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人心

2022-05-19 11:47:12

修心的关键是要改变人心,净化人心,常存道心。但首先必须认识人心的根源及其严重的危险性,人心一旦膨胀起来,便是财富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权势越大越好,享受越丰越好。总之,天下所有的好事,我都俱备才好。为了达到此目的,竟而不择手段,且永无满足之日。殊不知,在这种思想支配之下,其后果没有不以恶贯满盈、身败名裂而告终的。

  人心活动,出没无常,不易把握。在此,仅就其常见者,略作剖析。


贪心

贪心是“人心”诸多表现之首。人们通过劳动取得金钱和产业,是合理合法的。但有些人受贪心的驱使,终生奔波,为财物所役,无有已时。尤其是那些由于分外之贪求,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财色名利、权势地位,得到更多的享乐,更大的幸福。但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实物质生活越丰足,往往是精神生活越空虚,因为物质再丰足,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何况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常言说:“家有千顷良田,夜眠不过八尺”。人们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绞尽脑汁,但发了大财之后,却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惟恐失去,日夜忧虑。况且人们在金钱欲望泛滥之时,欲火燃烧,为了猎取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就会像飞蛾扑火般的自取灭亡。

  金钱和色情原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有的人以为有了金钱便有了一切,殊不知金钱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惟一因素。金钱虽然可攫取美色,但买不到纯洁的心灵。历史上由于金钱美女给人们带来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

  贪得无厌,不仅造成道德品格堕落,并且最后无不酿成可悲的下场。所以佛家把“贪”列入“三毒”(贪嗔痴)之首。


私心

私心是“后天心”的总根。一切以我为中心,遇事先为自己打算,是豢养所有后天心的巢穴。是所有烦恼与痛苦的根源。私心越大,则苦恼越多,这话怎么讲呢?私心大的人,他的贪欲也必然多,那么满足不了的欲望也要多,这样,他不就苦恼重重了吗!而且被私欲牵着鼻子走的人,永无满足之时,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欲望是无底深坑。既然私欲永无满足,则他的苦恼便永无尽期,这正是自己在不断地欺骗自己。多数人把金钱物质看得太重,殊不知你占有了它,它也必然占有了你,你占有它是物质,而它占有了你却是精神(全部精神为金钱物质所奴役)。如果财迷心窍,竟而失去理智,贪赃枉法,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结果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落入法网,甚至丢掉了生命。

  有人说,人类正因为有欲望,才能不断的进步,才有科学的发展。这话诚言之有理,完全正确。然而那些私欲泛滥,作恶多端的人与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不是专为了自己享受),岂能同日而语!


妄心

胡乱的想法,不切合实际的打算为妄心。它的建立既无可靠的真实基础,又不能从现实出发,所以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且徒增烦恼。有时妄念是无意中产生的,来无影去无踪,是修心养性的严重障碍。但也有的妄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了个人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想入非非,结果一场空。这种人的思想活动,乃私心膨胀的又一个侧面。由于荣华富贵名利之心的牵引,常常把人们拉入绝境,理想幻灭,希望落空,自信心崩溃了,跌入深渊。这便是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而轻举妄动的结果。所以受妄心支配的人,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虚荣心

虚荣心即是羡慕追求表面的光彩,体面,而不是着重实质的进步与提高。处处要与人相比,贪高攀好,华而不实,一旦真的做出一点成绩来,便沾沾自喜,生怕别人不知道由于这种虚荣心的驱使,平日很难踏踏实实地工作,但却是死要面子活遭罪,自尊心极强,不肯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处处离不开虚伪的面纱。如此做人,永远不可能有开阔的胸怀,坦荡的情绪,这岂不是成为一个不能与人坦诚相见,心口不一的假人了吗?有句名言说的好:“虚荣很难说它是一种恶行,然而确有许多堕落者,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堕落的深渊”。

  虚荣心太强的人,不可能肩负重任,更不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他的意志很脆弱,感情易波动,经不起坎坷逆境的考验。有时做了一些好事,目的也是为了求人知,如果事与愿违,他便懊悔不已,认为好事白做了,所以凡是为善而求好报者,严格说来,都属伪善。只有认定“众善奉行”,是天经地义,不含任何报酬之心,方为真善。所以凤仪先生说:“学好(求人知)的人多,学道的人少”。


怨恨心

个人利益受侵犯或情感受伤害的时候,必然发生怨恨心。发泄于外,往往秽言相加,或撕破脸面,采取报复行动,引起严重后果。如含藏于内,则愤愤不平,怒气填胸,自我折磨,气得头昏脑胀,身心俱伤,很可能转化成疾病。

  古人说:“气为诸病之源”。又说“百病从心生”。凤仪先生说:“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他人的短处,便是存阴”。阴气存多了,必然生病,这就是说明由于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生理因素。举个人所共知的例子,人在心理不愉快或精神受到刺激的时候,不论什么样的美味佳肴,也吃不出味道来。又如长期怨气闷在心里得不到发泄时,便极易患膨闷胀饱,消化不良等病症。至于由精神因素而患了严重疾病更是常见的。如由于一场暴怒而引发了脑血管疾病,确是时有发生的。其实有许多种病症都来自心理因素。

  积怨在心,可引起很多的家庭不和睦,如夫妻反目、婆媳不和等现象,随处可见。在人群中由此而发生殴斗,,也不时出现。所以恨怨心是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祸源。尤其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以至自我解脱,乃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凤仪先生把化除气火,列为修心养性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不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把心性的修养,作为超凡入圣的必修之课。


淫欲心

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力最大,吸引力最强。尤其美女这一关。古往今来,英雄豪杰闯不过去的,大有人在。再有那些财大位高的人,他的淫欲之心,可肆无忌惮地泛滥,致使地位愈高,则人格愈低下。因为有财有势,可以为所欲为,结果陷落深渊,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所以修行人把“戒淫”列为最重要的戒律之一。

  修道的人最重“定静”二字,淫欲之心不戒除,怎会定得住、静下来,怎能做到净化心灵?一个人,如果色情之火在心里燃烧,便什么荒唐事都可能干得出来,所以必须戒淫。何况是修道的人咧!

  陷在色情旋涡里的人,如果是一个学子,绝读不好书;如果是社会上的工作人员,绝不能一心为群众服务;如果是一个军人,绝打不好仗。如果发生在家庭里,则夫妻必要分崩;如果发生在人群中,则必要闹得人际关系龌龊。总之,它如毒瘤一般,生长在哪里,哪里必要溃烂。所以戒淫是欲做完人的起码条件。


嫉妒心

对才能、名誉、地位、权势或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谓之嫉妒。原来对方并未侵犯他的利益、伤害他的感情,而是他单方面产生的敌对心理。只许他永远居于领先地位,不许别人超过他。假如人人都存这种心理,人类还能进步吗?恐怕永远停留在原始蒙昧状态了。嫉妒心是非常顽固与卑鄙的。欲修身立命者,存有嫉妒心,正如把船牢牢系在岸边,虽然撑出半步,也是不可能的道理是同样的。

  有的人问亚里斯多德(希腊古哲学家):“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呢?”亚里斯多德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本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嫉妒心如果滋长在位高权大者身上,便可助长其杀机,在他身边的人,前进的步子比他稍大一点,便危险了。轻则压制,重则被除掉。古人说“人心惟危”,于兹愈可证其言之确凿了。所以先生说:“嫉恨是造孽的总根”。


多疑心

多疑的心理,严重时可成为疑心病。他处人不能推心置腹,真诚相待。常好望空捕影,无中生有。不是想这个人对他有意见,就是寻思那个人讲他的坏话,总是疑神疑鬼的。如身为领导,他不能相信下属人员,不敢大胆用人,不敢放手。所以他手下的人,无法施展才能,难成事功。这样人,交朋友也很难坦诚相处,患难与共。在家庭里,如果狐疑心重,对人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则夫妻很难和睦,无形中使对方精神受到束缚,往往伤害人家的自尊心,造成很多苦恼。其实多疑心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失去准确性。他自己的精神上,很难得到真正的放松。

  信心真,信力足,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与旺盛的力量,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否则,信而不实,疑虑重重,一生难负重任,其事业的成功率就要太低了。

  疑虑多端的人,好像铁锅有砂眼,球胆有漏孔,总是要漏水跑气的。信而不实或多疑心的人,正像那砂眼和气孔似的,终难完成其功用。


牵缠心

牵缠心的表现是拿起来放不下,粘上就摘不开,致使心灵上的压力沉重,有时陷进去,长时间不能自拔。牵缠心多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其中尤以对人的牵缠最为严重。例如在家庭里,上有父母,中有夫妻,下有子女……,在各种关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诚然,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最为严重,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在牵着父母的心,幼小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立,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然而由于过分的牵心,往往变成溺爱,失去严格的要求与正确的教育。因为过于疼爱,对某些事情就不能正当的对待与处理。比如医院里有多年经验的老护士,为患者注射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对自己的小孙注射,竟弄得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中间有个“亲情”在障碍着、干扰着。因此,常常是很简单的事,反而复杂化了。所以身上的重负放下容易,心里的重负放下就非常难了。

  牵缠心的突出表现是“爱别离”。人常相聚首,而一旦生离死别,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感与痛苦。夫妻长期居于两地,互相牵心,昼夜思念,心绪不得安宁。情人一旦失恋,便痛断肝肠,甚至走上绝路。看来牵缠的魔力竟而能致人于死地,真是不可思议。所以牵缠心往往能把一个人长时间困在精神的牢笼里,无法自我解脱。先生说:“以情相恋的,都是冤缠鬼”。牵缠多么可怕!

  学道者最怕牵缠。有的人修行一世,在功果即将圆满时,竟而被放不下的心事或未了的念头牵回来,而未得超脱。传说古时有一位修行多年的道人,道果成就,正值升天之际,忽然想起来平生最为心爱的珍宝,灵魂便立刻退转回来了。俄而觉悟道:“啊!原来是这个小东西把我拽回来了,使我数十年的道果,毁于一旦!”一激之下,便摔碎了珍宝。后来继续加修,彻底了脱一切,才轻松自然,毫无牵累地羽化了。所以凤仪先生说:“人不成道因为牵缠,只是牵缠二字竟把佛祖吓得大哭”,这种激切地警语,有力地说服了牵缠挂碍,对修道的人最大的危害。


依赖心

依赖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谓之依赖。依赖常了,便养成依赖心。生活上能自立,经济上能自给,是一个健全的成年人所必须能做到的。否则,只是饭来张口,水来伸手,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便成为寄生虫了。

  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真正的幸福,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能自立,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也能自立。比如,无论在家庭中或社会上,离开谁,都能照样的生活下去(病残者除外),不致于一蹶不振,痛苦不堪。又如在某团体中依靠某上司的私人关系,被提拔上去,一时扬眉吐气,不胜荣耀,然而有朝一日,某上司下台了,他也必然随着垮下去,这便是依附他人不可避免的结果。

  人必须打破依赖心,不靠任何人的权势,全凭自己的德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上去,这样才会有稳固的根基、光明的前途。

  学道的人更贵自立,有一首描写云游禅僧的偈:“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如此顽强的自立品格多么潇洒而高洁啊!这并不是提倡出家,而是赞赏这位禅师为了探寻真理体验真理的卓绝独立的精神。其实不仅修行的僧人,即是一位作家或科学家,都能甘于寂寞,富于自立的品格。只有耐于寂寞的人,才能永不寂寞。

  修道者要不畏艰苦,不怕孤独,箪食瓢饮,也能安贫乐道,坎坷逆境也能泰然处之。先生说:“不能自立的人,何时也不能出苦”。


挑剔心

对人对事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便是挑剔心的表现,可是有些人还美其名曰“一贯认真,对人负责”。实际是缺乏修养,涵养力很差的反映。如果在家庭中做老人的,对子女总好挑剔,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儿孙不知所措,因而不愿接近老人,所以好挑剔的老人有福也享不好。夫妻间吵架,也往往是由于好挑剔引起的。

  做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对群众专好从细节小事上着眼,吹毛求疵,往往在大事上忽略,造成因小失大。

  对着重修心养性的人来说,好挑剔即是“分别心”的泛滥,把自己陷到是非的旋涡里,便要过分地计较是非。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师过察则无徒”。对人过于苛察,便显得毫无涵养,使人对他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乃是胸襟开阔,兼容并蓄、善养人才的表现。《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说的这种容纳一切的精神境界。


争理心

人在彼此发生争端的时候,往往认为责任在对方,而自己有理。绝大多数人如此。这种争理之心,几乎人皆有之。事实上并不一定是真怪对方。然而矛盾发生之后,能够自动承认犯错误的人,是很少见的。人我之间不和谐,闹纠纷,其关键即在于此。更有甚者,责任明明白白是在自己身上,却强词夺理,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争理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即是认为他人对不起我。如自己觉得过去我对他有许多好处,但是现在他把我的好处全忘了。又如我应得到的利益却没得到,心中总是过不去。

  如喜欢揽功推过的心理,也是争理心的一种表现,事情办成功了,是我的功劳,然而办糟了,过错便推到别人身上。

  经不起他人对我的误会,一点小事也受不了,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本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搞清楚,有的事要用事实来验证,但他却急于弄明白,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苦恼。

  如涨工资,他认为本应有我的份,但没涨上没关系,并且扬言,我不是争这几个钱,就是要讲讲这个理。(其实内心还是为了这几个钱)

  上述争理现象是常常发生的,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然而,这些事情放在一个胸襟开阔,能高瞻远瞩的人身上,很可能是与上述情形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境了。人如果能多从有利的方面来想,这样,心情就开阔了。这就叫作内心世界的“拨阴取阳”。

  争理现象在家庭与亲友之间,更是常常发生的。如由于说话、处事,彼此认为不合意、不顺耳,而引起了争执。尤其礼尚往来,厚薄亲疏等,而引起争理的情况,更是常见的,有的表现在外,有的暗含于内,都会带来种种不愉快与麻烦。所以凤仪先生说:“断不了争理,断不了是非”。


自满心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名言是出自《书经》,其所以能被千古传颂,只因它道破了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人不论在知识、学问、才能或德业上,一旦自己认为满足了,便是固步自封。其实不仅是止步不前,反而是后退了,自满是走下坡的开端,潜伏着失败的种子,月盈必亏,自然之理。

  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学无止境”。学问既无止境,怎能容得自满呢?自满不仅消退了前进的动力,且暴露了自己的轻薄肤浅。

  从前有一位南隐禅师,一天,当一位学者向他请教什么叫作“禅”时,南隐一言不发,只是以茶相待,他持着茶壶,向杯子里倒水,杯子水满了,仍继续注入,水都溢出来了,还是不停止。这位学者眼见茶水四溢,直到再不能沉默下去了,慌忙提醒说:“禅师,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点了点头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心里装满了你那偏执的看法与成见,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所以先生说:“人得空出来,才能归先天”。


执着心

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的。如权势、地位、财产、名利、爱情、享受等等,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真的得到这些,就能幸福了吗?恐怕过不多久,依然烦恼重重,其原因何在?确实值得人们认真探讨。

  其实,有些认为是幸福的东西转眼变成痛苦了。比如人们以为升官司发财是幸福,然而,一旦丢了权势,损失了财产,而立刻带来的,不仅是失落感,很可能是极大的痛苦了。又如赌博或吸鸦片的人,当时,其兴趣或幸福感好象是无以复加了,然而,一旦犯瘾了,家业败落了,其狼狈相及惨状,也是无法形容的!诸如上述的幸福与兴趣,都是非常短暂,转眼即逝的,“欺骗性”非常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本末倒置,以假当真,“执着”在虚幻不实的事物上了。

  人往往被执着二字,牵着鼻子奔波一生,到头来不仅仅是一场空,且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是惨痛的悲剧。例如执着在爱情上,一旦失恋了,所引起后果更为严重。执着的劲头越大,则其痛苦也越大。执着在什么上,最后也必要受什么苦,因为你所执着的地方,也正是最能牵动你心的地方。所以凤仪先生说“世界是个万迷阵”。

  人们执着肉身为最实在,一切都为了它,整个心灵为肉身所役,结果造下了许多罪业。佛家说“身为苦本”。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实,身体是行道的工具,为了修道立功立德,借假修真。然而,人们偏偏执着肉身为真,凡事以我为中心,这便是各种执着的根本原因。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正义而坚持到底,甚至以身殉道或的杰出人物,与这里所说的“执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人群谋幸福,建奇功,创伟业的志士,在成功之后,也绝不可执着在成就上。必须“功成、名遂、身退”,才合天道,否则,便潜伏着如影随形的危机。历史上的实例很多,如辅佐刘邦打天下的汉之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便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其中,张良乃是“功成名遂、身退”的极好典范。

  修道的人更怕执着,即便是修行到接近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仍有执着心,执着在道业上,执着在神通上,执着在功德上,便很可能引起退转,直至堕落。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凤仪先生说:“志界一切无说”,即是对“无执境界”最简明的描述。希腊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愉快,没有忧愁的时候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物品”。所以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古代破除执着的典型人物。


喜新厌旧

社会上的某些团体或机构是可以改革更新、人员重组的,以利于工作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惟有家庭关系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等,凡有血统关系的,一出生就固定下来了,其事实无法改变。只有夫妻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如丧偶、离异等,可以再婚,家庭可以重组。有的夫妻志趣不投,性格合不来,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彼此可以正当离异。因为这样分手,总比勉强在一起凑合,搅得天昏地暗、死怄活朽要好得多。

  值得提出的,即是大众所反感的“喜新厌旧”,抛弃妻子或丈夫,另逐新欢,置子女痛苦于不顾,只图个人一时欢乐。甚至儿孙满堂,仍抛弃结发妻子,沾花惹草。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乃是自私心的膨胀。所谓的“新”,也是经不住岁月的剥蚀,总有变“旧”的时候,如果家家都这样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孩子缺乏照顾,家庭关系无序,动荡不宁,社会上不是乱套了吗!即使在法律上“允许”,但在首先上也是无法解释的。况且“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语)

  旧时代的纳妾与新时代抛弃妻子,同样为善良百姓所不齿。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不和谐,家庭是不会幸福的,并且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换别人(妻子)不如“换自己”,换一换自己的“灵魂”,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因为灵魂太污浊了,只有把心灵彻底清洗干净,才是永远幸福的源泉。可能你自己一转变,则夫妻感情上的疙瘩,可立刻随之化解。凤仪先生说:“贪好是孽,嫌不好是缺德(指夫妻说的)”。

上述十五种心,只是“人心”表现的一部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