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我们一般遇到问题时,要么不知所措,要么试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向别人求助。厚德君有个朋友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具体又可以分成这几个要点……
这个问题的本质应该是……我们可以从核心入手……
这个问题,你考虑的时候遗漏了这几个点。
用我们简单的话说,我们的思路大概是这样?我先上手试试,而像厚德君朋友这样的,遇到问题时,要么能非常全面地进行思考,要么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直击核心。
我们羡慕人家的同时,还要寻求人家的帮助。有时候经过他们这样的人的点拨,会恍然大悟。这么明显的东西,我之前怎么没有发现?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但我们却做不到?于是今天我们就从内部的角度,聊聊这个问题。
是否真的在思考?
我有位朋友,是专门帮企业做数据咨询的。前不久,她接到一个单子,一家做教育的企业,想请她做数据驱动。
她问:你们有财务系统吗?答:没有。Excel记录收支?没有。那你们怎么计算收入的?手动收钱,用纸笔记。
这是一家年营业额一千多万的公司,虽然不大,但也不算小了。
这种现象少见吗?绝不少见。我见过不少小的创业团队,工作用微信,KPI拍脑袋,协作基本靠群里吼,用邮件沟通都不多,更别说完善的管理体系了。
许多人的思维,就像这些公司一样:每天都在接触海量信息,每天都在运转和输出,但在这些行为的底层,却缺乏一套有效的思考体系。
我们身处21世纪,手边有着大量高效、先进的工具,但大脑却没有跟上,仍然是在遵循本能去思考和行动。
这些本能是什么呢?直觉、情绪、下意识、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批判过不少自媒体的做法:立场先行,观点输出,诉诸个例,煽动对立……但问题是这些自媒体人,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吗?他们真的笨到会犯这些错误吗?
一点也不。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很聪明。
但为什么这些文章能大行其道呢?原因很简单,看得爽,不费脑。
当你将“不费脑”当成一个优点时,你就是在任由直觉和情绪起作用,而将动脑思考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
我是这样思考的
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人,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装,年纪不大,正在聚精会神地按动手机,我下意识地得出结论:这个人大概是跑销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呢?
我会注意到他的神情、衣着和动作,得到聚精会神、不太合身的西装和按动手机,这些东西整合到一起,和我印象中的销售员相吻合,于是我就做出了一个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我所注意到的这几个因素,就是“透镜”;它们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线索”;这些线索在我的记忆里映照出来的对象,就是“心理表征”。
“内化”看待事物的方式
但凭借直觉思考,一定会出问题吗?我们遇到问题,一定得把它写下来,仔细审视、分析、研究,花大量时间去探讨吗?
专家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模式识别”策略。举个例子:
两位护士同时照料一位小女孩。第一位护士注意到,小女孩有一些异常的指标,比如体温偏低、昏昏欲睡、伤口长时间不愈合……但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这些都在正常范围内。
但第二位护士一眼就发现,这些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正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于是,她立刻通知医生,对小女孩进行紧急处理。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可能会被一些细枝末节所迷惑,甚至会受到很多不相关因素的影响 —— 比如前面所说的“可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常识、自动化思维,等等。
但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他会这样思考: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我该选择哪些“透镜”去看待?我该如何理解它们?
把一个事物,按照某种有条理的结构,进行分解、审视,找出它的底层规律,再将自己的视野拔高,更全面地去理解它。
厚德商学院
-------------------
清华大学供应链专家智库
长按识别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