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血流动力学监测 (2)

2022-05-09 16:16:07


第二节 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技术和操作


中心静脉压(CVP)是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是衡量右心对排出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由于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临床上应用很广。 


一、插管的指征


1、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机能衰竭等危重病人。

2、需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

3、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4、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利用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

5、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或手术本身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变化,如嗜铬细胞瘤、大动脉瘤和心内直视手术等。

6、研究麻醉药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时收集有关资料。

7、经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博器。



二、插管的途径


通过不同部位的周围静脉均可插入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但目前临床上经下腔静脉插管的机会已减少。由于在腹股沟部插管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和败血症的危险;而且如导管尖端未越过膈肌平面,实际测得的可能是腹腔内压,造成临床判断困难。目前多数采用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进行插管。

(一)颈内静脉

1、解剖 

2、进路 

(二)锁骨下静脉

1、解剖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骨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静脉的前面为锁骨的内侧缘,下面是第1肋骨宽阔的上表面,后面为前斜角肌。静脉越过第一肋上表面轻度向上呈弓形,然后向内、向下和轻度向前跨越前斜角肌,然后与颈内静脉汇合。静脉最高点在锁骨中点略内,此处静脉可高出锁骨上缘。侧位时静脉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前方略下,其间可有前斜角肌分开,成人此肌肉可厚达0.5~1.0cm,从而使穿刺时损伤锁骨下动脉的机会减少。

2、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可经锁骨下和锁骨上两种进路。

(1)锁骨下进路:临床上曾最早应用。病人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保持锁骨略向前,使锁肋间隙张开以便于进针。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方约1cm为进针点,针尖向内轻度向头端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若未刺得静脉,可退针至皮下,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方向进针。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由于壁层胸膜向上延伸可超过第1肋约2.5cm,因此当进针过深越过了第1肋或穿透了静脉前后壁后刺破了胸膜及肺,就可引起气胸。这是目前较少采用此进路的主要原因。

(2)锁骨上进路:病人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并挺露锁骨上窝。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1cm处为进针点。针干与锁骨或矢状面(中线)呈45°角,在冠状面针干保持水平或略向前偏15°指向胸锁关节前进,通常进针1.5~2.0cm即可进入静脉。在进针过程中针尖实际上是离开锁骨下动脉与胸膜,而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肌膜中行进,因此安全性可有保证。

(三)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多年来一直作为临床观察静脉充盈程度和静脉压高低的部位。早就有人在颈外静脉插入粗针测量压力,而粗略地估计中心静脉压。由于颈外静脉毕竟是周围静脉,在入锁骨下静脉处呈锐角,且有静脉瓣,病人呼吸和头颈位置的改变均使测值不准。目前则采用切开或穿刺后插入导管。当导管在进入锁骨下静脉处受阻时,可先插入导引钢丝,然后沿钢丝导入导管。此外,经颈外静脉利用导引钢丝也可以插入气囊漂浮导管,不但安全,成功率也高。

(四)其他静脉

大隐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切开或穿刺插管,在技术上并无难处,安全性也有保证。但共同的问题是导管端是否能达到中心静脉部位常难以判断。另外,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过长,留置时间稍久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机会必然增加,目前已趋少用


三、操作方法


(一)穿刺插管工具

(二)插管技术

(三)操作中注意事项

1、穿刺时,,有时可偏在一侧,虽可抽得回血但外套管推进会有困难。一般进针浅,回血畅,表明针尖落点好。此外,当内针进入过深,而顶于血管的对侧壁,推进外套管也会有困难。遇此情况不能用暴力强行推进外套管,可拔除内针,将外套管针座连接注射器慢慢地边抽吸边退出导管,直至回血畅通,然后较大幅度地捻转外套管,利用导管的自然弯度改变管尖的方向使导管前进。经几次进退外套管仍无法顺利插入,则拔出导管重行穿刺。

2、掌握多种进路,不要片面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而进行反复多次的穿刺。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病人体位和局部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作颈内静脉穿刺,由于头向对侧偏转的程度不同,必然影响到胸锁乳突肌与其下方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穿刺时需随时调整进针方向;有困难时改经锁骨上穿刺锁骨下静脉常容易成功。反之,若病人肩胛下移受限,锁骨上窝不能很好显露,由锁骨上穿刺锁骨下静脉常会有困难,理应作颈内静脉穿刺。因此当在某进路用细针试探未成,另改进路常可获成功。此外,目前已介绍有多种多样进路供操作者学习,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提高成功率。

(四)测压方法

1、换能器测压  应用换能器测压可连续记录静脉压和描记静脉压力波形。正常中心静脉压波有a、c、v三个正波和x、y二个负波。波形与心脏活动和心电图之间有恒定的关系。房颤病人a波消失。三尖瓣狭窄、右心室肥厚和肺高压时可出现较大的a波;在房室交界处性心律时可出现高大的a波。在三尖瓣返流病人x波下行支消失,出现大的v波。换能器测压装置需要有良好的低压换能器和监测仪。在测量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微小变化均可使测出的压力数值与实际数值发生显著偏差,因此目前仅限于一些专门研究机构中应用。

2、水压力计测压  中心静脉压是低压值系统,故可用水压力计直接测压。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经济,一般医疗单位均可实施。临床上常用的测压装置是由T形管或三通开关分别连接病人的中心静脉导管、测压计的玻璃(或塑料)测压管和静脉输液系统。若用大孔径的塑料三通开关替代T形管则更方便。测压计上端有固定夹,可把测压计垂直地固定在输液架上,并可随意地升降调节高度,零点通常是第4肋间腋中线部位。如通过换能器连续直接测压,则更为客观准确。


四、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因素


(一)导管位置

测定中心静脉压导管尖端必须位于右心房或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经肢体置管,常依据体表穿刺位置估计导管需插入的长度。遇有导管扭曲或进入了异位血管,管端就无法达到上述位置,而使测压不准。临床上依据液柱界面随呼吸上下波动判断导管位置并不完全可靠。当然管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理应见到液面随呼吸波动。问题是当导管端位于邻近的周围静脉如颈内、锁骨下,甚至腋静脉内时,仍会见到液面随呼吸而上下波动。插管后作X线摄片可判断导管的位置,但要成为常规仍有许多不便。据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观察,成人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12~13cm,约10%管端达右心房入口处,其余约90%均位于近右房的上腔静脉内。

(二)标准零点

中心静脉压测值仅数厘米水柱,零点发生偏差将显著影响测定值。理想的标准零点应不受体位的影响,在临床实际中常难完全达到。现一般均以右心房中部水平线作为理想的标准零点。心脏外科的发展已能比较准确地在胸壁上找到右心房中部在体表的投射位置,仰卧位时,基本上相当于第4肋间前、后胸径中点(腋中线)的水平线,侧卧位时则相当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水平。一旦零点确定,就应该固定好。若病人体位发生改变应随即调整零点。一般标准零点的偏差不要超过±1cm,以免由此变异而影响中心静脉压真实的变化。

(三)胸内压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除了心功能、血容量和血管张力外,首先是胸内压。右心室的有效充盈压常可由中心静脉压与心包腔的心室外壁压之差表示,正常的心室外壁压即是胸内压,在任何情况下当胸内压增加时,心室外壁压随之增高,就减小此压差而影响心脏的有效充盈。实验和临床均证明当胸腔开放,胸内负压消失相当于心室外壁压升高,使充盈压差减低,心室有效的充盈压也随之降低。此时可通过代偿性周围静脉张力增加,中心静脉压升高,使压差回至原来差距。病人咳嗽、屏气、伤口疼痛、呼吸受限以及麻醉和手术等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胸内压而改变中心静脉压的测量数值。机械通气时常会使胸腔内平均压升高,因此测压时如病人情况许可,最好暂停机械通气。

(四)测压系统的通畅度

测压系统通畅,才能提供正确的测压数值。所以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要够粗,一般选用14G15cm导管。在测压时水柱升降快速,液面波动明显常提示导管通畅。较长时间测压,由于血液返流、血凝块堵管或管端存在活瓣状的血凝块造成通道不畅,常影响测压值的准确性。当需要较长时间监测中心静脉压,输液速度又较缓慢时,可于每500ml液体内加肝素3~5mg,以预防管端形成血凝块,保持测压系统的通畅。


五、中心静脉压测定常见的并发症


经皮穿刺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盲目性的操作,创伤性损害又难以完全避免。一旦操作失误或管理不当,会造成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命,近年来各种并发症虽已明显减少但仍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包填塞  多数由心脏穿孔引起,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据国外文献报道上34例心包填塞统计,其中78%死亡。由于有许多死亡病例未作报道,实际的死亡数目还要高。70%病人穿孔发生在置管后数小时或数日,最长达8日。穿破部位右房44%,右心室36%,表明穿孔与导管插入过深有关。应用较硬的导管,尖端顶住心房或心室壁,随着每次心脏收缩导管损伤心壁,从而引起穿孔。一旦导管端入心包腔,即引起心包腔积液,少数伴有积血。当液体或血液在心包腔或纵隔中积聚达300~500ml时,就足以引起致命的填塞。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突然出现紫绀、面颈部静脉怒张、恶心、胸骨后和上腹部痛、不安和呼吸困难,继而低血压、脉压变窄、奇脉、心动过速、心音低远,都提示有心包填塞的可能。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在心搏停止前常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遇有上述紧急情况应:①立即中断静脉输注;②降低输液容器的高度,使之低于病人的心脏水平,利用重力尽量吸出心包腔或纵隔内积血或液体,然后慢慢地拔出导管;③如经由导管吸出的液体很少,病情未得到改善,应考虑作心包穿刺减压;④严密观察病人,防止心包积血再现。由于心包填塞确诊、抢救难以及时,死亡率又高,因此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其措施是:①选用适当硬度尖端柔软的导管;②导管插入不要过深,管端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入口处已足够;③防止导管移动深入,应在皮肤入口处缝固导管;④经常检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回血情况,以及测压水柱液面是否随呼吸波动和压值是否显著异常;⑤有怀疑时可经导管注2~5mlX线显影剂以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

2、气胸  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经锁骨下穿刺锁骨下静脉气胸的发生率可达2%~10%,但亦有经此途径作600次穿刺无一例发生气胸者。自采用锁骨上进路和颈内静脉插管以来,气胸发生的机会已逐渐减少,但还不能完全避免。为了能及时发现气胸,穿刺后除严密观察外,必要时作胸部摄片。当穿刺时难度较大,以及穿刺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就要考虑到有此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作胸腔减压。穿刺时损伤了肺尖,发生局限性气胸,病人可无临床症状,小的肺刺破口也可自行闭合。但若穿刺后病人应用机械通气,则有可能引起张力性气胸,应有所警惕。

3、血胸、水胸穿刺过程中若将静脉甚或锁骨下动脉壁撕裂或穿透,同时又将胸膜刺破,血液经破口流入胸腔,则形成血胸。胸腔存在负压可造成血液大量流入,此时导管可位于中心静脉内。若中心静脉导管误入胸腔或纵隔,液体注入上述部位,就引起水胸或水纵隔。为避免水胸或水纵隔的发生,插管后应常规测试管端是否位于血管腔内。方法是降低输液瓶高度,使之低于心脏水平,放开输液调节器,观察回血是否畅通。胸片有助于诊断。为争取时间,临床一旦出现肺受压症状,应立即拔退导管并作胸腔穿刺引流。

4、空气栓塞  空气经穿刺针或导管进入血管多发生在经针孔或套管内插入导引钢丝或导管时,常在取下注射器而准备插管前1~2秒钟内有大量的空气经针孔进入血管。实验证明若压差为5cmH2O,空气通过14G针孔的量可达每秒钟100ml。静脉系快速误入100~150ml空气,就足以致命,病人取头低位穿刺,多可避免此种意外。若头低位有困难时,操作应特别小心。

5、血肿  早年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采用经针内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由于针粗,静脉壁破口大,全身肝素化后常会引起局部漏血与血肿。近年来常规采用套管针导引钢丝导入导管,血肿很少发生。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误伤动脉的机会必然存在。经前路穿刺颈内静脉插管,误伤动脉的机会可高达8.5%~23%,经压迫可不引起明显血肿。但在用抗凝治疗的病人,血肿形成的机会就比较多见,穿刺插管应慎重。

6、感染  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过久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至于局部或全身感染发生率各家报道的差别很大,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可从0~39.8%,此种阳性率的高低直接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关。无菌操作技术欠妥,又经多次穿刺,污染的机会就增加;局部组织损伤、血肿亦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导管留置期间无菌护理很重要,每天用2.5%碘酒和酒精涂敷局部、更换敷料,常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营养疗法,发生感染的机会就增加,可能由于这类病人情况差,或早已存在感染,加之营养液适合细菌、霉菌生长,故应随时提防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当临床上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局部压痛和炎症等,应考虑拔除导管并作细菌培养。


六、中心静脉压变化的意义


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4~12cmH2O。临床上常依据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来估计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功能、血容量、静脉血管张力、胸内压、静脉血回流量和肺循环阻力等因素,其中尤以静脉回流与右心室排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最为重要。在容量输注过程中,中心静脉压不高,表明右心室能排出回心脏的血量,可作为判断心脏对液体负荷的安全指标。中心静脉压与动脉压不同,不应强调所谓正常值,更不要强求输液以维持所谓的正常值而引起输液过荷。作为反映心功能的指标连续测定观察其动态变化,比单次的绝对值更有指导意义。一般中心静脉压不高或偏低,输血、补液是安全的。早已知,心脏泵血功能依赖于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和中心静脉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描绘成心功能曲线。在一定限度内,心排血量随中心静脉压升高而增加,形成心功能曲线的上升支,超过一定限度,进一步增加中心静脉压就引起心排血量不变或下降,形成心功能曲线的下降支,正常或大多数病理情况下,心脏是在曲线的上升支工作,监测中心静脉压的目的是提供适当的充盈压以保证心排血量。由于心排血量不能常规测定,临床工作中常依据动脉压的高低、脉压大小、尿量及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中心静脉压变化对病情作出判断,指导治疗。表83-1可作为参考。


表83-1  引起中心静脉压变化的原因及处理



临床情况要较上述划分复杂得多。除了血容量不足之外,很难找到恰当的模式作为处理时的依据。此外,中心静脉压仅反映右心室的功能情况,当左心室由于疾病、缺氧和毒素等影响而功能不全为主时,病人出现肺水肿而中心静脉压可仍正常甚或偏低,但此时肺毛细血管楔压已有相应的升高,因此用中心静脉压判断、预防肺水肿颇受限制。


摘自国内专业书籍《现代麻醉学》

转自: CME麻醉论坛 

编辑:刘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