和配景的别具一格音像作品,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智慧结晶。

《道德经音诵》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共计480分钟,刻录为五个光碟片,汇聚一品,连同精装本《道德经通解》书籍一册,用精雕红木外盒珍盛,典雅大方,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特色与风格,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养生价值与收藏价值。



《道德经音诵》的缘起、旨趣与文化养生述论

詹石窗

 


一、引言


春秋时期的老子,颇受景仰,被后世学人尊奉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既对个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启迪智慧很有帮助,也对经营管理、治国安邦、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深深裨益。,阐发治国理念;又以“上善若水”为典据,表达世界和平愿景,足见《道德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巨大魅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和传播《道德经》,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人在多年前萌发了创作“道德经音诵”的构想,这就是按照道家传统的音诵法度,并结合当代音乐艺术,为《道德经》谱曲。这件事首先得到了厦门三官道院住持郭汉文的响应和积极筹划。中国道教协会得知此事,立即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宗教局也非常关心项目的开展与制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道德经音诵》终于制作完成。

就功能学的意义来说,《道德经音诵》遵循的是道家的“文化养生”理路。换一句话来讲,《道德经音诵》乃是贯彻道家文化养生理论进行的音乐实践成果。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思想脉络,以“道、德、善、静、安”五字真言概括《道德经》乃至整个道家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在制作思路上,《道德经音诵》根据思想内容,以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五行、五方和人体五脏,将《道德经》内在蕴含的易学八卦数与中医经络学说、脏象学说有机联通起来,力求达到艺术养生的特殊效果。


二、从“音诵”到“道德经音诵”

 

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道德经音诵》的制作自然有其缘由。这个缘由还得从“音诵”的由来说起。

“音诵”是“诵”的一类,其原型字是“甬”,而“甬”的本义是“通”,表示从头到尾,畅通无阻。延伸到文章的声读上,就形成了“诵”。早在金文里,已经有“诵”这个字,其构形是言字旁加上“甬”,意思是通读文本。根据《佩文韵府》[]的记载,古时候所谓“诵”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吟诵与音诵。如果说,“吟诵”主要是在儒生中流行,那么“音诵”则主要在道家圈内秘传。

“音诵”的明确记载,首见于《魏书》卷一百二十四《释老十》,其中有一段文字言及: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于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天乗云驾龙”,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授予寇谦之天师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后来关于宼谦之秘传“音诵”的故事大抵以《魏书》记载为蓝本而稍作增删。例如《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四》以及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等处也有类似描述。

考《正统道藏》之“洞部·戒律类”,收有《老君音诵戒经》,学术界多认定该书即宼谦之所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一开始,《老君音诵戒经》就叙述:太上老君告知传经的人,初“受诫”时要举行隆重仪式:首先是“受诫”者庄严肃穆地站在《戒经》之前,向《戒经》行八拜大礼;其他的师友则手捧经书,演唱“八胤乐”;所谓“胤”,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子孙相乘续也”,而《尔雅》则用“继”字予以概括。就音乐演唱角度来说,“胤”可以理解为一遍完了再续一遍,如此连续八遍,故称“八胤”。按《说文解字》的说法,“胤”字“从肉从八”,而“佾”字右侧亦由“八”与“肉”构成。由此可以推断,“胤”与“佾”当同出一源。查孔子《论语》,见有“八佾舞于庭”的记载,而《礼记·祭统》则称“八佾以舞大夏”。此所谓“佾”,指的是乐舞行列。按西周的等级制度,诸侯用“六佾”,凡三十六人,纵横各六排;天子用“八佾”,凡六十四人,纵横各八排。“大夏”,系夏朝大禹时期所创制的一种“韶乐”。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君主,所以其礼仪用的是“八佾”。结合《论语》与《礼记》的资料来分析,我以为“八胤乐”可能是从上古八佾舞乐脱胎而出的一种仪式音乐。《老君音诵戒经》描述传戒时众人演唱“八胤乐”,这实际上烘托了“音诵”进行前的气氛。接下来,《老君音诵戒经》指出:在演唱了“八胤乐”之后,即由“受诫”之人按照“音诵”调式“伏诵经意”。所谓“伏”就是俯身低头,“伏诵”就是两足跪地、身体前倾如匍匐之状,低头而音诵;诵毕,再行八拜礼。完成了三个基本程序,就算受诫了。为了便于操作,《老君音诵戒经》特别说明:如果不懂得“音诵”,只要“直诵”就行。所谓“直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般性朗读。可见“音诵”与“直诵”有明显区别。简单地讲,“直诵”不讲究调式,没有固定旋律,节奏自由,乃是最为普通的诵读方式;而“音诵”则要依调式而唱,不仅有固定旋律,而且讲究节奏。音诵虽然不同于仙歌道曲,但已经具备了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介于言说与音乐之间的一种特别的声控技艺形式。

尽管“道家音诵”的明确记载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但其渊源却非常古远。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朱囊氏”[]时期,大臣士达为了解决多风而阳气过盛问题,就创造了“五弦瑟”,通过调理角、徵、宫、商、羽五音,“以来阴气,以定众生”[]。这说明“五弦瑟”的演奏在开初并不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作为调理阴阳的手段;《老君音诵戒经》在论及“音诵”的本旨时谓之“土居安宁,风雨时节”[],这完全符合“五弦瑟”调理阴阳的内在精,因为大地之所以能够安宁,就是因为阴阳平衡,而“风雨时节”就是春夏秋冬运行有序的象征,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还是阴阳平衡。可见“道家音诵”在思想内涵上与上古通过弹奏弦瑟以和阴阳的主旨是合拍的。

从气运路向上看,“道家音诵”与《庄子》中的“洛诵”也有一定关联。该书《大宗师》篇记载“南伯子葵闻道”故事时曾言及洛诵。在庄子笔下,南伯子葵所得的“道”是经过世代相传的,先是闻之于副墨之子,而副墨之子又是从洛诵之孙那里学来的,再往前稽考,最终追溯到“疑始”,也就是混沌的肇端。其中的“洛诵”,按照宋代学者林希逸的解释,就是“苞络而诵之也”[]。然而,什么是“苞络”呢?“苞”就是花苞,而“络”就是经络。“苞”与“络”连结,所表达的当是如花苞一样含蓄、且又如经络那样贯通全体的状态。“络”与“洛”同音相转,意义相通,于是引出了洛水的意象,表征其川流不息。如此看来,“洛诵”当是一种颇为含蓄、圆润的诵唱方式。这种以花苞及流水为法象、以经络为内涵的“洛诵”,尽管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但其操作机理却是明白的,故而对于后来的“道家音诵”当有特别启迪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声控技术,“道家音诵”以往基本上是在道教中流传。查现存的《正统道藏》的威仪类、赞颂类,还可以看出“道家音诵”的元素通过许多途径延续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近代以来道家音诵濒临失传。幸好还有老道长知道个中奥妙。上海城隍庙前住持、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道长就是获得“道家音诵”真传的大师。陈道长系正一派传人,原姓吴,名良叙,法名鼎昌。5岁时,出嗣于姨父陈荣庆为子。陈荣庆于少年时代曾经在上海火庙的既济道院拜师于李祥和,曾任火庙住持。辛亥革命前夕,陈荣庆礼上海保安司徒庙住持张成照为度师,始为俗家道士。陈莲笙自小生长在这一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深受熏陶。1927年,年仅12岁的陈莲笙时皈依朱星垣门下,为俗家弟子。他聪慧好学,诵习了大量道教经书。1933年,陈莲笙受度于著名法师张村甫门下,专习正一斋醮科仪。那时他未满17岁,却已经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对道教科仪音乐了如指掌。从那以后,陈莲笙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和实践包括“音诵”在内的道教科仪音乐,将之作为修道、弘教的圣法门。

自1985年起,我有幸多次拜访陈莲笙大师,得以了解和学习道家音诵的高深技艺。1993年夏天,我因为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东方道家之梦》的机缘,到了海上白云观向陈莲笙老师讨教有关道教科仪音乐问题,并且拍摄了由他主导的斋醮科仪的一些场面。在休息的时候,我在陈莲笙道长的修行堂里见到装帧别具一格的《道德真经》,感到好奇。原来那是河上公章句古本,这引起我很大兴趣。于是,我就一些问题向陈莲笙道长讨教。他感觉我诚恳,就谈起了道门讽颂《道德真经》的一些讲究。从烧香到开盒取书,从存净念到发声唱诵,一一道来。陈道长说:《道德真经》是有“诗韵”的,其句子长短交错,平仄对应。如何唱诵,应从运气入手,依平仄韵律,才能循经络引气,达到“自然乐”的养生功效。在我的敬请下,陈道长唱诵了一章。果然韵律新奇,别有一番风味。

陈道长的唱诵和点拨,让我顿开茅塞。这时,我才知学习《道德真经》还有如此门道。陈道长希望我将来能够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我当时虽然没能记住他唱诵的韵律,但基本精是领悟的,这就是以“阴阳五行”为纲,通过五音调理,来激发体内气血运化的潜能,从而达到自然快乐的养生效果。循着这个路向,我仔细研究了《道藏》中的许多音乐作品,诸如《道德真经颂》《玉音法事》《太和正音谱》等,得到许多启发,并且产生了为《道德经》作音诵曲谱的愿望。为此,我首先把原来的《老子道德经通解》的经文重新进行校勘,这次校勘乃以河上公章句为底本,以王弼注本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等多种文本作为参校本。在确定经文的前提下,创作音诵曲谱。

 

三、《道德经音诵》与“自然快乐”说

 

如何运用“音诵”来传达《道德经》的精呢?这是我在酝酿之初便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刚开始,我反复揣摩陈莲笙道长所讲的“自然乐”的意涵。我查考了道教文献,发现陈莲笙道长“自然乐”是有所本的,原来这个说法出自《太平经·以乐却灾法》:


夫乐于道何为者也?乐乃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⑥]


此段行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乐”对于修道、得道的功能、作用问题。这里所谓“乐”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快乐状态,具有愉悦的意涵;二是指音乐。在《以乐却灾法》看来,快乐状态与音乐流行状态两者是可以相通的。一方面,音乐的流行状态可以引起快乐;另一方面,快乐也可以看作自然旋律的流行,这种旋律周而复始,合乎天道,所以能够引发快乐。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本身可以引发快乐,甚至可以说音乐就是快乐,音乐与快乐在这个层面上达到高度一致。

 “乐”与“道”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以乐却灾法》从阴阳和合的角度予以说明。照此而论,大道流行,则阴阳和合,一切都在默默之中自然而成,这就叫做“得道本”,也就是合于大道本根。大道运化,一元之气因阴阳相调而流行,这就叫做“元气乐”,即元气流行有序,例如五音合律,所以乐。按照《太平经》的音乐哲学思路,“乐”合于天地化生之德,乐而免其刑,这就叫做“自然乐”。意思就是说:天体周转有序,好像音乐旋律持续地演奏着,万物因之不断生长,故而繁荣昌盛,这就叫做“物强”。由此可见,“自然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然不能乐,万物不但不能强,反而会遭灾受罚,因为“乐”是与“苦”相对应的。如果说,“乐”意味着“德”起着主导地位,那么“苦”意味着“刑”起主导地位。修道之乐在于得自然之趣,故而《太平经》以“自然乐”概括之。用现代汉语来讲,这就叫做“自然快乐”,既表示万物运化自然而然,又表示修道过程如自然音律的流行。

“自然快乐”,一方面具有音响、旋律、节奏上的内含,另一方面又有心灵感受的意义,两者在最高境界上达到了没有分别的状态,这就是“道通为一”。

怎样实现“道通为一”的快乐境界呢? 《太平经》卷五十《诸乐古文是非诀》说:


诸乐者,所以通声音,化动六方八极之气,其面和则来应顺善,不和则其来应战逆。夫音声各有所属,东西南北,甲乙丙丁,二十五气各有家。或时有集声,相得成文辞,故知声。聆声音以知微言,占吉凶,举音与吹毛律相应,乃知音弦声,宫商角徵羽,分别六方远近,以名字善恶云何哉?精者,乃能见其精来对事也。故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⑦]


照《太平经》的看法,音乐的功用在于化气。因为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的一切事物变迁,都通过气化流行而表现出来。地分南北,界有东西,位具三才,气成阴阳。所谓“二十五气”者,即甲、乙、丙、丁十天干与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会于天、地、人三才,以表征宇宙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的气象都通过“五音建运”体现出来,在人类更是如此。因为阴阳变化,引动气机,必有声音传达,所以从声音的变化里是可以感受到某种微言大义的。声音虽然多而杂出,但就频率高低来讲,则可以概括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通过这五音的变化情况,可以分辨东、西、南、北以及上下六方的远近物事,了解到善恶的性质和变动方向。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事物的结构有粗有精,从其音声和合与否,就能够感受其精华所在。因此,古代的圣贤们非常重视五音的流行状况,根据具体情形,不时加以调整。其目的在于感通物类,和合阴阳,以便确定春、夏、秋、冬四时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流转。这种调整就叫做“通音化气”。

“通音”之所以能够“化气”,是因为“音”具有振动传达的功用。要使一气流行,就必须调弦正声,使之达到阴阳和合的地步,这不仅可以“乐其身”,而且能够乐天下、乐自然。因为音声协调、阴阳和合,“太平气至,具乐之悦喜也[⑧]”。

如何做到“通音化气”呢?这就是要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时空来“调声奏乐”,以感动天地四方之精。《太平经》卷一一六《某诀》说:


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是故和合得其意者致善,不得其意者致恶。动音,凡万物精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故动乐音,常当务知其事,审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气可去,真人详之。[⑨]

 

这段论述表明:宫、商、角、徵、羽的演奏并非单纯的只是为了悦耳,而是具有更大的功能,即引动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乃至山川、人物。当然,五音不是可以随便引动的,得根据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审时度势,中其节律,这样才能合德免刑,来善去恶。文中的“引动”就是根据宫、商、角、徵、羽五音流转组合成一定的旋律而感动有形对象与无形对象。能否引动,关键在于能否“和合得其意”,这五个字一方面是说人通过乐器或者清唱发出的声音必须与客体对象[⑩]的音位、音色、音频相互对应;另一方面是说引动者应该体察天人感应的原理,以虔诚的态度来感受客体的自然节律,这样才能产生同步共振。对此,修道的人应该予以详察,从中体会同步共振的奥妙。

基于具体的操作经验,《太平经》进一步指出: 


比若春者先动,大角弦动甲,甲日上则引动岁星心星,下则引动东岳,气则摇少阳,音则摇木行,则摇鉤芒,禽则动苍龙,位则引青帝,则致青衣玉女。上洞下达,莫不以类来朝,乐其乐声也。[11]


在这里,作者以春天动音为例,说明五音是如何与四时五行相感动的。所谓“大角弦”是指音高同于“十二律”之“太簇”相应的角调调式,大体等同于西方音乐的D调。在中国古代,以“角”表征春天之音。孟春正月,其律为大簇;仲春二月,其律为夹钟;季春三月,其律为姑洗。《太平经》将此三种相对应的调式称作大角(或者上角)、中角、下角。“甲”乃十二天干之首,在此作为孟春日功之名。“岁星”就是木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照由远而近的方式计算,岁星距太阳的顺序在第五,为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心星”则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在东方苍龙七宿中位居第五,古以为心宿乃天帝布政之所在,故颇受推崇。“少阳”本是“易学”四象之一,《周易·系辞上》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康节据《系辞上》之象数理趣指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此八卦之中乾、兑、离、震为阳,巽、坎、艮、坤为阴,乾、兑为太阳,离、震为少阴,巽、坎为少阳,艮、坤为太阴。”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称三焦经为手少阳经,称胆经为足少阳经。就其数而论,则七为少阳。在方位上,少阳对应于东方、东宫;在明上,对应于鉤芒、青帝、青衣玉女。《太平经》根据同类相应的原理,将天地日月、山川、明的各个系统对应起来,无非是要说明音声感动是普遍存在的,扣动一个音符,就会影响到宇宙万物。所以,只有知音,才能做到“上洞下达”,得到“乐其乐声”的奇妙效果。所谓“乐其乐声”,第一个“乐”是指相互对应的各个不同的层次的存在体都进入欢乐的状态,而“乐声”就是由大角弦引动的音乐旋律。《太平经》此段旨在说明人应该随天地之意而引动乐音。

从《太平经》的论述中可知:古人创造的“五音建运”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五音”的运用不仅牵涉天地东西南北中五方与春夏秋冬四时,而且具有感通万物、行善去恶的妙用。这种理论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感到为《道德经》作“音诵”的圣性。于是,我进一步考察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感觉从汉代开始河上公八十一章的划分似乎与《太平经》的音乐理论有某种相通之处。我们知道,《道德经》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其中即合于“阴阳”。关于此,元代著名道教学者邓锜在《道德真经三解》的序言中指出:


《周易》上经起于三,下经终于四,其卦六十四。《道德》上经起于三,下经终于四,其章八十一。《太玄》其方起于三,其家终于九,准《易》八十一首,道同德合矣。[12]

 

文中的“上经”“下经”指的是《周易》与《道德经》的篇章结构,这两部经典文献都分上下两个部分。就《周易》而言,其上经是三十卦,故而说“起于三”,这个“三”暗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也合于“阴阳、刚柔、仁义”的“三极”大义。《周易》的下经是三十四卦,由于其尾数是“四”,邓锜谓之“终于四”。对比一下,老子《道德经》也有类似结构,该书上篇三十七章,“三”在开头,因此谓之“起于三”,这个“三”,合于老子《道德经》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趣。至于说《道德经》的“终于四”是因为下经的章数为四十四章,其尾数也是“四”。这篇序言还把扬雄的《太玄经》也列进来讨论,这是因为该书是融合《周易》与《道德经》的一部文化名著。邓锜序言如此切入,一方面揭示了《周易》《道德经》与《太玄经》本是一脉相承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是为对其《道德经》的思想主旨进行概括,为全文的解说做好铺垫。

邓锜特别强调了《道德经》篇章结构的起数“三”与终数“四”,这实际上暗合了《周易》的“河图”数理。按照古法,天地五十五之数分布于东西南北中,一、六居于北方,二七居于南方,三八居于东方,四九居于西方;,合于春夏秋冬“四时”。《道德经》上篇三十七章,“三”乃是东方的符号表征,代表的是“春”,而“七”乃是南方的符号表征,代表的是“夏”;“四”乃是西方的符号表征,代表的是“秋”。追溯根源,众数皆归于北方之“一”,故《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强调“一”的本原地位与功效。一阳来复,由“一”而“三”。此“三”者,于时为春,春暖花开,万物化生。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复归于元始。所以《列子·天瑞篇》说:“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根据这个传统的数理对应法则,我们可以知道:《道德经》上下篇八十一章乃是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来安排的,或者说其内涵就贯穿了四时轮转的次序。领悟这一点相当要紧。在创作《道德经音诵》时,我反复阅读《道德经》经文,感觉老子于《道德经》上篇多言大道气象,“生”的节律仿佛就响彻在耳际,若春夏雷声发动;但下篇则多言兵象。例如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五十章的“入军不被甲兵”,第五十七章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六十八章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第六十九章的“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八十章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等等。老子针对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况,披露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由此警示世人应该力行道德,返朴归真,方可避免秋杀,由冬而返春,实现“自然快乐”。这个思想脉络,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也是我酝酿音诵旋律的基点。 


四、《道德经音诵》的文化养生思路

 

《道德经音诵》的制作,除了根据《道德经》自身思想脉络来呈现旋律的春夏秋冬四时流转之外,还着重考虑如何产生文化养生功效。这是因为“音诵”产生于道门,它本来就有超越于艺术之上的特殊功效。

自老子《道德经》提出“长生久视之道”以来,道门就积极探索养生问题。《庄子》有《养生主》篇,以寓言的象征法度暗示如何养生的大原则。《庄子》之后,尤其是从东汉开始的制度道教更是把“养生”作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手段。从宏观上看,道教的方术、礼仪等都具有养生的功效。

鉴于历史上道教对养生的高度重视,我在本世纪初就形成了“文化养生”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在2001年出版的《道教文化十五讲》中提出。接着,在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中,我对“文化养生”的概念内涵有了比较明确的解释。2007年出版的《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一书第十九章有一节也论述了这个问题。但说得比较集中的还是《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的绪论。其中,我对“文化养生”与“道教文化养生”是这样界定的:


如果说“养生文化”是养生技术的精积淀形式,那么“文化养生”则是文化资源向养生技术的转化形态。依此类推,道教文化养生也就是道教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技术的转化形态。

 

在这段描述里,我既讲了什么是“文化养生”,也提出了“道教文化养生”的问题。《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这部书就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展开的。

近年来,我对什么是“养生文化”与“道教文化养生”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将《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的界定进行适当修订,作了这样的表述:


如果说“养生文化”是养生观念与实践技术的积淀,那么“文化养生”则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依此类推,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

 

这个表述把“养生文化”与“道教文化养生”的内容都扩展了。有人曾经问起“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的差别。我是这样理解的:“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这两个概念,初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彼此之间有趋向性的不同。顾名思义,“养生文化”的落脚点是“文化”,而“文化养生”的落脚点却在“养生”。

在中国,“文化”本是一个复合词。最初,“文”与“化”各自单独使用,“文”有“文”的意义,“化”有“化”的意义。“文”因纹身而起,它是先民在身上针刺线条的一种象形。至于“化”,最初是就生育现象而言的。《殷周文字释丛》这样解释:“化,像人一正一倒之形。”这里的“一正”指的是母亲头朝上的形状,而“一倒”指的是孩子头朝下的形状,可见“化”字本是母亲生儿育女的写状。后来,意义引申,“化”字便有“教化”、“感化”的内涵。

由于“化”与“文”存在着某种相互沟通之处,古人渐渐地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使用。这在《周易·贲卦·彖传》里便有例证:“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指天的文采,即日月星辰之类,而“人文”指人的文采。古人把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相类比,认为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一样,有其纹理,这就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弟、尊卑的人伦次序;同时,反映了这种次序的文章、礼义也叫人文。

有关“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自上一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学者作了种种说明,同时,对其构成要素也进行了不少探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要进行概括的话,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文化”的蕴涵。从广义上看,凡是打上人类观念烙印的客观存在都是文化,包括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态。从狭义上看,文化则指社会意识形态――诸如思想、道德、风尚、哲学、宗教、文艺、科学技术等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和组织。

基于以上原则,道教文化也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道教文化指“凝结”了道教精的一切存在。狭义的道教文化,指道教的精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等。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养生文化则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内容。

将“养生文化”的词序颠倒而形成的“文化养生”,这个概念所要陈述的内容是“养生”,而“文化”只是“养生”的修饰语,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文化”规定了“养生”的属性,而“养生”则体现了文化运用的思路与特殊结果。

我说“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这句话实际上是指道教运用一切有积极意义的文化资源来为养生服务,运用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通过转化,形成了特殊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具体来讲,就是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诗、词、曲、赋等文学资源与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资源与形式用以养生活动,这就是“文化养生”。具体落实到道教,形成了“道教文化养生”概念,它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道教中人如何运用历史上的文化资源服务于养生,二是指道教自身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变为养生理论、养生技术形式。

根据以上思路,“音诵”作为道门固有的文化形式,当然是可以转化为养生手段的。在《道德经音诵》的制作过程中,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宫、商、角、徵、羽”五音的组合流转,以感通人体的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与气血的功效。

我们知道,《道德经》八十一章是一个完整体系,它自身有内在的思想逻辑。经过多年研究,我以为第一章意味着天地未开,是个混沌状态。此后,太极化生两仪,阴阳感通,而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考虑音诵调式时,就采取大调、小调混融的法度来处理第一章。第一章之后,阴阳分化,大调小调交替进行。大体的原则是:凡是奇数章,一、三、五、七、九,就用小调,以角、宫、羽音为主;凡是偶数章,二、四、六、八、十,就用大调,以徵、商为主。如此交错,形成对比。在这个总框架下,再考虑“五音”对脏腑的调理。根据内容,适当考虑五音之所兴。兹列表如下:

 

《道德经》八十一章五音五行分配表

 

一(混沌,五行未分时)

二三(水,兴羽固肾

四五(土,兴宫健脾

六七(水,兴羽固精

二(土,兴宫健脾

二四(土,兴宫健脾

四六(火,兴徵调心

六八(火,兴徵调心

三(水,兴羽固肾

二五(水,兴羽固肾

四七(木,兴角舒肝

六九(金,兴商舒气

四(火,兴徵调心

二六(金,兴商去抑

四八(火,兴徵调心

七十(土,兴宫健脾

五(水,兴羽固肾

二七(水,兴羽固肾

四九(水,兴羽固精

七一(水,兴羽明目

六(火,兴徵调心

二八(火,兴徵调心

五十(火,兴徵调心

七二(土,兴宫健脾

七(金,兴商去抑

二九(木,兴角舒肝

五一(土,兴宫健脾

七三(水,兴羽固肾

八(火,兴徵调心

三十(火,兴徵调心

五二(金,兴商去抑

七四(金,兴商去抑

九(水,兴羽固肾

三一(水,兴羽固肾

五三(水,兴羽固肾

七五(土,兴宫消食

十(土,兴宫健脾

三二(土,兴宫健脾

五四(金,兴商去抑

七六(水,兴羽固肾

十一(水,兴羽固肾

三三(水,兴羽固肾

五五(木,兴角舒肝

七七(土,兴宫健脾

十二(火,兴徵调心

三四(金,兴商去抑

五六(火,兴徵调心

七八(火,兴徵调心

十三(木,兴角舒肝

三五(水,兴羽固肾

五七(水,兴羽固肾

七九(木,兴角舒肝

十四(火,兴徵调心

三六(火,兴徵调心

五八(土,兴宫健脾

八十(土,兴宫健

十五(水,兴羽固肾

三七(水,兴羽固肾

五九(水,兴羽固肾

八一(水,兴羽固肾

十六(土,兴宫健脾

三八(火,兴徵调心

六十(火,兴徵养正


十七(木,兴角舒肝

三九(水,兴羽固肾

六一(水,兴羽归元


十八(火,兴徵养心

四十(火,兴徵调心

六二(土,兴宫健脾


十九(金,兴商去抑

四一(水,兴羽固肾

六三(水,兴羽固肾


二十(土,兴宫健脾

四二(土,兴宫健脾

六四(火,兴徵调心


二一(木,兴角舒肝

四三(水,兴羽固肾

六五(水,兴羽补脑


二二(土,兴宫健脾

四四(火,兴徵调心

六六(火,兴徵养心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兴角舒肝者凡七,兴徵调心者凡二十二,兴宫健脾者凡十六,兴商养肺者凡八,兴羽固肾者凡二十七。在传统上,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羽调”属水,徵调属火。八十一章,兴羽者居多,这正体现了《道德经》“上善若水”、以水为大用的精。次之者是“徵调”,其用数比羽调少了“五”,两者构成了“水火既济”的法度。

我们知道,音诵之妙用是“自然快乐”。所以,五音与五行对应,以调理五脏六腑,关键在于一个“乐”字。欲令人得其乐,制作者首先应该感到心中有“乐”。能否有“乐”,这是一个感觉问题。因此,音诵曲谱的形成,一切取决于灵感,也就是说,必须是自然而然从心中流出,于当下不得不抒发的一种音响,一种时间流程。当我反复念诵《道德经》经文,被其内在的阴阳反转、屈伸进退所牵引的时候,心中有一种音符需要流淌出来。这时候,会有一种舒畅感,这就是音诵的“文化养生”功效的自我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音诵的“文化养生”首先是一种自我需要。当然,乐音是可以感通的,既感通天地,也感通人心。因此,只要凝静气,既听且唱,在运气中天人和合,相信也能够达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疏通气血,却病延年。


五、结语:《道德经音诵》的延伸开发

 

《道德经音诵》在完成音频制作之后,考虑到欣赏的需要,后来又在中国道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征集全国各地主要宫观的视频。以道教名山宫观为背景来安排《道德经音诵》各章的播放程序,增加了趣味性。目前配置的视频涵盖了全国主要省份的宫观场景,在欣赏音诵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各地道教的建筑艺术、道教活动情况。

我相信,《道德经音诵》还可以有许多延伸性的开发。例如配上健身舞蹈,在一些休闲场所和文化讲坛播放,以增进文化气息,这对于提振精、维护身心健康,应该都是有裨益的。

作者詹石窗,哲学博士,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佩文韵府》是清朝张玉书等人奉命编纂的一部关于辞藻、典故的类书,专供皇帝出行查找辞藻使用。其中涉及的“诵唱”方式很多,诸工诵、志诵、坐诵、读诵等。

[②] 按,“朱囊氏”即炎帝农,炎于五行属火,其色红,故谓之“朱囊氏”。

[③] 高诱注:《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1页。

[④]《老君音诵戒经》,《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214页。以下凡引《道藏》版本相同。

[⑤]《南华真经口义》卷九,《道藏》第15册第733页。

[⑥]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⑦]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3页。

[⑧]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7页。

[⑨]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3页。

[⑩] 按,这里的客体指的是发声主体之外的一切对象。

[11]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3页。

[12] 邓锜:《道德真经三解序》,《老子集成》第五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页。


本文经作者同意发表,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它方式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道教学术翻译与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欢迎各位积极供稿,投稿邮箱djxsfyyyj@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