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龙泉民政微视界”关注我们哈!
的报告中
首次提出“实施战略”
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发展全局
站在新时代的重要节点上
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怎么干?
重点来啦!快看这里
☟☟
今天上午,成都市召开实施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围绕全面贯彻的精神和省、市代会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会上明确了未来五年成都实施战略的主要目标,确立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五年的奋斗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加快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长期以来,规划编制重城市轻农村、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坚持“多规合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
各区(市)县要主动担当编制全域发展规划的重任,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提升乡村规划的创意设计、功能统筹、产业融合能力,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
参会代表们参观天府农业博览园 胡大田/摄
特色镇(街区)是实现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加快特色镇(街区)建设,有利于打破城乡圈层结构,进一步疏解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发展。
要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选择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以“西控”区域为重点,规划建设100个规模在3-5平方公里的特色镇(街区),引导资金向特色镇(街区)流动、产业向特色镇(街区)集聚、人口向特色镇(街区)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的特色镇(街区)。
参会代表们考察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 张青青/摄
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必须倍加珍惜、大力保护。
要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加强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努力使川西林盘成为成都旅游的靓丽名片和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
到2022年,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带给城市物质财富的同时,急剧开发也使美丽的天府之国伤痕累累,自然生态被破坏、地域文化在消失、自然肌理被分割,城乡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丢失了美学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必须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主要抓手,以航空走廊、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大地景观再造工程。
要以生态修复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推进全域增绿、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提升、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整理。
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分区域统筹编制大地景观规划和重点区域整治实施方案,重现天府之国壮美秀丽的景色。
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成都农村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人文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增强人口吸附力,有利于促进农商文旅结合,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要重塑农业形态,建设美丽田园,大力开展“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持续推进治水、治土、治霾、增绿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努力实现农村景观化景区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
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设施现代化水平,让城里人羡慕向往乡村生活。
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
品牌传导理念、体现价值、主导市场、决定未来,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要彻底改变农产品以粗加工形态进入市场的弊端,提高品牌运营的意识,加强对农产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大力推进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以品牌整合资源、运作市场,把成都建设成为农业品牌的设计之城、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战略是农业农村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和人口知识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要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大批有经营头脑、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乡村人才建设长期规划,鼓励支持区(市)县与各校各院系各企业共建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基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
加快建设“成都农业智库”,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
大邑县青霞镇幸福公社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的核心问题,事关城乡融合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提升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依法保护农民财产权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引导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带动农民融入产业链各环节,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
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代种代耕代养等新兴服务业,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鼓励农民参与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特色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从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发展中充分持续长期受益。
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耕地保护资金、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郫县花园镇筒春村,老人们在家门口摆龙门阵
图片来源:成都全搜索
农耕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源头,是的根与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程赋予更多现代文化的内涵。古蜀农耕文明孕育积淀出乡风淳朴、邻里守望、友善互助、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恒久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
要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大力弘扬古蜀农耕文明、传承天府文化,坚定农村文化自信,提升农民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实施战略的信心。
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积极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建设,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农村。
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活动室、村史馆、文化院坝、文化长廊等建设,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扶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进村”,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特大城市治理重在基层基础、重在城乡社区,必须加快推动发展取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大力实施社区服务提升等“五大行动”,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当前,重点是要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
要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供给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深化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培育引导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促进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加快完善社区治理体系,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
深化乡村社区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群服务中心,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选优配强社区“带头人”,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制度,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健全社区组织、村民议事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多方协商机制,构建议事决策、服务执行、评议监督、矛盾调处等多方协调平台,推动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理应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 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农产品物流、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以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 以发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着力完善创新链,支持创新联盟、研发平台、交易平台建设和校企联合攻关、成果孵化输出;着力优化供应链,健全集农技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品牌营销、金融保险、质量安全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以提高资源匹配度为重点重塑农业经济地理。
➤ 立足资源禀赋、生态底蕴和比较优势,以“十字方针”为导向,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布局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构建农业产业生态圈。
➤ 大力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与特色镇建设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以产业支撑特色、以特色提升产业。
☞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激发资源要素活力。
➤ 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稳定农户预期收益、增强投资业主信心,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农村。
➤ 扎实抓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有效路径,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开发和优化利用,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 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深入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民主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规范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进集体资产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业人口有序转移。
➤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以“一个交易平台、四级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全域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促进产权合法有序流转和严格依法保护。
➤ 推动成都农交所与省内市州统一联网,加强与西南省市对接合作,瞄准“”、紧盯行业标杆、突出政策创新、注重交融联动,努力打造区域性农村要素交易中心、专业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综合性农业农村改革平台、特色性农村产权金融平台。
☞ 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功能发育不完备,导致农村长期处于资金失血和贫血状态,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打通金融血脉,为实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
➤ 要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 以创新金融产品为抓手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推行经济林木、农产品仓单等抵质押金融产品,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凭资格证书信用贷款,推广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创新型涉农保险品种,鼓励发行企业债、“双创”债、“绿色”债和私募债等直接融资产品。
➤ 以建设“农贷通”等平台为载体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担保、收储、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农村金融、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模式,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防止非法集资下乡,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进改革。,经济效益体现在公共产品生产必须以最小化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社会效益体现在公共产品生产服务要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和认同感。各级委政府要摒弃惯性思维和习惯做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 转方式,推动财政投入方式改革,把财政性投入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战略。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村到户,激发和提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微观市场主体融入战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调结构,聚焦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不均衡不充分的重点领域,突出带动示范效应,着力补齐短板,加大财政资金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等农商文旅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投入。
➤ 建平台,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主要依托,联合社会资本,整合涉农领域资金,组成联合投资体;引导科研、品牌、营销、精深加工、文旅等共同推动片区开发、资源整合,为农民转变职业身份和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创造条件。
☞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新阶段给传统的乡村组织架构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跨界融合深度改变了农村经济形态,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加速趋势日益明显,改革现有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 减少管理层级,遵循特大城市发展的社会规律,遵循乡村社会变迁的自然规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依法稳妥有序开展联村并村、拆乡并镇、乡改街办,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
➤ 创新管理方式,遵循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构建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对功能区进行统筹规划建设、统筹环境营造、统筹产业布局,高水平促进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 转变管理职能,强化以区(市)县和主体功能区为主体组织经济工作,推进乡镇(街道)转职能、转方式,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促进职能下移、重心下沉,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的能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分离,让集体经济组织专注发展,让自治组织专注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