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观尺度下一维巴基球系统的孤立波”项目由郑博文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此项研究以巴基球(碳60)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首次研究了纳观尺度下一维离散系统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发现纳观尺度下一维巴基球系统支持孤立波的传播,并建立了非线性弹簧模型对其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一研究首次讨论了纳观尺度下一维离散系统的应力波传播行为,对于应力波调控与耗散相关技术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同源分配式动力的旋翼固定翼复合式飞行器”项目由葛昕怡、李江波、邵翔、余长坤、姜行健、周舒、饶章恒同学合作设计完成。项目团队潜心钻研复合式飞行器,累计研发三代验证机及两种改型,先后历经多次外场试飞,积累了大量的飞行数据及相关资料,在国内相关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团队总结以往经验,并继续研制同源动力分配系统、改进主旋翼的离合系统、对控制系统和主体结构进行优化,得益于可靠性的提升,使作品达到了工业级无人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悬停试验、直升机模式航线飞行、垂直起降转换平飞的航线飞行,圆满完成既定的飞行目标。
“新概念共轴倾转旋翼机的设计与控制”项目由刘一博、石奇玉、郑鹏、鲁雨晗、傅奕聪、陈楷东、付楚乔同学共同设计完成。项目自2014年4月启动,历时700余天研制完成。
项目针对国内测绘无人机普遍使用的弹射起飞伞降回收的使用方案,提出替代性起降方案;针对传统倾转旋翼机飞行力学稳定性设计中螺旋桨旋翼力与机翼几阶低频模态相耦合导致剧烈振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振动更低,控制余度与稳定性更高的共轴双桨倾转旋翼微小型飞行器设计方案;倾转旋翼设计与飞翼布局相结合,使飞行器可以垂直起降,同时进行低耗电量的高速巡航,从而实现常规旋翼飞行器不能实现的长航时大航程作业;提出了一种创新性地旋翼差速耦合与舵面自动反馈相配合的抗风增稳控制。
“精准扶贫理念下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研究”项目由毕艺苇、卢伊凡两位同学协作完成。项目团队试图构建合理的模型,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为“精准扶贫”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初期,由于部分调查问题设置的原因,问卷内容未能完全反映村民意愿。随后经过改进,确定了合理的调查方案,采用小样本调研的方法,并经过人性化沟通以及对问卷内容的及时调整,最终的调查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基于光流的无人机单目视觉避障系统”项目由何雨、纪云钊、李文博、梁熠同学共同设计完成。近年来,市场对消费级无人机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绝大部分消费级无人机均未配备自动避障系统,只能由使用者实时操控,或按照预设航线和高度飞行,自身并没有能力对飞行路线上的树木、电线、建筑等障碍物进行感知和避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不同于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强调小巧轻便,造价低廉,然而,其有限的体积、载重和成本却也使得双目视觉、激光雷达等传统避障技术并不特别适用。这些避障系统都需要无人机加装额外的传感器,设计特殊的机体结构和布局,非常依赖于无人机自身的硬件条件,不具备通用性。几乎所有的无人机都将单目摄像头作为自己的标准配置,能够仅利用一个摄像头完成避障可以极大地降低对无人机的硬件要求,实现通用性。本项目尝试利用光流技术来进行无人机的单目视觉避障研究。
“极性分子摆动态的三体负性熵纠缠度和两体保真度”项目由韩家兴、胡远、金瑜同学合作完成。项目团队在整理总结近年来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进展时,发现低温下囚禁在外电场中的极性分子成为了量子信息处理的新兴载体。考虑到极性分子系统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退相干的发生,团队基于双原子极性分子摆动态模型,建立了两体和三体系统的量子纠缠模型;引入退相干因子来描述量子系统因与环境耦合而发生的退相干演化;研究了三体负性熵纠缠度和两体信息传输保真度在不同初始态下随时间的演化,以及内禀退相干因子、电场强度、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参数对演化过程的影响,最终提出构建较高纠缠度量子系统和优化量子信息传输的具体方案,为后续的理论和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空基全景拍摄技术的'天眼'VR+系统”由王建峰、姜添、靳迥超、王思雯、林可、王贺迎、胡雅心同学共同设计完成。系统包括全景航拍平台、图像处理系统、VR展示平台三个部分,实现了全景航拍、图像处理、全景播放的有效融合,使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对于全景拍摄来说,由于拍摄的角度多,所以相机数量多,整体重量重,并且相机视角不能被遮挡。但是现有的商品级云台只有前向角度可以收录景色,无法满足全景拍摄活动要求。团队另起炉灶,云台设计从零开始,经过了五次重大的改进才实现了高清全景相机的稳定拍摄。随后团队又着手解决拼接算法问题,以SURF算法为主体设计新的全景视频处理系统,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实现了拼接的高效运行。后期丰富系统组成,增加了整体画面的自动优化环节,增强观赏性。“一种无舵面控制的轻型仿生蝴蝶”项目由池小楷、陈沐桐、梁汉文、秦文渊同学共同佘记洼完成。该作品为一种通过观察真实蝴蝶运动设计的无舵面控制轻型仿生蝴蝶扑翼飞行器。团队在立项前对扑翼飞行器这一热门领域作了大量充分的调研,决定制作一款扑打频率低、尺寸小、质量轻、功耗低的新型仿生蝴蝶扑翼飞行器。历时近一年时间,通过多人的团队协作、科研攻关,在仿生蝴蝶设计、制作、控制、飞行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分为控制小组和机械设计小组。控制小组在现有理论基础下编写和调试伺服电机控制程序。机械设计小组单人制作成对翅膀即需要近半天时间,为解决两翅不对称的关键问题,团队设计模具来固定蝴蝶碳纤维轮廓。“基于GIS系统的垃圾焚烧厂生态选址分析”项目由张路杨同学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该项目雏形来源于张路杨同学在高中时参加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生态选址”,是指综合考虑垃圾焚烧厂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人口密集区的影响以及邻避效应进行选址。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风玫瑰图筛选法、GIS模型构造法三种方法使选址问题量化,得出理想的垃圾焚烧厂选址模型。
Improve Saliency Prediction by DNNs“Improve Saliency Prediction by DNNs”项目由黄勋、林珣玙、仇栋民
图像显著性预测的目的是理解并预测一幅图像中吸引注意力的部分。目前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现有模型却远无法接近人类的真正表现。团队认为这是当前的模型无法从图片中提取描述能力强、高层次的语义信息而产生的语义缺失所导致的。文中团队提出的新框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增强了模型的语义描述能力,并且其在图像显著性预测这一问题上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当今所有主流算法。该论文已被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ICCV2015收录。
“五大发展”理念下京津冀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五大发展'理念下京津冀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项目由吴瀚然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选取与之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分别对京津冀空间集聚与分散的整体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检验。同时,选取拟合效果最优的空间滞后模型进行空间计量估计,以揭示京津冀“五大发展”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最后,紧扣实证分析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北航学生的创业意识逐步增强,依托“冯如杯”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校内外竞赛和平台,同学们提升了创业能力、完善了创业理念、拓宽了创业视野,真正投入到创业实践之中。想一睹竞赛中角逐出的学生创业金奖项目魅力,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来源 / 北航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