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跟我抱怨,孩子的青春期让他们备受煎熬,感觉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变成野兽,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肆意咆哮。可是,大多数时候,说话并不等于交流,而交流更不等同于沟通。
其实,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语言,而每个家庭的孩子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特点。那么,作为父母,面对歇斯底里的青春期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与他们有效的沟通呢?
要解决青春期的问题,我们便要追本溯源,明白孩子的青春期究竟时如何发展的。其实孩子发展轨迹,是要分阶段来看:
1、 自我救助问题的成长阶段(4-6岁)
当孩子4岁以后会进入到一个解决自我救助的成长阶段。举个例子:假设天气很热的时候,孩子会不会主动脱衣服,而冷的时候,又是否知道披上外套?如果遇到美食,孩子吃饱后会立马停下,还是吃到撑不下仍然不放筷子……这个就是自我救助功能——如何让自己活下去,活得好,遇到危险的境况时会选择勇敢尝试,还是出于安全考虑的放弃。
再代入生活场景中,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如果看到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他往往会开心地跑过去,但在磕磕绊绊中,孩子通过控制步伐,依然能够让自己保持平衡达到不摔倒,那这就是孩子完成了自我救助的成长,也是他非常重要的能力组成。
可是在研究中我们有意思地发现,很多中国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依然没有解决自我救助的问题。中国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特别容易造成过度保护。
举个例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热叫妈妈觉得你热”,这不是段子,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发现,穿衣脱衣的问题基本上是由我们大人决定的,我们依然会这么强调,“今天外面天气冷,你要多穿件衣服!”其实在这种时候,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培养这种自我救助的意识。
我们家女儿正读初二,和其他孩子一样迈入了青春期。前一阵子清明节时,因为工作原因,我们要一起去安吉,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发现她带的几乎都是短袖(因为那几天上海温度实在很高)。
于是我就提醒她,让她带些厚实的外套,我女儿一开始并不信,后来到了那儿才发现果然很冷,幸好我带的衣服比较多,就分给了她穿。在这件事上,作为妈妈我会提醒,但我很少会去强迫她,因为自我救助上的问题在她4-6岁的时候就已经解决掉了,对于现阶段的她来说,会有自己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她可以去尝试错误,她尝试过后便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自从安吉回来后,她就自己下载了关于天气的软件,并随时关注它。在这样的事情上,孩子对于自我救助会有自主地判断和应对措施,大人应该放下过多的强迫与干涉。
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孩子在童年时被包裹的太严实,所以迟迟没有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救助能力,等到了青春期,之前累积的种种小问题爆发出来,便会因为“穿多穿少”这样的小事而天天争吵。
2、自我欣赏时期(7-12岁)
在度过自我救助时期后,大部分孩子的能力慢慢培养起来,于是对自己的“可控感”愈加强烈。而在这段时期,我们在学术上称为自我欣赏的成长阶段。孩子会表扬自己、欣赏自己、并对自己产生满足感。虽然孩子会遇到诸如学习上的困难,但是他往往会觉得只要自己努把力,就会成功。
而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是具有焦虑感和危机意识的,我们能看到孩子不足的地方,可孩子却不以为然,仍时常沉浸在自我欣赏中。特别是面临升学择校的父母,会更多地去操心,而他们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纠错教育——比如孩子做作业,我们会找出他做错的题;他做错的事,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站在父母地角度,这是帮助孩子前进,完成自我成长的方式。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恰恰是通过自我欣赏,来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内驱、以及对生活的乐趣。当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处处运用到这种纠错教育,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自信心被一点点地打没了。
于是在这个阶段没有培养出自信心,到了青春期就很难再培养出来。
我儿子今年三年级,正处于自我欣赏的阶段。他和他姐姐不一样的是,姐姐成绩很好是尖子生,而他不是。有一次我儿子的学校要求每个人写封信给妈妈,结果我儿子在信中如是写道:“我知道,姐姐比我好太多太多太多了,但是呢,我也有我自己的优点啊。比如说我特别会思考,我也特别爱问问题……”你看,这就是他的自我欣赏,这才是他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啊。
但是,很多人会过来告诉我,你们家孩子这样是不正常的,因为他考试处于中下游,对自己并没有清醒的认知!我妈就跟我说,你看你家儿子很没有自知之明啊。这个现象不仅在我们家,其实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比较糟糕的是,大部分的父母不会把它看作一种正常现象,而是需要去纠正的问题。
当孩子在建立内在驱动力的时候,我们给予太多的要求、太多的纠错,就会出现更多的成长问题。当然,问题可能不会在那个年龄段里爆发——因为在那个年龄段,孩子是没有能力去与父母抗衡的,而且孩子在童年会被各种各样诸如“游戏、零食”这样的奖励诱惑所控制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自我欣赏阶段而我们父母又没有很好地给他“补充营养”,那么“能量不足”将会成为他在青春期里的常态。
3、自我纠错阶段(12 -18岁)
当孩子度过12岁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他开始迈入青春期,也意味着他开始进入到自我纠错的阶段。
“自我纠错阶段”其实是人类正常的思维反应阶段。到了青春期以后,很少有孩子仍然觉得自己是天才,或者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他开始慢慢理性的认识到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有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的缺点。这时候,孩子会建立起自己跟别人的边界,他也会意识到,他不能因为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无休止的要求别人。
而作为家长,孩子到了青春期后,你过去给他的很多诱惑,也失去了吸引力。到最后,你会发现,唯一能控制他的事,就是如果他无法完成你要求的事,就不能让他玩游戏。长期积累,玩游戏成了他梦寐以求的事,他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玩游戏的权利,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稍不注意,孩子就会疯狂无节制的玩游戏,因为这才是他奋斗的目标。
所以,一个孩子按照理想的状况是应该如何发展呢?就是在童年能够发展出自我救助的能力,了解周遭的生活环境会对自己构成的威胁。到了自我欣赏的阶段,又能够产生一定的自我良好的感觉。最后进入青春期,在自我纠错的阶段里,被现实击败过,才能认清自我的优缺点。这才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
(一) 当前两个阶段问题没有解决时,长期累积就会爆发。
有个妈妈曾经向我抱怨,“其实她对孩子也没有特别多的要求,更不会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只是希望她的孩子能不能在出门时把屋子收拾一下、把牙刷一下、把脸洗一下。最后反复唠叨就衍变成了吵架……”其实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自我救助时没有解决好,而遗留了下来。
《孩子:挑战》这本书里面有讲到: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些阶段,他的需求没有被得到好的认可,或者被看到,那么他比较容易出现第一个问题,寻求过度关注。就是说他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认可,可如果你不在身边,那么他觉得做这些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之前做过关于中产阶级的家庭研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我发现在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时间把控非常严格。比如会列个表格,将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练钢琴统统标出来。即使是寒暑假也会将孩子的时间排的满满的。
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寻求对时间的运用性,这就是我们所称之的“无聊时间”。
但是在中产阶级的家庭里,是没有这样的时间的,所以就变成了孩子做的每件事都是别人安排好的,于是他就要求寻求过度的关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会误认为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在孩子接下来的成长演变中会变成寻求过度权力。这是因为父母管的太多,孩子从内心里去寻求一种权力,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你要他往东,他偏偏要往西”。
通过寻求权力,孩子会解决自身的一个问题:自我归属感。其实孩子们的成长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建立自我归属感,比如:“我是谁”,“我的意义在哪里?”这样类似于哲学的问题——其实这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自我归属感,往往孩子会认为他的意义是源于“他的父母关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放手,他就会产生寻求权力,通过跟父母的不一样来感受到自己独特的存在。等到后面就会出现第三个阶段——寻求报复。比如:你让我完成a,我不仅不,我还要把a破坏掉!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出门在外的时候,往往比在家里还要糟糕。尤其是特别爱面子的父母,这样的孩子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孩子知道你在乎什么,他就想要破坏掉什么,通过破坏让你“下不来台”。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还是严格地控制,那么他会拼命反抗,完全跟你对着干,或者自暴自弃!
去看看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拿了600块钱离家出走,他并不会一口气把钱全花光,而是找一个便利店,买点东西吃,或者睡在公园的凳子上,就算很艰苦,也不会回家。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在孩子的内心里,他是想看看超越了父母的控制,自己到底能不能活下来。所以表面上孩子是和父母反抗,其实是他青春期不自信地表现。
(二) 青春期在生物学上的特征体现。
青春期在生物学上有哪些特征呢?第一个,情绪变化大。因为身体成长太快,思维跟不上情绪成长,孩子会产生大量的困惑,这使他的情绪波动反复。
我女儿的情绪也很容易反复,一会儿变得很自信,一会儿跟我讲我讲“觉得她的人生太糟糕了”。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考全班第三都会觉得自己考砸了。我观察后发现,其实考试成绩跟她的心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她的心情有时候就是会没有缘由的起起伏伏。
第二个,是青春期的孩子能量都很充沛,导致他们随时做好斗争的准备。
什么叫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能够把能量全都用在自我发展上;而糟糕的青春期教育便是孩子会浪费掉一半甚至更多的能量用于和家长以及老师的抗衡上。
孩子回家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中去?还是关注父母的动向,时时刻刻提防着你走进房间?或者是整天想着抓你话语的漏洞,并用他的观点“顶嘴”?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把他一半的精力都消耗在与家长的抗争上,而另一个孩子将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学习上,那么哪个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第三,孩子对于独处的需求在慢慢变大。
家长经常会发现到了某个时候,孩子躲在卫生间里,半个小时都不出来,你也并不清楚他究竟在里面干些什么?其实,如果发现这个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正式进入了青春期,而他需要不被打扰的独处时间。
他在房间不能把你关在门外,所以只有他进了卫生间才能享受那一刻的自由。当然,也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的框架太小了。
有些家长会经常问我,究竟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又不该管呢?那在这里,我们以游泳为例,你是感觉在大海里游泳安全,还是在游泳池里感到更安全?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如果游泳池太小的话,我们也无法享受到游泳的乐趣。如果游泳池忽大忽小,我们心中又会不禁产生未知的疑虑。所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什么是该管的,什么又是家长不该管的,其实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答案。具体可以怎么做,可以参考六岁以前对孩子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孩子健康成长吗?
最后我要提到的是在心理学里,孩子处于青春期最大的特征,也是我反复告劝家长不要干涉的原因,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的力不从心感。他很想做得更好,但他达不到,他就会产生这样过度自我纠错的能力。
今天如果孩子发生了什么错误,家长能够一眼就看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帮他分析,讲得也很有道理,同时你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而这个建议也的的确确帮到他了,但他并不会接受,除非他是来向你求助的。
像我对待我家女儿便是如此,除非她向我求助,一般我是不会给她具体解决方案的。她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我来帮她分析,我才会帮她分析一下。我每次跟她提建议,我就“胆战心惊”地跟她讲我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而你现在的情况比我那时候更复杂,不知道这种方法还有没有用。
我每次都会很小心翼翼,因为当我给她解决方案的时候,她的力不从心感并不会消除,反而会更感到力不从心。当她更力不从心的时候,她就会对自己更不满意。尤其是如果我们父母告诉孩子,“这事情这么简单,这么解决就可以了。”这个时候,虽然他知道你是对的,但是他的状况会更加糟糕,那对自己的认可就更差了。
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往往会听不见任何跟他不同的意见,他会非常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他的力不从心感。所以我一直告诉很多父母:孩子到了青春期,你越强大,就越要收拢你的翅膀。
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优势累积课程里的方法去解决大家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疏问题;
2、再青春期中,我们不需要执着于去改变孩子,更多需要做的是去观察、跟随孩子,体会孩子的情绪;
3、同样需要大人们保持耐心,更多地给孩子以信任,启发式提问课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基于批判性思维以及犹太家庭【Havruta Learing理论】而结合成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方法。
整套课程在运用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思维框架以及十个工具时,将帮助家长学会如何通过有意义的提问,去引导孩子自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家长完成蜕变,也能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同时这十个工具也能帮助家长掌握沟通对话的技巧,在沟通中稳定情绪,让交流变得更通畅有效;最重要的是,这十个工具能准确地帮助家长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本矛盾点。
很多人会用十字路口,来形容青春期的孩子们所身处的迷茫与困惑。其实我更倾向于将进入青春期比作正式驶入成长的高速公路。因为在这个时期,所有关于成长的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而所有关于孩子的事情都变得捉摸不定。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陪伴,去转变我们的身份,陪伴我们的孩子平稳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