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海洋水文要素的观测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世界上监测海浪的主要手段仍以海洋船舶、海洋浮标站、岸边和岛屿海洋站为主。常用的海浪观测仪器有六种:光学测波仪、刀电阻和电容测波仪、压力测波仪、声学测波仪、重力测波仪和遥感测波仪。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根据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在世界大洋上建成一个全球实时海洋剖面观测网的设想,计划实现全球性的实时海洋观测,使人类应对由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许多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可能。海洋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海水运动要素(如波浪、潮汐、海流、海啸、风暴潮等),海水物理性质要素(如温度、密度等)以及其他水文现象(如泥沙运动、冰凌等)。
波浪的观测:沿岸波浪站使用海底超音波式及浮球式两种波浪观测技术。观测时间间隔均为1h量测10min,观测项目有全波数、最大波高及周期、1/10波高及周期、1/3波高及周期、平均波高及周期。
潮汐的观测:潮汐对农业、渔业、航运、国防建设等都有一定影响,潮汐还可作为动力资源加以利用。我国各地的海拔高度就是根据潮汐观测记录,以青岛验潮站多年平均的黄海海面作为基准面起算的。大洋和陆架潮汐的观测极为困难,而其观测结果却对研究沿岸潮汐和潮汐理论本身很有帮助。岸边潮汐观测使用浮子式,外海测潮采用压力式自容仪,大洋潮波的观测依靠卫星上的雷达测高仪。
海流的观测:海洋水体的水平移动称为海流。海流可分为潮流和非潮流(余流)。潮流为周期性运动,和潮汐一样是天体运动引起的。非潮流是海水非周期运动,主要为风吹流及热盐环流,潮流与非潮流在海洋中是合在一起的。潮流观测包括流向和流速,测流方式有锚碇、走航和跟踪浮标等。海流观测相当困难,或用仪器定点测量,或用漂流物跟踪观测。定点测流是海洋观测中常用的办法,所用仪器有转子式海流计、电磁式海流计、声学海流计等。
海啸的观测: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长波。海啸分为两种:一种是横跨大洋或从远洋传播而来的海啸,这种海啸可在大洋中传播数千公里而甚少衰减;另一种是近海海啸,海啸生成源地和受灾地在同一地区,因此海啸波到达沿岸的时间很短,有时仅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往往难以预警而造成严重灾害。目前人类只能依靠海底地震和岸站潮位变化的异常来确定海啸的发生。
风暴潮的观测:风暴潮系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相反的,在离岸大风强烈作用下,沿岸水位会产生异常下降,有人称其为负风暴潮。风暴潮是在风暴条件下,由风暴增(减)水与天文潮以及短周期风浪相叠加的综合结果。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长介于低频天文潮和地震海啸的周期之间。目前,人们通常采用实测潮位减去正常天文潮预报值的办法来计算风暴潮位。
水色的观测:海洋学中的水色是由水质点及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所散射的光线决定的,透明度是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两者都取决于海水的光学特性,也是衡量水质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在常规监测、赤潮及溢油应急监测监视、疏浚、建港环评、海洋基线调查等项目的调查监测中,水色和透明度都是必测项目。现有的水色遥感器都是对某一水域进行一日一次的观测, 这对于二类水体的观测显然是不够的。云层的遮挡使得一些多变的水域( 如一些近岸水域)在一天内甚至得不到观测, 从而造成了明显的疏漏。
赤潮的观测:赤潮也称有害藻华(HAB),是指在海水中浮游生物数量急剧增加而种类大量减少的情况,此时某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占据了绝对优势,对其他海洋生物和海洋水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及时获知赤潮的发生并实时跟踪其发展对于消除赤潮具有重要意义。
波浪破碎的观测:破碎是常见的海浪现象之一,研究海浪破碎现象在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首先, 海浪破碎是海一气相互作用包括动量、热量及质量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 而且波浪破碎还涉及到其它海一气边界过程,如海面白浪、海洋表面气泡、大气贴水层水雾及海洋上层混合等;其次,由于破波施加于海洋结构物上的作用力(冲击力)远大于没有破碎时的波浪力,因此,在计算海上建筑物所受外力中,必须考虑破波的出现率及破波强度的影响;
另外,波浪破碎会对波高产生影响,因此,在对波高作统计预报时也应考虑波浪破碎的影响;还有的学者认为,很多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扩散速度与波浪破碎率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