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1、C 2、D 3、C 4、C 5、A
6、A 7、A 8、A 9、A 10、C
11、D 12、C 13、C 14、D 15、D
简答题:
1、答: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有如下基本特征: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
材料分析题:
【考点】教学情境创设。
【答案要点】
(1)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材料中的孙老师采用了运用故事和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将数学题目与学生熟悉和盼望的六一儿童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之中。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
(2)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第三、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第四、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
第五、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六、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第七、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