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从0到1撑起知识经济,知乎迈过的5道坎

2021-06-19 10:56:00

文章来源: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

除了饭局,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也总是能诞生打破固有认知的新概念,比如最近争议不断的“知识经济”,就在知乎CEO周源的演讲中迎来了新的关键词:“知识分享”

这是知乎作为知识经济领域“独角兽”的特权,或者说从中国互联网行业有“知识经济”概念的那一刻起,正是这种不断“破立”才最终撑起了现在的现象级行业体量

知乎们诞生之前,互联网上的知识是生活在搜索引擎里的“信息”,人们只有被动接触和单向输出两种行为;互联网上的内容也只是让产品运转起来的附属品,相比起好更在乎有……

从0到1,理清知乎与知识经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迈过的五道坎,我们收获许多有用的信息。


第一道坎:把知识和内容带出搜索引擎

在知乎、果壳、得到等现象级产品出现之前,互联网上没有太多“问答社区”或者“知识付费”的概念,人们对内容的理解普遍也只会转化为两种行为,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查询。

所以第一个面向大众层面的问答产品“百度知道”,从产品架构上看更像是搜索引擎中的增值服务,通过用户搜索结果的高顺次排位进行引流,扮演着“提供阅读”、“完成查询”的辅助角色。

然而互联网的信息量是不断积累的,人们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虽然“搜索引擎+问答社区”的方式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该品类的主流形态,但人们很快发现在缺乏引导、过于开放的环境里,问答产品很容易产生低质量的无用信息,或者对其他信息源整理而来的重复信息。

信息开始成为了过载的干扰,问答成为了检索中多此一举的环节,都是新生产品模式里最致命的痛点。

前车之鉴之下,知乎找到了破局方向:要有独立垂直于问答社区的用户,而这道坎从寻找优质员工开始迈:知乎的“种子”用户基本靠员工发邮件邀请有影响力的朋友组成。

邀请到优质用户的下一步,是要保证留存率。这其实得益于知乎的“问答模式”:一方面,问答模式打破了写作的标准格式,想写多少都可以,没有刻板要求;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写,少了无目的的构思,解决了想表达又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

另一方面,用户的社交需求在你来我去的回答和点赞中得到了满足。因而留存了高质量有粘性的“种子”用户,迈过了第一批用户积累的坎。

知乎上线后的第一批用户也多是靠“种子”用户扩散而来,其中多为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早期的互联网从业者,金融学者,与此同时还获得了李开复的天使融资和启明的千万美元投资。

正式开放注册后,用户数更是急剧增长,从量化的数十万数级增长到了百万,逐渐形成了“精英”社区,高质量的用户和强大的用户基数也成了知乎的强优势。

第二道坎:主动给内容定义好与坏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产品消费者越来越多,就意味着公司越来越好,然而知乎在用户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内容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创立之初,知乎的用户基数小,所以内容层面靠人工审核就能很好的进行社区管理。但面对用户基数的急剧增多,用户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人工审核显然失灵了,知乎面临着“内容管理”的坎,这关系到能不能维护知乎良好的社区氛围。

“折叠”这种介于删除和置顶间的“软手段”就发挥了作用,涉及任意一点都会被“软处理”:

-答非所问,这就如写考试作文一样,写的跑题了写得再好也没用,不是别人想要的;

-被用户多次点击无帮助,经过审核有违规内容的,用户也变成了“监督者”;

-管理员发现内容涉及垃圾广告、粗鲁低俗用语的有权强制折叠。

在用户、管理员共同的“监督”下,“折叠”的运用维护了社区氛围,使得知乎迈过了“被滥化”的坎。

第三道坎:给用户留下成长空间

知乎虽然拥有大量高粘度用户,但变现能力与过亿的用户数量刚好形成强烈的反差。即使是知乎大V也同样面临影响力得不到很好转化变现难的问题。

知乎的变现问题已经威胁到大V的留存,所以从前两年开始,知乎也在积极谋求变现的方法。

知乎于去年愚人节推出了“值乎”,主要依靠“花钱才能看”和“免费部分,后续付费”两种方式,实现知识变现,这算是较早的商业化变现探索。

原生广告也在不久上线。其实按照常人的思维,按照“内容变现”的常用手段,广告变现不失为很好的选择。但知乎在广告变现层面是很“苛刻”的,知乎做的广告讲究维护用户体验,所以即便变现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广告,但对广告主的调性以及投放内容的质量进行高标准“限流”,显得略有些“薄利少销”。

在这种情况下,知乎必然也会探索更加丰富的变现方式,我们也在最近几个月密集看到了许多新元素的影子:比如知乎在2016年5月上线了知乎live,对应了火爆一时的直播形式,将实时语音问答服务纳入阵营、比如今年9月上线了的“想法”,碎片化的创作对应了微信朋友圈、2016年9月上线了集合电子书发售和社区讨论的知乎书店,对应了兴趣社群。

此外知乎还做了新尝试,比如9月末开放了机构号注册,最近又上线了“知乎私家课”,一款主打及时性、结构化的音频付费场景产品。知乎的变现问题也在一次次的动作下得到了定量的解决,早期变现的坎是迈了过去。

探索变现的过程也成了知乎产品矩阵逐渐形成的过程,“连接人”的生态链也正在逐渐成型,这将更有利于打造商业化闭环,在闭环里谋求变现。生态链的进一步搭建为知乎长远的变现铺好了路子。

第四道坎:让创作者有安全感

都说做内容创作者不容易,既要想办法做出好的内容,又要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原创权益”,可是内容创作这种智力型成果的属性,就注定了“原创的保护”会是一个难题。

而知乎立足于分享经济层面的知识分享,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分享经济”的两大难点:,这也恰好是内容创作者对原创能否得到保护这个关键点的交叉。

对此知乎的做法很明确。在非标品属性层面,知乎针对不同属性,设置准入门槛,“拿证说话”管理知识商品;鼓励售后评价,更率先提出了“七天无理由退款”,从商品门槛、建立评价体系和售后体系三个维度确保了消费者体验。

,知乎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合作,明确了平台用户的版权归属。还推出了版权服务中心,不仅上线了“禁止转载”和“付费转载”功能,确保版权的正常流通,还与各大平台合作,通过用户举报、跨平台处理“侵权”。在法律层面,。

从多层面搭建起“原创保护”的链条,让内容创作者在知乎有了“安全感”,保护原创也是知乎竭尽全力在迈过的坎。

第五道坎:知识应该怎么分享

“分享经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直到国家发改委在今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人们在集中讨论“分享与共享”的区别。更关键的是,“分享经济”似乎是针对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实体领域,表示所谓的“共享”就是是对资产运营的重新包装。

所以在这种定义下,作为主观智力劳动成果的“知识”,其实非常适用“分享”模式,即对闲置资源进行利用,每多用一次都是增量。

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知识技能增长迅速,年增长率高达205%。

“分享经济”在悄然的增长,知识技能的增长在其中最为突出。而知乎的“知识分享”在数据的增长中被赋予了时代的活力,这是一种新概念。迈过“知识付费”的坎,基于“知识分享”知乎对精英也有了新的定义:“每一个认真分享知识的人都是精英”。

打破“精英”壁垒,基于“知识分享”的知乎,可以避开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类的结局,这是一种长远的眼光。

不管是基于前人的历时性分享,还是基于当下的共时性分享,都会让知识更有价值,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迈过“小格局”的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