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 )中首先提出的。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篇》
2. “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这句话的作者是( )。
A.华生 B.洛克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3. 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 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5. 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7. 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 )。
A.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8. 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是( )。
A.《宪法》 B.《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9. 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10.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1. 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2. 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运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会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13.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4. 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这种现象称为( )。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皮格玛利翁效应 D.首因效应
15. 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book”。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 )。
A.表征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发现学习
16. 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
A.语文课上小李做数学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每天独自读几小时文学名著
17.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18. 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19.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
A.自知智力 B.空间智力
C.逻辑数学智力 D.身体运动智力
20. 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2.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社区教育 D.学校教育
E.体育教育
3.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4.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强制作用
5. 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6.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哪几方面?( )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D.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
E.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
7.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
8.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E.识记过程
9. 正强化包括( )。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0. 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哪些咨询原则?( )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E.澄清和评估问题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 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
2. 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
3.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
4.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
5. 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
6.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
7. 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
8. 教育观察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复杂而多样的关系中,对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学生的偶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
9. 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
10. 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2.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3. 简述我国小学德育原则。
4. 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2. 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于是,有些学校就出现教师站在教室后面,完全由学生来组织、决定教学的现象。请根据所学习的教学规律分析该种现象。
六、案例分析(10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都是出自该书。
2.A。解析:这句话是华生的名言,反映了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外铄论的观点。
3.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平等,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C。解析:学校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5.A。解析:教师和学生,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7.C。解析: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题干体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8.B。解析:。
9.D。解析: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由此提出的教学性原则是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0.A。解析:陶冶法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B。解析: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12.B。解析: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而。学生缺交作业等情况是缺乏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等品质,班主任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13.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
14.B。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某人外表或是极为突出的重要的品质,掩盖了人们对他其他特征的评价。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
进行整体判断所造成的结果。
15.A。解析: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6.D。解析:内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A中小李可能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而去做数学作业;B、C中的学生学
习都是为了拿到奖励(教师的赞许和三好学生),这三种情况都是外在动机引起的,只有D项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是内在动机。
17.A。解析: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权威定向水平两个阶段。
18.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19.B。解析:空间智力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空间智力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力和抽象的空间智力两种能力。由此可知认识环境应属于空间智力。
20.C。解析: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活动中心”、“儿童中心”是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
2.ACD。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结合”。
3.ACE。解析:教育目的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
4.ABCDE。解析: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5.BDE。解析: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6.ABC。解析: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是智育的内容;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7.ACD。解析:常见的小学生情绪适应问题有恐惧、紧张和情感冲突。
8.ABCD。解析: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他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9.ABCDE。解析:这五种行为皆是正强化的表现。
10.ABCD。解析:澄清和评估问题是学校咨询过程的一个阶段,重点任务是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加以澄清作出评估。
三、判断题
1.×。解析: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班集体已经形成。
2.×。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解析: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4.×。解析: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5.×。解析: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除了让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更多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此题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6.√。解析: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7.×。解析: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8.×。解析:将“教育观察力”改为“教育机智”。
9.×。解析:将“效度”改为“信度”。
10.×。解析:教学设计应综合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最先要考虑的是设计教学目标。
四、简答题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2.(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我国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
动机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三是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五、论述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这种现象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教育者。
(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时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因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同样,也不能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而本题中所说的现象就是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解。
六、案例分析
(1)王老师的课没人听讲,说明他的课缺乏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对此,王老师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2)李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首先,张老师错误的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途径,片面地放大了考试的功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借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其次,张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创造力培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力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知识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