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肠上皮化生什么情况下会癌变?

2021-07-22 12:51:08

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肠上皮组织转化,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但不是说出现肠化就一定会有癌变,且只有部分类型的肠化才具有癌变的可能性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整理:丁敬献

审稿:赵洪礼


门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群病人,行胃镜检查取活检后,病理报告示:如(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随后,病人就开始不停的咨询,查资料等,有的说是癌前病变,有的说注意复查,等等。但是,病人和(或)家属会纠结个不停,时间久了,病人焦虑了,如临大敌,好像癌症就要来临,。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检查,精神焦虑紧张,莫名恐惧害怕。


肠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轻者仅有少数肠上皮细胞存在,重者可以见到肠绒毛形成。肠化生上皮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组成,其间夹杂有杯状细胞,底部可见潘氏细胞,其形态、粘液特性、酶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均类似小肠或大肠,与胃型上皮明显不同。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况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质,可以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肠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内镜下识别肠上皮化生:


1. 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 mm的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在淡黄色结节型肠上皮化生。为轻度不规则,呈细颗粒状,或绒毛状。


2. 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反光较正常胃粘膜强。瓷白色小结节具有不稳定性,可消失或向弥漫型转化。


3. 鱼鳞皮样外观: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如鱼鳞状,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


4. 弥漫型:粘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内镜下表现为结节型或弥漫性;弥漫型主要有两种形态表现,一种为颗粒状弥漫不平,另一种胃散在米粒状。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则胃镜诊断的准确性也就不同,肠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肠化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也高。所以内镜检查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识别,这样才可以准确活检,提高诊断率。



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分级:


不论大肠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都可将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在400倍光镜下看3-5个视野,若肠化细胞占腺管1/3以下者为轻度(+),占1/3-2/3者为中度(++),肠化细胞占腺管2/3以上者为重度。也有学者将肠化的面积分为0-3级:0级粘膜中不含有肠化病变;1级肠化占粘膜面积的30%;2级肠化的面积介于30%-70%之间;3级肠化的面积大于70%。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程度也呈递增趋势。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癌变,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内镜医生精准取检,病理医生精准描述,给予精准的相应的分型,才有利于临床医生综合评判,指导患者随诊并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总之,从肠化过渡到胃癌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当出现肠化时,应避免紧张,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宜清淡饮食,尽量避免烟酒、过酸过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缓肠化的进展。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