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编家/宗谱 事项确定后,第一件工作是组建编委并选定编辑人员。本人在编辑《骆氏族(家、宗)谱》的过程中,有机会拜读了大量的族谱,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编纂一部合格的族谱,必须具备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编纂班子。这个班子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新编族谱合格不合格、水平高与低的关键。据我所知,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大多数族谱编纂班子都无薪酬,不仅尽义务,还要担当责任。
一、修谱也要像编史修志一样,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史家之“三长”或“四长”条件。
“三长”是指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唐代刘知几 (661~721年)在总结前人编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他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章学诚(1731~1801)发展了刘知几的学说,在他的《文史通义》中,提出了“史德”问题。近人梁启超(1871~1927)则把刘知几的“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全称为“史家的四长”,并明确提出这是“史家必须具备此四种资格”。 这 也是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
家谱 与方志、国史并列为祖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南宋淳熙二年(1175),礼部尚书黄裳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清康熙六十年,程之卫说:“国有史,家有谱,其义一也。”明宣德五年,江西九江府学教授吴贤佐说:“家有谱,犹国之有史。熟其‘三长’,然后执笔,而例可定,法可垂,大义朗然,炳如日星,辑谱者何不然?”清道光二十九年,吴崇铨则说:“作史者,才、学、识,缺一不可,惟谱亦然。故编辑人员必须具有“三长”的基本素质,具有爱族、爱国之心而兼有“三长”的“贤者”。
近年来,关于编史修志写谱的“四长”基本素质要求,已日益为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和重视。2002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傅世梁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时,说:“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精神、治学态度,甚至涉及言行举止。”傅教授最后说:“总起来说强调的素质,是德、学、才、识。”。由此可见,德、才、学、识,已为当代社会所公认。
二、修谱编辑人员还要具备这四项基本条件。那就是谱德、谱才、谱学、谱识。何谓谱德、谱才、谱学、谱识?上面讲了为什么修谱编辑人员要具备这四项基本条件。
所谓德,按章学诚的话来讲,“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书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这里提出的“著书者之心术”,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一是是要坚持求实存真、秉笔直书的原则,具有刚正不阿,不屈从权贵,不主观武断,不为门户所左右的品德,以及具有秉公办理,不徇私情的“一代良史”兢公风范。二是具有淡泊名利,任劳任怨,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力戒急功近利和浮躁浮夸之风,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所谓才,主要是指修谱人员应有的业务才干,即要求我们要熟悉谱牒编纂体例,了解各种文体体裁和撰写章法,懂得编辑技巧,科学拟定篇目,归类合理,详略得当,注意交叉,砍去重复;在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都要有一点功底,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要懂得一点出版、校对常识等等。这是让编辑工作不出现编盲和修谱工作沿着顺利方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所谓学,主要是指修谱人员的学问功底。除下功夫学习和熟悉谱牒学之外,还要了解与谱牒学有关系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地理学、伦理学、服装史、人物传记等学科知识,特别要努力学习、了解与谱牒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史学、方志学。当今世界是知识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修谱事业也要提倡面向“百科”,尽力将当代对我们有用的“百科”知识引进到族谱中来,以增强族谱的现代科学含量,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我们是临时拉来的“兵”,不可能成为多科知识的行家,但要求我们多少懂得一点,成为这方面的“杂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具有容纳“百川”的度量与宽厚的胸怀,在知识上不闹笑话,在业务上不出科盲。
所谓识,章学诚讲“非识无以断其义”,梁启超说“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指导思想和提出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就是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等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与家族悠久的历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族情特色的修谱指导思想,并应用这种思想指导修谱实践,去研究、探索和解决在新编族谱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新编族谱与旧谱的联系与区别,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如何处理新编族谱与群众(包括历史上的)、民族、帝王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谱牒学与史学、方志学的共性和个性,编纂族谱与文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关于远古渊源的探讨,关于编写世系中的种种问题,年考和主要历史人物评价,浅谈修谱底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读谱、用谱和评谱的活动等等。当今修谱事业也同其他著书立说一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点,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似的,就无法处理好在新编族谱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比较客观而准确地编纂族谱,就不可能把族谱编纂成为一部系统而科学的家族信史。
三、上述的德、才、学、识“四长”,虽各有侧重,各有区别,但它在内在联系方面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古人曰:“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断其文/胜其任;非学,无以练其事谙其例:非识,不足以底于详尽。”。民国九年,梁应奎在 “非具才、识、学,清、慎、勤者,不足以肩其责而底于成。”换句话说,修谱编辑人员,特别是编纂委员会主任和主编,、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编纂出一部合格的或水平较高的族谱来。
前面谈到修谱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是靠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和勤奋积累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认真物色具有“四长”条件的人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聘请其他姓氏确有专长之人士;三是边干边学,编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总之,在刻苦学习与认真实践中,不断提高修谱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培养与造就一批有志于修谱事业的骨干队伍和从事谱牒学研究。有的家族修谱不尊重知识,不讲究人才,不认真总结经验,是很难搞好修谱工作的。
回顾历史,一些较好的族谱多出自那些学养较高兼有著书立说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之手,而良莠不齐,内中不乏冒宗乱祖,妄加攀附。谱本以传信,反而传疑,常为学者所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