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了:
从前,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它们生活富足,有吃不完的奶酪。
可有一天,奶酪突然不见了。
知道这一消息的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出去寻找新的奶酪,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而小矮人哼哼、唧唧面对改变,显得犹豫不决。
自我斗争之后,唧唧冲破自身的思想束缚,重新踏入漆黑的迷宫,最终寻找到更好的奶酪。
而固执不肯改变的哼哼,只能在原地抱怨不停、郁郁寡欢。
你怎么看待哼哼这样的人?
// 01 //
人脑的两大系统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一个说法:人的决策是由大脑里的两个系统做出的。
第一系统:直觉的、无意识的、反应迅速的系统,我们姑且叫它“直觉系统”吧。
这个系统消耗脑力较少,是机体为了生存,对外界的本能反应。比如遭遇危险的瞬时决策就是逃跑。经过几百万年进化,这个系统非常牢固,反应迅速。因此,第一系统让人们无论遭遇什么问题,本能地首先选择回避和逃跑。
第二系统: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专注的、理性的、反应较慢的系统,我们就先叫它“理性分析系统”。
由后天由认知行成。这个系统反应很慢,常被第一系统的直觉遮蔽,也会被第二系统中固有错误认知影响。但正是这第二个系统,帮助了我们进行有效地决策,赢得更大的胜利。
第一系统,往往优先于第二系统——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直觉”这种认知捷径都是有效的。
所以,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固有的认知模式、先验的信念、误导性的记忆、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先入为主后,很难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质疑和修正。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会倾向于变得更加固执。
从这个角度看来,虽然人人都知道哼哼原地抱怨不好,但人人都会因为惯性变得越来越像它。
// 02 //
固执背后的人性弱点
1、典型性偏好
过度关注典型特征而忽视背后规律。,然后让你猜测她的学历,她是有博士学位,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你会如何选择?
2、可得性偏好
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概念混淆。比如发现上个月发生了一起飞机相撞事件,那你今天出差会选择飞机还是火车?
3、因果性偏好
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解释。比如二战期间,德国发射 V 型火箭袭击伦敦,伦敦人发现,在不同地区,爆炸点不一样。很多人相信,在没有爆炸的地点一定藏着德国的间谍。但是严谨其实,爆炸点的分布只是典型的随机事件。
4、光环效应
对先接受的信息先入为主对事物行成偏见。比如周润发与我在对局,大多数人应该会觉得周润发赢的概率更大。
5、锚定效应
评估问题事务前,先估计参考答案,然后调整自己的前段标准。比如我问你两个问题:1.最高的那棵红杉树是高于1200英尺还是低于1200英尺?2.你认为最高的那棵红杉树有多高?第一个问题里提到的1200英尺,会对你的头脑产生影响,成为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的锚定值。
6、框架效应
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做出不一样的判断。比如针对同一个手术。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你一定会觉得第一个手术质量更好。
7、禀赋效应
当你拥有一个事物后,你会放大他的价值。比如,把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之中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结果发现成功完成交易的没有几个,因为马克杯买家和卖家对于马克杯的估价差得特别多。
// 03 //
如何避免固执?
发挥“理性分析系统”的作用,决策时引入更多的衡量标准。
比如,要不要加班这个问题,单纯只是要或不要的选择吗?
其实每个人在这件事上的选择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面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因何而加班?
加班效率几何?
若加班,所得如何?
若不加班,所得如何?
……
你拿什么作为衡量决策的标准?
现在很多网上的文章,为了简单易读,文章基本都是“简单归因”的,即是说,告诉你,成功,就是要努力,努力,就要加班。
如果这世界的因果真这么粗暴,富士康的工人应该早就成功了。
让我们换个角度看《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吧。
为什么哼哼不肯去找奶酪
哼哼觉得消失的奶酪会重新出现,它只需要在原地等奶酪回来。而且,迷宫太可怕了!谁知道迷宫里有什么呢?
为什么哼哼要去找奶酪
因为哼哼无法自己生产奶酪,奶酪只会出现在迷宫的某个角落里。
如果哼哼要在原地得到奶酪,有几种可能:消失的奶酪重新回到它身边、随机出现的奶酪出现在了它身边、它自己生产奶酪、其他伙伴为它带来奶酪……你也看出来了,与其等待这些可能性出现,还不如自己去找奶酪。毕竟,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也有人会说,如果我固执于一件正确的事呢?
那么,你是怎么确定它是正确的呢?世界上有多少东西能永恒正确呢?
世界是会变的。
苏格拉底在long long ago以前就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