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第二篇图书推荐,作者是一位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任继泽,他在转专业的闲暇期读了尼采的《苏鲁支语录》(现在译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是他的读书笔记。
据说80年代人手一本《存在与虚无》,不知今日读者的案头是否也有一本心爱的哲学书?或是一时冲动,如今摆着镇宅积灰?或是相见恨晚,常读常新?欢迎回复本微信号,参与讨论,精彩发言将刊登在下一期的书友荐书上。
常见误解与简单澄清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文/任继泽
在尼采的诸多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占据着核心地位。尼采自称它是“未来的”、“第五福音书”、“对人类最伟大的馈赠”,“尼采哲学的前厅”。书中,尼采以祆教教宗查拉图斯特拉(即琐罗亚斯德)为其化身,通过他的游历、演说、独白、和梦境幻觉等,传达了如“上帝已死”、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核心理论。然而,其思想深奥骇俗,文笔玄妙曲折,加之大量使用的暗示、象征、反讽、化用等写作技巧,这些都使得该书十分晦涩难懂。
世人多以尼采为狂人,故而常哂笑其思想为狂语,不入光辉的哲学殿堂——可谓大谬。持彼意见者,大多只是跟着部分人的误读人云亦云而已。所以在这里,我列举了几个常被众人误解的思想,然后根据《查拉》一书作出简要的澄清。尼采有言:“认识只能是什么?——‘解释’,置入意义,——而不是‘说明’。”所以在这里,我只敢以这些澄清为浅陋解释的一种,其准确性与合理性则有待大家批评指正了。
一、“上帝死了”
这也许是尼采最有名的言论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尼采的著作中,但在《查拉》里,它却出现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前言”第二节的结尾,即查拉图斯特拉第一次与他人(林中圣者,一位虔诚而圣洁的基督徒)交流后的自言自语。“这老年的圣者在他的树林中还没听到上帝已死!”这就引发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尼采是一个叫嚣着打倒上帝的无神论者,《查拉》全书的主旨亦在对传统的反抗与挑战。
这种认识有两方面的错误。
首先,若只把“上帝”的含义理解为,那就太肤浅了,它实际上是西方与形而上学传统的统称。
在尼采那里,中上帝的作用与形而上学中本体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价值的给与者、评定者与最高道德的象征——它们都蔑视现实,将此岸视为“恶”、“假”,然后假设出一个真善的存在。用《查拉》中的原文来讲,就是“幻到人类的彼面”。因为这些共同性,尼采便用“上帝”一词来指称它们,但实际上,上帝本身不过是“人工”、“人类的妄想”。
其次,上帝并不是《查拉》一书中尼采(查拉图斯特拉)的主要敌人(书中明明白白的写到“上帝已死”),真正的敌人是在上帝死后席卷西方文明的虚无主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帝本质之虚幻性被逐渐暴露出来,其存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从柏拉图到叔本华的思想沿革正是这一过程的完整反应。千年来,被作为精神支柱、给予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上帝如土偶般慢慢崩塌,留下不知所措,漫无目的于现实世界的人类,这就是虚无主义的阴影——基里洛夫给虚无主义者下的定义十分符合尼采的思想:“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它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不存在’”。
且看《查拉》,从在前言中查拉图斯特拉发现并训斥的“末后的人”开始,到第一卷中作为章目的“来生论者”、“蔑视肉体者”、“死的说教者”、“市场之蝇”,他们或凭借惯性,仍试图坚持上帝的教条;或萎靡不振麻木畏缩,渴望无谓的“安乐”“宁静”;或奔走呼喊吸引眼球,却没有坚持的原则。在社会层面上,由于文明的原始信仰被摧毁,人类树立起“新的偶像”——国家,造成了个人的麻痹与束缚;又或者整个民族失去独有的价值标榜,一味求平等求一致。以上这些,都是虚无主义肆虐的恶果,人类已不思进取,堕落退化。就在这时,查拉图斯特拉走出隐居的山林,设立教席教化之,对抗之,欲使人类重新振作。所以说,“上帝死了”是尼采以查拉图斯特拉之名散布新教导的首要条件,而不是他的“战斗宣言”;西方社会“最不祥的客人”——虚无主义,才是《查拉》要教人战胜的对象。
二、超人
为驱除由于失去价值核心而造成的虚无主义幽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重估与再塑价值。尼采的方法正是如此。由于虚无主义是在旧的宗教与形而上学的泥沼中生成的,尼采便对其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不再相信灵魂-肉体的二元论,不再接受彼岸观念,将价值的核心拉回人与现实自身。书中所言——“我更以之教人:不再埋头于天上事物的沙中,却自由地昂起头来,这地球上的头颅,为大地开创价值”。这价值就是“超人(Übermensch)”。
于是误会又产生了——看到“超人”一名,人们便立即想到了Superman;加之查拉图斯特拉在说明超人时讲到“从爬虫进化到人类”,我们很容易这么理解:超人是人类进化的终点,是完美的人类。
如果确实如此,那这不是重蹈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覆辙了吗?
为什么与形而上学压抑了人的发展?正是因为它们设定了发展过程中不可超过的、完美的、也是理论上永远无法接近的终结——上帝(本体)。概言之,就是它们设定了人类发展的目的论并信仰它,而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虚无主义。
尼采是要为人类驱逐目的论这个枷锁与诅咒的,所以在文本中,他并没有描述超人境界。这是在暗示: “超人”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永不停止的超越的过程——或者这么说,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大胆重估一切价值,尽情展现人类生命的力量。前言第四节,查拉图斯特拉向众人宣讲超人时如是说:“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可爱,在于其为过渡与下落”。这句话针对的正是宗教的神造人论及人性论、形而上学的目的论、以及康德“人是目的”的观点。如此看来,超人并非Superman——超级的人,而应当是Overman——超过的人。
实际上,尼采将人的价值定为超人是把虚无主义推向了极端,而这主动追求极端虚无的理念又被尼采当作治疗虚无主义的一味猛药。这个惊世骇俗又合情合理的“治疗过程”体现在 “精神之三变”一章中:首先是骆驼,勇敢地负担起包括与形而上学在内的沉重的传统,这种勇敢而谦卑的担负与顺从本身也是对生命力量的锻炼与展示;然后,骆驼必然地走进象征虚无主义的“荒野”,变为狮子,与写满了“你应当”的传统搏斗,将其毁灭,将一切变为“我要”——这个过程就是价值重估的过程,是主动走向极端虚无的过程;但狮子不能创造,所以它还要变为婴孩(超人),婴孩是“天真,遗忘,一种新兴,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圆轮,一发端的运动,一神圣的肯定”。
乍看来,这个过程似乎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十分接近,但在尼采这里,变化的驱动力不是理性,而是权力意志。
三、权力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 有两种译法:“权力意志”和“强力意志”。虽然使用时以前者为主流,但我认为后一种更能体现其本来意义。
“权力意志”一词最先出现于“一千零一个目的”一章中,该章言每个民族的价值都是其“权力意志的呼喊”。此后,这一概念便如玉石沉水晦暗不明。由于书中经常强调反对道德的约束,强调自我的力量,甚至赞扬一般认为是恶的某些品质,很多人据此把权力意志理解为自我解放的力量,甚至将其作为破坏规范为所欲为的借口加以赞扬或驳斥。
权力意志的含义自然没有这么简单,可是《查拉》并没有对权力意志的直接阐述,所以要做出解释,还得参考尼采的其他著作。
“权力意志”显然是继承叔本华“生命意志”这个概念而来的。叔本华将生命意志阐释为“求自保的意志”,关于这种解释尼采在《查拉》第二卷的“超过自己”一章中加以批驳:“……但不是向生命之意志,却是——我这么教你——向力量之意志”、“意图成为创造者”。一言以蔽之,其意为“求增长的意志”。
权力意志在尼采的思想中是一个类似于本体的概念,是人乃至万物的本质,“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特征”。在另一本著作《善与恶的彼端》中,尼采直言:“从内部看世界,从其概念特征来规定和描述世界——它正是权力意志,而非其他”。与传统的本体,如上帝、理念等不同,权力意志并非居于彼岸,而是在现实中处处运作的力量,它不反对、蔑视人,反而以生命为手段,彰显自己。
另一方面,它也是价值评判的标准,是最高的价值。由于它以生命为手段,所以生命体的行为、他彰显的权力意志的质与量决定了生命体生存的价值高低。《查拉》一书虽然没有解释权力意志,却处处描述着拥有权力意志者的表现。其中最经典的描述莫过于“肯定”: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我,对选择,对环境,哪怕对一切不幸与苦难都是肯定的,那他一定是最能表现权力意志的——在“精神三变”中,作为超人象征的婴孩也被称为“一神圣的肯定”。
对于基督徒和形而上学者,他们的表现当然也出自权力意志,但他们的权力意志受到了限制。尼采认为彼岸、本体、逻辑、乃至真理都是人臆想和假设的结果,因为他们畏惧于不断生成的现象界,并且“疲倦,欲一跃达到终点……甚至不愿再愿望”。这样的意志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纵使有价值,在价值品位上也是低一等的。
因为“一跃而达到终点”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我们便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在权力意志的推动下,世界在本质上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固定存在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生成的动因。然而到这里,我们很自然的会问:世界是以何种方式生成的(生成的规定性)?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尼采的思想又将回到形而上学的老路,或者成为一种残缺不全的观念。于是,《查拉》全书的高潮,亦是尼采思想体系的另一核心——“永恒轮回”出现了。
四、永恒轮回
关于永恒轮回也有两种译法,另一种称“永恒复至”。同样,虽然使用常用的译法“永恒轮回”,我还是觉得“永恒复至”翻译的更为精确。
经历了前两卷的积蓄,永恒轮回理论在第三卷终于如朝日喷薄而出,成为全书的最高潮,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亦为这一学说而兴奋且战栗——兴奋是因为他终于领会了世界的运行的本质,战栗是因为它也认识到这一学说“过于沉重”,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切“碾碎”。
就是这样一种玄妙的学说,不少人要么因理解困难而放弃,要么轻易地按照其字面,将其与的“轮回”混同了起来。
永恒轮回并不是过去的现象如圆圈似的依次重演(虽然在书中用了圆圈的意象来象征它),因为若是如此,这个过程还是处在因果律的逻辑支配之下,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阴影;按照尼采对永恒轮回现实性的证明——有限力在无限时空中作用的结果必是有限且不断重复的(当然这个证明本身很成问题),将其表述为“掷骰子”似乎更符合尼采的本意。
在《查拉》中,它被这样诗意的描写:
“一切过去,一切还来;永远转着存在的轮子。一切凋谢,一切重华,永远留存这存在的年光。
一切破碎,一切重成;永远建起存在同样的房子。一切分离,一切欢聚;永远忠实于自体,这存在的圆环!”
它是生成的方式,是“存在向生成最大限度的靠近”,一切都以主体为中心,绝对而永恒地复现。,尼采是将存在理解为时间性(生成是面向将来的),而“永恒轮回”就是存在的最高规定性。
这里对生成与存在的问题不再做进一步讨论,重点在于这个理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可以成为全书的高潮。
我们可以体会到,永恒轮回学说在彻底颠覆了逻辑法则、避免了目的论的同时,实际上也取消了生存的一切意义与价值——生生死死,兴衰荣辱都将无可避免的不断重现,只有虚无才是永恒的。这样一种可怕的思想,无怪乎连一向无畏的查拉图斯特拉都为之战栗了。这样看,它对于人的超越岂不是不可逾越的阻碍吗?
不,这种虚无主义最极端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培育的手段”。当面对着不断轮回的失败,痛苦与死亡——永恒的失败、痛苦与死亡,人会如何呢?他是否会发出查拉图斯特拉一般的豪言壮语:“这就是人生么?好啊!再来一次”呢?如果面对着这样无际的荒野,仍能发出象征最高权力意志的肯定的呼喊,那么,他就是充满生命力的强者,虚无主义在他面前也不堪一击。
另外,它也是对权力意志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人也可能走上这样的道路——纵欲淫乐,为所欲为,并解释道“这是我所肯定的”。这样,即使时间证明了这种做法的荒谬,在线性时间中,过去的就过去了,死亡即是一切的结束,人可以不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类同样不再进取。然而存在若是永恒复现的,那么,弱者将不得不无数次面对自己的选择,要么在无尽的循环中无限毁灭,要么重新趋向真正的强力;强者则会不断的重现,从而不断的超越。永恒轮回就是将超人从岩石中敲出的铁锤。在这里我借用周国平的评价:“一方面它以极端的形式考验了人们接受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勇气,另一方面也以极端的形式考验了人们承担对世界和人生的责任的意志”。在轮回面前仍肯定世界与人生,这才是“最高的肯定形式”。
可我们还是会疑惑:既然一切的一切都会原样再现,我们的主观努力又能改变什么呢?这不是一种吗?没错,尼采确实称永恒轮回为“最高的”,也就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存在方式;然而超人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否改变命运,而是能否爱命运、肯定命运——命运之爱就是书中提到的“伟大的自爱”。同时,为了主动融入永恒轮回之中,扩展当下命运的可能性,尼采找到的必然方式就是“重估一切价值”(生成)——而这,正是查拉图斯特拉一直教诲他人并亲身实践的东西。
l 本书来自书友任继泽的推荐,您是否也读过尼采的作品,有什么疑问想向原作者提出?欢迎回复本微信号,与作者展开互动。
l 【话题】读者的案头是否也有一本心爱的哲学书?或是从未翻阅,默默敬仰?或是塑造三观,常读常新?欢迎您回复本微信号与大家分享、讨论。精彩发言将刊登在下一期的书友荐书上。
l 读书随感、读书笔记、读书推荐……欢迎投稿至鹿鸣lumingreading@sina.com,回复【荐书】,查看线上活动“书非‘荐’不能读也”的活动详情。
【推荐阅读】
书名:苏鲁支语录(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 尼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徐梵澄(最早的译本)
出版年: 1992-2
页数: 349
定价: 27.00元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书名:尼采著作全集·第四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 尼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孙周兴(国内最完备的译本,译者参考西语学届的研究专著和多个译本,书中的注释与考证极为丰富,鹿鸣书店有售)
出版年: 2010-8-1
页数: 544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尼采著作全集
书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 尼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钱春绮(文采飞扬,诗人的译本)
出版年: 2007-12
页数: 403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作者: [德] 尼采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译者: 杨恒达
出版年: 2008-01
页数: 390
定价: 22.5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林人文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试读杨恒达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张汝伦先生作序《一个被误解的哲学家——尼采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