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兴技术产业的崛起,不仅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还推动了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和新经济的出现。由此,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运行态势,这一时期也被世人广泛誉为“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经济则处于高速增长期,其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从粮食、油脂油料政策方面来说,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贸易制度等均有所改革,改革的方向均是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是总体上价格运行还是处于“双轨制”,处于市场化改革和“调控措施”并行的阶段。
3.1 经济:进入新经济时期
1990年代,经济进入了二战之后第三个长增长周期。从1991年4月到2000年6月,经济连续增长了111个月。新经济时期的特点主要以下几点:第一,周期中的增长期进一步延长,GDP增速更加稳定、适度;第二,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第三,财政赤字水平不断下降,并实现了财政收支的扭亏为盈;第四,“滞胀”现象基本消除。总体而言,新经济的出现是信息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结果。
3.1.1 GDP:阶段性峰值出现在1994年、1997-1999年
据世界银行数据,1990-1999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8万亿美元增加至9.66万亿美元,从年度增速上看,GDP增速出现阶段性高点的时间为1994年(4.04%)、1997-1999年(4.49%、4.45%和4.69%)。
从季度指标上看,1990-1999年期间,实际GDP处于“短期下降——长期上升”的趋势:1990-1991年3季度,GDP处于下降趋势;1991年3季度-1999年,GDP处于上升趋势。GDP出现阶段性高点的时间有:1994年3季度(4.3%)、1997年3季度(4.7%)、1998年1季度(4.6%)、1998年4季度(5%)。
可见,1990-1999年,经济经历短暂的下降之后,就开始进入长期上涨阶段,经济增速总体上趋于平缓,没有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GDP出现阶段性高点的时间为:1994年和1997-1999年。
3.1.2 CPI:呈现下降趋势,阶段性高点出现在1990年、1994年、1995年和1996年
1990-1999年期间,CPI基本上处于“直线下降”的趋势,其中出现过两次明显的下降过程,第一次出现在1990.11-1992.1月期间,CPI从6.3%下降至2.6%;第二次出现在1996.12-1998.3月期间,CPI从3.3%下降至1.4%。在1992-1999年期间,CPI出现阶段性小高点的时间分别是:1994.9(3%)、1995.5(3.2%)和1996.11-12月(3.3%)。
从分项上看,依然是能源CPI变化幅度较大:如1990.5-11月,能源CPI从-0.5%上涨至19%;从1990.11-1991.10月,能源CPI从19%下降至-8.6%。
总体而言,1990-1999年期间,CPI处于下降趋势;CPI的阶段性高点主要出现在1990年11月、1994年9月、1995年5月和1996年11-12月。
3.1.3 石油危机:海湾战争引发油价暴涨
1990年的海湾战争引发了第三次石油危机,战争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了科威特140亿美元外债,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以提高油价,以便偿还外债;科威特相反却提高了石油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迫使伊拉克来解决他们之间历史上遗留的边境争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战争,这也是一场真正由石油引发的战争。在此期间,油价由每桶12美元暴涨到40美元,但持续时间不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比前两次石油危机小,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以短期为主。
3.2 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市场化改革&调控措施并行
1990年代,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GDP平均增速约10%,1992-1993年GDP增速达到14%左右。在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背景下,粮食流通体制继续改革。在此,我们也简单梳理一下1990年代我国流通体制以及贸易体制的相关改革措施和情况。
3.2.1 粮食购销政策:市场化改革&调控措施并行
1990年,我国建立了储备制度和对实行保护价制度,1991年和1992年连续两次提高的统销价格,实行了购销同价,使市场供应和需求对接,并取消了政府对消费者的补贴,使购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
1993年底,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年的居民口粮定量供应办法,同时大部分县(市)虽然保留了粮食定购任务,但是放开了定购价格,到1993年底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县(市)达到98%。“保量放价”的决定,即继续保留定购数量但价格随行就市。随后十四届也明确提出了“逐步全面开放粮食经营”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价格随行就市,由此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
不过,1993年的粮食统销体制改革只是对粮食购销计划体制的“修补”,新的粮食流通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再加上放开经营后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为了稳定粮食市场,粮食购销在1994年又恢复了“双轨制”,我国又重新对粮食流通加强了调控,刚刚出台的粮价并轨改革夭折。1994年6月起,国家大幅度提高包括在内的四种粮食的定购价格,同时,从收购到批发各环节恢复了国有粮食部门的统一经营,确保国有粮食部门掌握70-80%的商品粮,定购任务以外的粮食价格随行就市,所以这实际上又恢复了“双轨制”。
1995年,粮食购销政策仍是实行“双轨制”,即在保证政府能掌握一定数量粮食以稳定粮食供应的前提下,放开粮食市场购销。但政府重申了议购粮食应随行就市,不允许搞“二定购”。1995年2月,“米袋子”,要求各省一把手亲自抓粮食问题。1997年7月,,国家定购量仍按1996年确定的订购价收购,而议购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
3.2.2 贸易政策:逐步对外放开油料市场
在贸易政策方面,我国从1993年开始对外开放油料市场,对进口实行计划管理。1996年,我国调整了贸易政策,对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关税税率为40%,配额内税率为3%。但是从实际操作看,进口配额制度基本没有得到执行,几乎全部执行的是3%的税率,部分时间段内税率下降至1%。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植物油产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进行了重大结构调整。由于政府放松了进口管制,我国逐步从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大油料进口国和第二大植物油进口国。
简而言之,199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对于粮食、油料和植物油领域而言,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贸易体制等各方面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过程有所变化(市场化改革和调控措施并行),但是总体方向还是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尤其是品种,对外贸易政策逐步放开,这也为2000年以后贸易政策的改变打下了基础。
3.3 小结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可知,1990年代,济进入“新经济时期”,经济增长周期延长,经济增速更加平稳,“滞胀”现象基本消除;此外,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引发油价暴涨,但是持续时间短,对世界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均有限。经济则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化步伐加快;对于粮食、油料和植物油领域而言,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贸易体制等各方面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过程有所变化(市场化改革和调控措施并行),但是总体方向还是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