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举行。这次德国8展览项目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展览将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举办。
老吴在上两周病入膏肓的病情胁迫下,无奈等到本周才动身去一窥究竟,所谓看展在精不在多,在昨日央美美术馆的亲身体验后,笔者将分期详细介绍本次德国8项目最主要的展馆之一,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览,帮助不在北京或没有机会亲自前往观看展览的朋友们了解展览的详尽内容与艺术家介绍。
文/大船老吴
本文由艺气用事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次“德国8”项目在央美美术馆的展览共展出17位艺术家近90组作品,涉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艺术形式。下面引用一些中央美院美术馆张子康馆长在他的致辞中的话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次展览——
这次展览中,不乏德国二战后自新表现主义以来艺术发展中的多位重要人物,如霍斯特·安特斯、约尔格·伊门多夫、丹尼尔·里希特、弗朗茨·阿克曼等的代表性作品,也包括德国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伊萨·根泽肯、卡塔琳娜·弗里茨、罗斯玛丽·特洛柯尔等均名列其中。这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德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将在我们的展厅中集体亮相,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打破常规”是这些艺术家及其创作的重要特征,这些艺术家大多不止于传统意义的架上绘画或雕塑,而是将创作延展至更为多样化的综合的媒材,或者说在不同的媒介上进行实验和创作。不同的媒介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系统,而越界的创作就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转化。借由这些艺术创作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德国艺术家们对于人类、社会、艺术的思考和艺术创作的逻辑,可以一窥德国当代艺术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所进行的实验,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创新,了解这个严谨和理性的民族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态度和自由开放的思维。
约尔格·伊门多夫(1945—2007),生于德国布勒克得。画家、雕塑家,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大师瑟夫-博伊斯的门生。,、“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
约尔格·伊门多夫 布面油画 悲喜剧之间 250 x 250 cm 1997
关于伊门多夫的研究总是从他在1966年的绘画开始。60年代他是博伊斯的学生,新潮运动红红火火的时候,1965年博伊斯表演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这对伊门多夫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他深感画面和语言的局限性,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用以抵制资本主义的美学,表现得比博伊斯还激进。“别再画画了”的话被涂抹在床板上,床腿上扣着博伊斯签过字的帽子,,,还在绘画上标上口号来加强效果,其实就差不多是画了很多宣传画。现在他说那时候他有点“左倾机会主义”。
1971年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相信艺术可以是社会变迁的载体,“艺术家的拳头也是拳头”,要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只有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不能只搞运动,对于他,还是刷子更利于表达。70年代,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直关心着艺术家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是社会的边缘,还是文化的延续者?他说艺术家应该是文化的舌头。
有趣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气盛的伊门多夫亦在其中。在这些学生看来,当时的美国正是腐朽资本主义的代表,。学生们对苏联印象不佳,转而关注中国。1968年,欧洲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五月学生运动,成为这一思潮的引爆点。
,,足有几万件,。他称自己至少通读过两遍“毛选”,还在自己的左臂上刺了一个“毛”字。
此前,伊门道夫曾经试图放弃绘画以抵制资本主义美学,,他感到自己的创作理想找到了方向,重新回到绘画上。他曾表示,。当他通过各种渠道确认这一噩耗的准确性后,悲痛欲绝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忍住悲痛,在就读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组织了一个悼念仪式。
这情结所促,伊门道夫多次来中国开展览,1993年首次来中国开展览时,。
卡塔琳娜·弗里茨是德国最重量级的女艺术家之一,1956年生于德国埃森,现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她爸爸是建筑师,早期她在明斯特美院学习美术史,1977年转学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弗里茨•施韦格勒,开始学习绘画。1984年在完成学业,首次雕塑作品发表于1979年,1996年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1年在泰特美术馆举办个展,2008年获得著名的皮彭布罗克雕塑奖(Piepenbrock Prei für Sculpture)。2012年成为伦敦特拉法特加“第四基座”候选人中的胜出者,2014年获得杜塞尔多夫市艺术家奖(Kunstpreis der Landeshauptstadt Düsseldorf)。
作品的每一处细节,从最细小的边缘处理到色调的斟酌,卡塔琳娜·弗里茨都进行了认真地研究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极为细致的处理过程意味着每一件作品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整个80年代,卡塔琳娜·弗里茨只有很少的作品问世。卡塔琳娜·弗里茨的作品是如此的精细与写实,减少了它们向极少主义与抽象主义的偏离,它是一种绝对的状态,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之后随着创作和尝试的推进,卡塔琳娜·弗里茨扩大了她的雕塑的活动范围,让它们进入了交流空间。
艺术家乌韦·科斯基(左)在其作品《森林》前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公使雷宇翰先生(右)合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璨/摄
莱比锡艺术家乌韦·科斯基延续了表现主义的创作风格,又将不同风格结合起来,同时保持着内心非凡的原动力。创作出一批巨大而充满活力的绘画作品。他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文本的片段,灵动的笔触,黯淡色彩漂亮的拼凑,被分离出的景观要素,甚至近乎语无伦次的混乱部分,这简直就是技巧与自信的展示,也表达了对于出色品味所受种种约束的一种漠视。
科斯基运用各种各样的笔触,色彩的不同层次来表现抽象的平面空间,而用逐渐变得模糊的线条来表现形象化的空间。他的作品很稳定的从属于一种长期的绘画传统。虽然科斯基的绘画在风格上不断变换着,但他们在活泼的笔触和精神活力方面总是一致的。
罗斯玛丽·特洛柯尔1952年出生于德国,是国际当代女性艺术家一位重要的人物。特洛柯尔主要关注妇女和其在艺术世界的地位。她的作品挑战文化、艺术生产和性的观念。
脑积水 纸面油彩和乳胶漆 20.6 x 14.5 cm 1982
罗斯玛丽·特洛柯尔是以女性主义的方式改变了1980年代的艺术景观,为新一代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的艺术家之一。在科隆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完成了绘画学习后,她开始运用表面上属于“女性主义”的技法和材料进行创作,事实上,这都成为她用来对性别问题做出讽刺评论的工具。似乎是一夕之间,那些一直被忽略和无视的主题和技法突然找到了进入画廊和博物馆的途径。因此,特洛柯尔制造了一系列机械编制的图像,将烤盘钉在墙上,用照片和影像记录发生在配备完好的厨房里的爆炸。她把自己作为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艺术)世界中的自我反省同一种特殊的生活理念结合起来—这种理念试图摆脱一成不变的角色模式和针对性别的特征系统。
罗斯玛丽·特洛柯尔的作品形式很多样,也很丰富。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这位女艺术家就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绘画、拼贴、“针织绘画”、装置、陶瓷、影像、家具、服装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成功地融合了许多来自艺术史、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关联和参考元素,其创作主旨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特别是对女性和女性艺术家地位的关注,挑战了性别、文化以及艺术创作的概念。
极少主义的践行者伊米·克诺贝尔1940年出生于德国。他的绘画和雕塑都是在探索绘画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他师从于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但是他的作品形成影响力是他对色彩的还原和应用以及他作品的展览方式。 早期他的作品都是黑白2色。1966年之后他开始探索更多充满活力亮度较高的色彩去创作,一列的鲜艳且不对称的色块组合形成他理想中的艺术。
大俄罗斯墙 300 x 300 x 4.5cm 木板丙烯 1968/1985
1991年,克诺贝尔首次采用铝板材料创作作品,并曾在世界许多重要美术馆举办展览,作品也多次被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布罗德当代艺术馆、德国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
镉 P/ 红色星座 264 x 419 cm 木版丙烯,由6部分组成 1975 / 1993
好了,本期我们的旅程先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观看第二部分的央美美术馆艺术之规展览。欢迎大家关注,分享,留言支持我们的原创内容。
“艺气用事”(微信号bigboatart)
关注艺术圈,发现好设计
冷知识、硬核科学、艺术实验活动报道
全球艺术学院奇闻轶事
大龄文艺青年的第一手干货分享
合作或咨询请联系我们:微信号wudi67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