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 12:03:01
第二节 其他客观检查法
客观检查法除上述的检影法(包括带状光检影)外,还有检眼镜法、角膜计、自动验光仪、X线和超声波测定眼轴、激光全息测定眼屈光度和普氏板测定角膜屈光。
一、检眼镜检查法
检眼镜检查也是客观的屈光检查法的一种。如果医师和患者的眼睛都是正视眼,用直接检眼镜不用任何调节可以看清眼底。如有屈光不正,要用镜片矫正才可看清眼底。根据所用镜片度数,来判断患者的屈光情况。
在用检眼镜测定屈光时,是用视盘的颞侧边缘为标准。例如,检查者是正视眼,用-3.0D看清楚视盘的边缘,则患者为-3.0D的近视;如用+4.0D方可看清眼底,则为+4.0D的远视。如检查者有屈光不正,要从矫正镜片中予以加减。如检查者为-3.0D的近视,用-1.5D镜片看清楚眼底,则患者有+1.5D的远视;如用+1.5D才可看清楚眼底,则患者的远视度数不但可以抵消检查者的-3.0D的近视,而且还需要加上+1.5D的镜片来矫正患者所剩余的远视度,所以患者的屈光等于+3.0D+(+1.5D)=+4.5D远视。如检查者为+3.0D,用+ 2.0D看清眼底,则患者有-1.0D的近视。
这种测定法有相当困难,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测量准确。散光的测定更感困难,要先测一个径线的屈光,然后再测定另一个径线的屈光。在测定散光时,最好找相应的血管作为测定的目标。两个径线上的屈光差就是散光度。,一般应用视盘及其周围的血管。,屈光的测定是标准的;但若两者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测结果往往不准确。另一个不准确的因素是调节,检查时被检者往往不能把调节完全放松,因而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由于调节作用所引起的检查误差,年轻医师由于经验不足要更大些,应当引起注意。
二、角膜计测量角膜弯曲度
角膜计的主要用途是测定角膜前表面的弯曲度和角膜前表面的散光度。这种仪器首先由Helmholtz于1850年设计。现在通用的是Javal-Schiotz的改良型。其基本光学原理是镜表面成像的大小依照镜表面弯曲度的大小而改变。因此,已知仪器中所用视标的大小,就可根据角膜表面成像的大小测量角膜各子午线的弯曲半径,并以两条子午线弯曲度之差,换算成角膜前表面的散光度。角膜前表面屈光度的计算公式为:
(角膜屈折率-空气折射率)/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但应了解,虽然有人称它为量眼计,而实际上并不能测定眼球的总屈光度,仅可测定角膜前表面的屈光情况。而且,角膜计所测得的角膜前表面的屈光状态也并不是角膜最主要部分的数值。因为它所测定的部位是在离开角膜中心1.25mm处的两点。由这种仪器所测得的散光值不能直接用于散光配镜处方,只可直接用于接触眼镜后表面的设计。因为除了角膜表面可以引起散光外,角膜后表面和晶状体亦可引起散光,这种散光值低者约为0.5D,可略而不计,但亦有高达2.0D以上者。因此,角膜计所测结果要与检影法所测结果共同考虑,然而,由它所测得的结果作为主观验光的参考,在屈光检查中是很有帮助的。当屈光介质,尤其是角膜本身发生混浊而影响检影时,如先用角膜计了解角膜的屈光情况,再用主观法去试镜,往往可得到较好的效果。角膜计的最大优点是操作方便、结果准确,是研究角膜屈光值时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设备。而且,在配制接触眼镜之前,角膜表面弯曲度是必查的一个重要项目。
冯葆华等用角膜计对我国男女共2140只眼所测结果,与国外所测结果列表比较(表14-1和表14-2),其结论认为:①我国人的角膜曲率半径小于欧洲人,大于日本人和朝鲜人,即角膜屈光力大于欧洲人,小于日木人和朝鲜人;②我国男女两性之间的角膜屈光力,女性大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③左右两眼之间角膜屈光力有所不同,但其间无显著性差异;④中国人的生理性角膜散光度平均为0.406D,生理性角膜散光的发生率平均为71.4%,生理性角膜散光度在0.25D~1.0D范围内者占90.2%;⑤角膜曲率半径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变动最大是在16~20岁的青春期阶段;⑥生理性角膜散光中顺例者91.84%,反例者8.16%,反例的比例随年龄而增高;并认为老年人出现角膜反例散光是老年性变化的表现。
表14-1 角膜曲率半径与人种的比较表
人种角 膜 曲 率 半 径(mm)著者
水平垂直
欧洲人7.583 Donder(1864)
7.829 Helmholtz(1866)
7.70 Gullstrand(1909)
日本人7.437.40中村文本(1913)
7.567.42王连中(1919)
7.567.44井上浩(1922)
7.507.40足利陆朗(1924)
朝鲜人7.597.50金希俊(1940)
中国人7.674±0.0067.594±0.007冯葆华(1977)
表14-2 角膜屈光度与人种的比较表
人种水 平垂 直著 者
曲率半径(mm)屈 光 度曲率半径(mm)屈 光 度
Zeiss型实测值计算值Zeiss型实测值计算值
欧洲人7.70 43.04 Gullstrand(1866)
7.56 7.42 44.66王连中(1919)
日本人7.55 7.40 44.78井上浩(1922)
7.50 7.40 44.78足利陆朗(1924)
朝鲜人7.5944.44 7.5044.9344.19金希俊(1940)
中国人7.67443.125±0.03243.3337.9443.531±0.036943.369冯葆华等
三、自动验光仪
随着科学的进步,验光设备逐渐向自动化、精确化方面发展。在客观验光方面,20世纪30年代曾采用Scheiner的双针孔成像原理设计各种不同型号的客观验光仪,我国过去曾引进 Hartinger符合屈光计。这类仪器需要调整视标的投射位置和不能完全放松调节,因而影响其精确度,故多搁置未用。
近年来客观验光仪又有新的发展。1963年Safir设计了屈光机。为了保持较大瞳孔,采用了红外线为光源,并用电子自动化系统调试视标,据称其精确度可达0.12D~0.25D。
6600型自动验光仪,采用红外线为光源,Scheiner双计孔原理设计视标,并与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相配合。为使视标对准被测瞳孔,附加了自动调试系统和放松调节的固视目标。测量精度亦为0.12D~0.25D。被检眼对好位置后,只要1s即把被测眼所需要的球,柱和轴位打印出来,平均每人的测量时间为1.5~5min。屈光测定机Ⅱ号,仍用红外线为光源,为了避免Scheiner双针孔视标,要精确校正眼位,采用整个瞳孔为投射光路。由于采用全瞳孔为光路,被检眼的安放位置要求不很严格,同时角膜轻度不规则散光的影响也减少。机内装有自动雾视放松调节装置。被检眼对好后20s全部结果即可显示,平均每人2~5min。
在客观法日趋自动化的同时,主观法也相继向自动化和全能化方面发展。视觉分析仪和SRⅢ主观验光联合机也相继问世。这些仪器中装有各种视力表、配镜用镜片,也附有放松调节的装置。有的仪器除了可同时测定单眼、双眼的远、近视力,以及用镜片矫正到最佳视力外,还可测定双眼平衡、隐斜和立体视觉。
国外学者对上述仪器的评论认为,随着预防医学的大力开展,眼屈光检查日趋增多,检查方法的自动化、综合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仪器中所列设计数据,有者未必完全与原设计者的设想相符合。我国使用上述仪器后,也发现青少年调节丰富者调节不易放松,因而影响测量结果。即年龄愈轻,所测得的近视度数愈偏高。但所测得的散光度数偏差较少。由于人过中年,调节功能的活泼程度慢慢降低,所测误差相对减少。因此,目前我国学者认为若用自动验光仪所测结果作为精确验光的起点是可取的。故从另一方面讲,如能掌握机器的性能用它做静态屈光和散光的测定,确有既快又准的优点。但人眼的屈光矫正牵涉到很多视生理及心理因素,要想配好一副眼镜,往往要根据验光人员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尽管目前厂商自命为“电脑验光”,但就目前科学水平而论,仪器仍然不能代替人脑的作用。所以对于某些疑难病例,经过复查核对后再予处方配镜比较稳妥。
四、眼屈光成分的屈光力量测定
其中包括:①X线测定眼轴长短;②超声波测定眼轴长度;③激光全息术测定眼屈光度; ④普氏板测定角膜表面的弯曲度。
1.X线测定眼轴 Rushton于1938年首先介绍用X线测定眼轴长的方法。此法是根据人眼在暗适应条件下,对于X线具有敏感性的原理而设计。关于视网膜对于X线敏感的现象早为很多学者所认识,但未被重视,Rushton的原始设计如图14-17所示。X线通过遮光板与眼的光轴成直角投射到被测眼球。当很细的X线束正好在眼球的赤道部形成光学切面时,被测者就可看到一个很细的蓝色光环,这相当于图14-17所示,在视网膜的赤道部受到了X线的刺激。当X线束向后移动时,所看光环慢慢变小,最后当X线束恰好通过视网膜的后极处时,受检者只看到一个很细的光点,此时X线束所在的位置,即眼球后极部视感觉细胞的平面,角膜顶点平面测定的设计如图14-18所示,角膜顶点与眼球后极之间的距离,即眼球的前后轴长。用这个方法,还可测定眼球的任何一个方向的直径。
B.固定架;P.头;G.X线管;F.铅板上小孔;A,C.可滑动架;D,E.为调节A和C的旋钮;Q.显微镜;R.三棱镜;S.光源
所有这些测定,都要将X线束与所要测定的眼球直径成垂直的角度,并寻找在两极处由光环变为光点的部位。由于所用的X线束很细,并在暗适应情况下进行,因而可用X线片经过曝光将两个极点记录下来,根据两个极点的距离测出眼球的轴长。
2.超声波测定眼轴长度 近年来由于超声波技术的发展,超声对人体各个器官的测量已被广泛应用。用超声测定眼轴长度、形状及各交界面的位置,所得结果比较准确,其误差为±0.1~0.5mm。用超声波可测定眼球的轴长、晶状体的厚度、前房的深度和眼球在眼眶中的位置。为使结果准确,最好两眼同时测定用以对比。图14-19上面是A型下面是B型超测定眼球各部位实测图。我国已有很多用超声波测定眼球轴长的报道,于此不赘。
3.激光全息术测定眼屈光度 全息术于1948年首先由Gabor实验证明。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发挥其实用价值。激光问世之后,全息术才得到飞跃发展。全息术是利用相干光束的相互干涉原理,在感光板上把客观物体的全部光信息记录下来,故过去称全光照相术或全息照相。所谓“全息”,是除了一般摄影术所能记录的光强外,还把光的另一特性“相位”的信息记录下来,因而用激光束照在全息底板上,所呈现的再现物像具有三维(空间),或立体感的特点。全息再现像,维妙维肖,是任何其他立体像难以比拟的。
目前全息术已在多个学科中广泛应用。眼球是由透明的屈光介质所填充,它是一个屈光力很强的屈光系统,虽其前后轴长只有23mm,但其景深大,层次多,是能显示全息技术特点的最理想器官。利用全息术把眼球全部层次记录下来,预计不但对一般眼病的检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眼屈光的研究尤具特殊作用。国外已制出麻醉动物的眼全息图。我国许澍翔于1980年曾利用自行设计的光学系统,成功地制做了静止兔眼全息图。他还曾用眼底照相机的调焦系统,测定了静止兔眼全息图再现像的屈光状态,并为实现动态眼全息而努力。
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研究正在大力开展,如利用动态全息术把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眼屈光记录下来,根据全息术所记录的资料,研究青少年近视眼的形成和发展,将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
激光散斑图在检查屈光方面的应用已在第十四章中介绍。
4.普氏板测定角膜表面的弯曲度 与角膜计的设计原理相似者还有角膜镜,即普氏板。在圆形板上画上黑白相间的同心圆。,按上放大镜,用来观察圆板图像在被检查角膜上的成像,根据图像形状估计角膜表面弯曲度有无改变。高度屈光不正、角膜圆锥或因角膜表面不平引起不规则散光者,其反光图形可改变形状或呈不规则。此法虽难以确定屈光度数,但检查方法简便,对于个别病例亦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五、睫状肌麻痹药
可使睫状肌麻痹的药物称为睫状肌麻痹剂,其中有阿托品、后马托品及东莨菪碱。这些药可使虹膜括约肌麻痹,造成瞳孔放大,也称为瞳孔放大药。大多数使瞳孔放大的药,在某种程度上也使睫状肌麻痹。同样的道理,所有收缩瞳孔的药物如依色林和毛果芸香碱等,也可使睫状肌收缩,使调节发生某种程度的痉挛。睫状肌麻痹和瞳孔放大这两种药物效应,对于屈光异常的测定都有帮助。由于麻痹了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因而调节作用亦消失,使隐性的屈光异常(主要是远视眼)变为显性;瞳孔放大也使某些屈光异常的检查更为方便。因为瞳孔放大后为测定黄斑区的屈光提供方便;也为使用眼底镜配合屈光检查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的病例表现为眼紧张和视疲劳,以及睫状体的刺激症状,在用阿托品等类药物后,可迫使调节处于休息状态,解除其主觉症状。亦可在配镜前使用此类药物防止过度紧张,使之得到比较满意的配镜处方。还有某些轻度远视的患者,如能在睫状肌麻痹条件下坚持配戴充分矫正的眼镜,对于患者能够接受充分矫正有很大帮助。
关于应用睫状肌麻痹剂的缺点方面,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瞳孔放大后明显地改变了屈光装置的光学特性,因而通过周边部的屈光介质增大了物理性球差。其次,在药物作用期间,由于调节作用消失,患者不能看近处物体,不能从事近距离的工作,尤其在瞳孔放大后不能阅读学习,虽然扩瞳对人体无任何影响,但许多患者仍然不愿意接受这项检查。另外,扩瞳药物对于窄角前房的眼睛有产生青光眼的危险,在用药之前,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予以充分注意。如有怀疑时,应当采用比阿托品温和些的药物,如后马托品、托品酰胺。并且要严密观察患者,直到用依色林把瞳孔缩回来。凡是超过40岁的患者,对于最后一点,更应看作是屈光检查的常规,不可粗心大意。
在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方面,有人认为小于45岁的患者均要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屈光检查。这是因为这些患者可能仍存在相当程度的调节活动。并且建议,最小屈光异常尤其是轻度的屈光异常,必须用镜片加以矫正,即使不能增加视力,也要劝说患者经常戴镜。关于轻度散光是否要用镜片矫正的问题,已在前面谈过一些原则性建议,应当引起注意。如果在睫状肌麻痹及瞳孔放大后查出的散光为0.12DC,当药物作用消失后瞳孔又恢复到正常大小,睫状肌紧张度恢复正常后晶状体的形状亦恢复正常,前面所说的0.12DC的散光就不再存在。
因为年轻人的调节活动能力较强,有时这种活动能力大到难以估计的程度,因而每个病例都要用较强的药物,如阿托品。用这类药的目的,主要是测定眼的静态屈光,测定轻度散光是次要的。在15~16岁以下要用睫状肌麻痹剂,超过15岁可以用温和药物,如后马托品等。在超过上述年龄之后,在下述情况的病例中,睫状肌麻痹药并不需要:①不存在调节紧张的症状;②客观屈光检查与主观试镜结果相一致;③调节集合的测定结果与患者年龄的正常范围相符合。假若对上述3种检查结果发生怀疑时,要用后马托品。超过40岁,除很少见的过度调节病例,如发生在老视眼开始阶段的调节紧张,通常都不需要用睫状肌麻痹剂。
概括地说,16岁以下年轻人做远视眼的屈光检查时都用阿托品,24岁以下大多数远视可用后马托品,40~45岁以上只有在下述情况才可用此类药物:①怀疑调节力有不正常活动;②检影的客观结果与患者主观需要的镜片不相符合;③调节性紧张的症状明显存在,这些症状如不用睫状肌麻痹剂彻底检查,则无法了解其屈光状况;④瞳孔太小,屈光检查存在困难。应当再次强调的是,睫状肌麻痹情况下,查出的屈光并不是生理性的,当晶状体恢复正常状态时,由睫状肌麻痹下查得的很小屈光异常,可能与一般的正常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每个病例都要进行缩瞳后的复查。如验光条件比较理想,医师有一定的经验,患者是成年人,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愿配合检查,并且又无调节烦扰的主诉症状时,无疑地应当尽量考虑不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阿托品是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中力量最强的,当把它滴入结膜囊后,就被吸收进入前房,由于它阻止乙酰胆碱进入肌肉的效应器,因而消除了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性。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的肌纤维被麻痹,导致了全部的睫状肌麻痹和瞳孔放大。约在用药后5min瞳孔开始放大,接着很快对调节发生作用。但对后者的作用较慢,为使麻痹完全可靠,需要在检查前 2~3d用药。年轻人调节力较强,要每日3次、连续3d点眼,方可确保睫状肌麻痹。它对调节麻痹的作用可以持续到7~10d,瞳孔放大还要持续1~2d。因而患者在一个相当时间里不能从事近距离工作。这种长时的扩瞳作用,对于怀疑为青光眼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除了组胺之外,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很容易地克服它的效应。
一般用1%的阿托品溶液滴眼。常用的为硫酸阿托品。眼膏为1%的阿托品加在软性凡士林中,因为小儿常常不愿接受滴眼剂,故眼膏常用于小儿,它比较容易揉进眼内。再者,在眼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可以慢慢吸收。溶液较易通过鼻泪道进鼻腔,可引起阿托品中毒(喉干,所有腺体分泌减少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等);眼膏不易进入鼻腔,因而不易引起中毒,也是多用于小儿的原因之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检查前几小时内使用眼膏,因为油脂存在角膜上,影响了角膜的透光度,也改变了屈光的规则性。所以眼膏以晚上应用较为适合,因为它既避免了对屈光检查的影响,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后马托品的作用较阿托品快,但力量较弱,作用消失也快。用药后于5~10min作用开始,约在40min达到最高峰,最大作用可以维持24h。对于调节作用的存留性效应可以维持2 ~3d。特别在隐性远视眼,轻度的调节不足可以维持到1周。后马托品的作用可以用依色林来克服,用1%依色林眼药水1滴,在1~2h内即可从事近距离工作。常用者为1%~2%氢溴酸后马托品溶液,它的生物碱可用花生油配成1%~2%油溶剂。如用水溶液,在10min内连滴2~3次,在1~1.5h内,调节作用几乎完全为此药所控制。另一方面,因为花生油溶剂存留在结膜襄内继续吸收,只用1滴即可。在用油剂时也要注意脂肪在角膜表面存留的影响。现将Michaels著《Visual optics and refraction》(1985)中几种常用睫状肌麻痹剂的作用列于表14-3,供参考。
表14-3 睫状肌麻痹剂及其类似药物的作用
药物及浓度(%)作用开始作用顶峰适用过程整个过程剩余调节
阿托品(1)0.5~1h12~24h24h10~18d+
东莨菪硷(0.25)0.5~1h1h2h4~6d+
后马托品(2)0.5h1h1~2h36~48h++
环喷托酯(1)2020~45′30′6~8h++
托品酰胺(1)2020~35′15′2~6h+++
从上表可以看出托品酰胺作用快,并且整个作用过程短为其优点,但适合应用的过程短并且剩余调节明显为其缺点。
此外,较少用的扩瞳药还有:东莨菪碱,莨菪碱,尤卡托品及等。在上述这些抗胆碱能药物中,特别是后马托品,常与交感性药物合用以增强其作用。其中最常用的为2%(溶液),它能加速和加强后马托品的作用,近来建议用1%的苯丙胺及羟苯丙胺。实验证明,此类药物与后马托品联合使用,可以加速睫状肌的麻痹作用,并可更快地使之恢复正常。
在睫状肌麻痹剂的用量及类型方面应因人而异,因眼而异,每名患者对产生睫状肌麻痹所需剂量有相当差异,甚至在同一患者,有时两眼对同样药物的反应亦有很大差别,这种现象叫作睫状肌麻痹不等。这种差别达到0.5D的例子并非少见,个别患者可以更为明显。因此,应用这些药物时,都要根据各人的个体差异而定。为了保证屈光检查的效果,剩余的调节度不能超过1.0D,也就是调节测定卡片上的那条黑线不能在1m以内看得清楚,并且做屈光检查之前,最好每名患者都要做睫状肌麻痹深度的试验。如果在1m以内仍然看得清楚,应当继续用药。在屈光检查之后,可以再次验证调节状态。其方法是用一个+3.0D的球面镜加在完全矫正的镜片上,使之看近的视标,由于它的远点必定在33cm处,其近点可以比25cm远些,但不能超过(近于)25cm。假若没有达到睫状肌麻痹程度,并且后马托品的使用方法是合适的,应当怀疑有过度的调节,宜考虑用其他扩瞳合剂或改用阿托品。
在前面调节机理的内容中,曾提到看近的调节是由副交感神经所支配,看远的调节是由交感神经所支配,因而有时只用睫状肌麻痹剂很难达到调节作用的完全放松。据测定,由交感神经处于休息状态所保持的调节力约为1.0D,因而使用交感神经性药物帮助调节完全放松,可能是有效的方法。
扩瞳检影所得结果虽然比较可靠,但由于扩瞳后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并影响到就诊者的出勤率,因此很多人主张采用小瞳孔检影法。例如,徐宝萃等医师通过618只眼进行观察,证明85%~90%的屈光不正者可用小瞳孔验光的办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10%~15%的屈光不正者才需要扩瞳验光。因此,如在屈光检查时,能够很好地掌握扩瞳适应证(如怀疑有假性近视,有视疲劳的主诉症状,不合作的病例和视力不稳定等),就可只对10%左右的病例采用扩瞳验光。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减少患者痛苦。
六、角膜地形图检查
1.基本结构 角膜地形图包括靶形环视标和微机分析系统两部分,被测者面部固定于靶形环视标前的颌托和额托上,三维调整靶形环视标,当靶形环视标中心点与被测者角膜中心点、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形成连线,同时靶形环视标在被测者角膜面清晰结像时,微机自动拍摄角膜面的反光像,并对反光像的发光点进行曲率分析,进一步转换成表征角膜形态的光谱色图形。
2.原理
(1)光谱色图形 角膜为表面覆盖均匀泪膜的透明光学界面,若将光线投照于角膜表面,则如镜面一样发出反光。把角膜看成一个共轴曲面,则角膜表面上的每一点相对中心轴都有其曲率量值,而不同曲率量值的反光点发出的光亮度具有微小差异。角膜地形图用微机对角膜表面7000~9000个光点进行曲率的定量分析,并用光谱色来标定其曲率量值,绿色表示该角膜的曲率中值,深绿色、黄色、橙色、红色曲率量值依次增大;浅绿色、浅蓝色、蓝色曲率量值依次减小。
(2)曲率量值的定量分析 角膜地形图可采用轴曲率、正切曲率和折射曲率等不同的分析方法来定量角膜的曲率量值。
①轴曲率图:计算不同位置的角膜反光点的轴曲率焦值,并组成光谱色图形(图14-20)。
D=(n-1)/r 公式14-1
式中D为反光点的轴曲率焦值,n为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r为角膜反光点的曲率半径。
②正切曲率图:计算不同位置的角膜反光点相对主光轴的正切曲率焦值,并组成光谱色图形(图14-21)。
tgα=D· a/b 公式14-2
式中tgα为反光点的正切曲率焦值,D为角膜的曲率中值,a为折射角对边,b为折射角邻边。
③折射曲率图:计算不同位置的角膜反光点焦距的倒数,用来表征曲率焦值,并组成光谱色图形(图14-22)。
D=1/f 公式14-3
D为反光点的折射曲率焦值,f为反光点焦距。
3.检测方法
(1)功能设置:单击鼠标右键显示功能设置菜单(图14-23),单击鼠标左键选择菜单显示的功能。
①图类:选择显示轴曲率焦度、正切曲率焦度或折射曲率焦度。
②焦度/半径:选择曲率值用焦度单位表示(图14-24-a)或用半径长度单位表示(图14-24-b)。
③网格:选择图形无网格或标有矩形网格刻度、环形网格刻度(图14-24-c)。
④瞳界:选择是否显示瞳孔所在位置(图14-25-a)。
⑤中心点:选择是否显示角膜中心点所在位置(图14-24-b)。
⑥轴向标:选择是否显示角膜子午轴向标记(图14-25-c)。
⑦眼背景:选择是否显示眼部背景图像(图14-25-d)。
⑧靶环:选择是否显示靶环视标在图形面的反射像(图14-25-e)。
(2)梯度设置 单击主菜单选项键,显示选项菜单;单击选项菜单系统选项键,显示系统设置菜单。输入选择的焦度梯度值或半径梯度值,单击确定键。可根据需要选择角膜地形图的光谱色梯度(图14-26)。
(3)主菜单设置(图14-27)
①新建键:单击新建键可开始新被测眼的检测,屏幕显示被测眼的活动影像。
②打开键:单击打开键显示既往存储图形的菜单,单击菜单上选定的被测者姓名或编号可显示既往存储的图形。
③打印键:单击打印键可将已拍摄的新建图形或既往存储的图形进行打印。
④靶形环键:单击靶形环键可显示已拍摄的靶形环视标在角膜面的反射像,红线表示靶形投影线的外缘,绿线表示靶形投影线的内缘(图14-28-a)。
⑤三维构形键:单击三维构形键可显示已拍摄图形各个子午向的三维形态(图14-28-b)。
⑥曲率数据键:单击曲率数据键可显示已拍摄图形中心25°的8个主子午向计60个点的角膜曲率焦值(图14-28-c)。
⑦子午线曲率键:单击子午线曲率键可显示已拍摄图形各个子午向的角膜面曲率值的坐标连线(图14-28-d)。
⑧子午线高度键:单击子午线曲率键可显示已拍摄图形各个子午向的角膜面的角膜缘拔高度值的坐标连线(图14-28-e)。
⑨高度图形键:单击高度图形键可显示已拍摄图形角膜面的角膜缘拔高度的光谱色图形,单位为m(图14-28-f)。
⑩评估键:单击评估键可显示微机对已拍摄图形诊为圆锥角膜的可能性的评估,通常提示"本例发生圆锥角膜的可能性<1%,然而圆锥角膜的诊断有赖于其它标准诊断方法,角膜地形图仅供参考"。
(4)拍摄步骤:单击地形图"in"键,移动靶形环视标,使被测眼影像纳入检测屏内;单击检测屏边缘的"、down、right、left",移动靶形环视标,;单击"autofocus"键,使角膜面靶形环反光清晰结像,图形自动拍摄。
(5)注意事项
①被测者头位对角膜地形图测试结果影响较大,须使被测者面对靶形视标,并始终注视靶心。
②被测者的泪液对角膜的完整性影响很大,测定之前嘱被测眼瞬目,在10s内完成测试,若图形中有缺色区,提示该部位泪膜已破裂,不能产生反光。
4.常见角膜地形图图形举例
(1)角膜散光
①角膜纵向的黄色"领结"状图形,提示角膜顺律散光,黄色的垂直子午向角膜较弯,蓝色的水平向角膜较平,近视散光轴位近180°,黄色区域颜色越深散光焦度越高(图14-29-a);角膜横向的黄色"领结"状图形,提示角膜逆律散光,较为少见(图14-29-b)。
②角膜中心区黄色或深绿色区域呈不规则椭圆形提示角膜无散光(图14-29-c);中心区黄色或深绿色区域呈无定形则提示角膜不规则散光(图14-30-d)。
③角膜散光两极不对称,呈葫芦状(图14-29-e),提示角膜不对称性散光。
(2)角膜e值:角膜地形图根据测定区最高和最低的曲率焦值差异程度提示角膜离心度e值。应该注意的是角膜地形图所取的角膜子午经线不同,其e值会有一定变化,直观角膜地形图,若各区域为颜色相近的绿色,则提示角膜的e值较小,称为平角膜(图14-29-f)。
(3)角膜瘢痕:角膜地形图局限性长波斑块(图14-29-g),提示局限性角膜瘢痕。
(4)圆锥角膜:,呈火焰状,星芒状,圆形或椭圆形,角膜旁中心区为高反差短波区(图14-29-h),诊为圆锥角膜。
第三节 眼屈光检查小结
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现列出眼屈光常规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在检查前先询问有关病史。
(2)在弥散光下进行眼外检查,包括眼球大小和脸形的对称。
(3)视力检查,应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先测单眼的,必要时还要测双眼的。远及近视力测定对于快速诊断屈光不正有很大帮助。
(4)检查眼球运动。
(5)应用遮盖法来判定是隐性还是显性斜视。在未戴试镜之前检查眼球运动,可以节省镜架拿上拿下的时间,并且能早期把斜视眼查出,借以推测斜视眼的视力下降程度,否则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很多困难。
(6)用集光灯及检眼镜检查,如没任何发现,把镜架放上,并把镜架中心对好。
(7)主观法验光和客观检影法检查,并用球、柱镜联合予以校正。
(8)用交叉柱镜及散光表做进一步精细校正,如有需要,用红、蓝两色试验法。
(9)把全部矫正镜片放好,试验远距离的肌力平衡。
(10)把全部矫正镜片放好,测定调节和集合近点。
(11)再测定近工作的矫正,并用近视力表分别测定单眼的和双眼的近视力。
(12)对近工作者还要测定看近的肌力平衡。
(13)把镜架拿下,如因症状的需要以及前面"9,10,11"几项检查结果的需要,再测眼肌的集散力量。
(14)如有必要,可测定立体视觉的程度、合像功能的幅度和两眼视网膜像不等等。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到朋友圈里给你身边的朋友看看吧!
视觉保健与眼镜验配顾问 公众微信号 WJH592508179WJH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