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在《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里看山水

2022-08-18 11:51:07



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需要批量阅读经典著作和源头资料。


学习认知与行为领域知识,被告知必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阅读,可谓是咬紧牙关、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大脑被作者的思想硌得生疼,坚持通读一遍又硬着头皮读二遍写了卡片,整理成读书笔记,却只是绕着它的外围转了一圈,囫囵吞枣,远未达到理解的程度。


第二本读的书是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合著的《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简直就是对《思考,快与慢》的系统翻读、解说和延伸。心里对推荐此书的人千恩万谢。


若说《思考,快与慢》是一杯香醇烈酒,阳春白雪,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更能识别其精妙、享受其精华芳露。那么《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则是一杯香甜美酒,兴趣爱好者也可识得其味、享受其美,读来顿觉理解力提升(不过读到决策公理时,醉倒,直接断片)。


学习的过程,从难到易虽然反常识,却更易生发从痛到悟的愉悦。


警惕种种非理性 


海斯蒂和道斯在《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书中,综合30年教学和科研活动结晶,引用大量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各种认知缺陷、启发式和惯性思维导致的非理性现象和成因,提供了理性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为读者如何理性决策指点了迷津。


书中论述的主题与《思考,快与慢》大致相同,但更系统、更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有趣,有益于阅读。


不过,要把这些非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现象与成因进行归类非常困难。因为这些现象、原因、规则相互关联、交互生发,很难确切地指出哪个是首要错误。大脑爱归类,难归类就难识别。


卡尼曼和阿莫斯把非理性归类为代表性、可得性和锚定-调整。海斯蒂和道斯归类为判断框架、基本判断策略、启发式判断、解释判断、因果判断等。一起来细细品读。


  • 判断基本策略:锚定与调整


锚定-调整最早由卡尼曼和阿莫斯提出,锚是随机的,调整又通常不足,所以常常出现判断偏差。


锚定效应产生的偏差,一种是判断过程临近结果时,调整呈现保守的特点;一种是锚的信息会产生偏差,特别是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锚在判断过程中常变动,锚的不一致常导致人的偏好反转。


题1:假设有两个赌博游戏你可以选择:

A游戏:有11/36的概率获得16美元,25/36的概率损失1.5美元;

B游戏:有35/36的概率获得4美元,1/36的概率损失1美元。

请问:你愿意出价多少钱放弃玩A游戏,出价多少钱放弃B游戏?

大多数人选择为A游戏出更多价钱。


又问:你愿意选择哪个游戏?

大多数人选择B游戏。


实验结果证明,无论是赌桌上还是问卷调查中,人们更加偏好赌博游戏B,但为游戏A出价更高。


研究者发现,当人们为两个游戏出价时,他们锚定在赢钱的数值上,然后根据概率进行调整。当选择玩哪个游戏时,他们比较收益和损失,锚定在赢钱的概率上,概率越高越好。然后根据赢或输的钱数进行调整。


锚定效应是一种极为顽固的认知模。即使你了解锚定效应再多的事实,也不可避免被它影响。


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过去的经历、曾经的成功或失败,当下的状态和感受,都会不知不觉在心里埋下一颗锚的种子,在你判断时下意识地、不自觉地影响你的选择,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你的世界。


  • 启发式判断:可得性与相似性


依据卡尼曼和阿莫斯的研究发展,大脑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一个装有“心理启发式”的认知工具箱。用启发式解决问题,效率高但不精确——它只对频率、概率和数量的粗略估计。


 “启发式”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术语,区别于“算法”。算法是针对某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启发式则是用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解决同样问题,但通常得到有偏结果。

 

 启发式判断比较典型的两种,一种是依赖人类与生俱来记忆提取的可得性启发式;一种是基于相似性评估的代表性启发式。


  •  A 可得性启发式


基于记忆提取和想象的判断。利用过去习得并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作出判断,称为可得性启发式。最早由卡尼曼和阿莫斯提出。


基于记忆提取作出的可得性启发式称为记忆可得性”


题2:有多少6个字母的英文单词以如下形式构成?

A: _ _ _ _ n _ ?   不多吧?

B: _ _ _ ing ?     更多吗?


人们通常都认为B形式的单词比A形式的单词更多,原因是直觉上记起B形式单词要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人的判断是基于记忆难易程度得出的。事实上,B形式是含在A形式里。


记忆可得性偏差的关键点在于:

  • 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或事件样本可能出现偏差;

  • 提取记忆线索时可能偏差,生成抽样偏差;

  • 记忆中的事件可能具有不同突显性或生动性,优先被提取导致偏差。

这些因素单独或综合存在,导致基于记忆的判断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


比如提取可得性偏差影响司法裁决,在判定一个酒后驾驶案例中,起诉方的定罪证据版本:

A版:被告离开聚会往门口走时步履蹒跚地撞向一张餐桌,把一个碗撞到了地上。

B版:被告离开聚会往门口走时步履蹒跚地撞向一张餐桌,把一个盛有绿色鳄梨酱汁的碗撞到了地上,四散的鳄梨酱泼溅在昂贵的白色粗毛地毯上。


优秀律师提供证据版本都是类似B版的描述生动容易记忆的版本,给陪审员留下深刻印象。


记忆的选择性提取会引发较大的估计偏差,造成错误理解,导致决策偏差。


基于想象得出的可得性启发称为想象可得性”


题3:请想象一下,以下两种组合哪种方式更多:

A:从10人中抽取2人组成一组,会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B:从10人中抽取8人组成一组,会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人们感觉上2人成组要比8人成组更容易实现,组合更少。事实上,A和B的组合数目是相同的。

想象可得性导致人们对频率估计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以频率为基础的概率判断。


  • B 代表性启发式


基于相似性的判断:人们依据对事物类别的概念、待归类客体、情境或事件印象的相似性来做出判断;或者假定将来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模式来做判断,这种推理过程称为“代表性启发式”。


题4:琳达,31岁,单身,说话率直,性格开朗,主修哲学专业。学生时代关注歧视和社会公平问题,。请按照概率从高到低排列以下项目:

a.琳达是小学老师。

b.琳达在书店工作,上瑜伽课。

c.琳达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d.琳达是一位银行出纳员。

e.琳达是一位保险推销员。

f.琳达是一位积极参加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参加答题的人有86%认为,f 选项概率高于d选项。理由是基于给出的琳达信息,f 选项相似性更高。但人们忽视了逻辑结构,“银行出纳员”和“女权主义银行出纳员”之间的从属关系。


卡尼曼和阿莫斯将这种错误称为“错觉”,就象许多常见的视觉错误,明知它是错的,仍然坚持。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1997)指出:“人类的思维不是按照概率法则运作的”。我们的思维似乎是按照基本的相似性感觉运作的。


  • 因果解释判断:故事VS逻辑


人类是最特殊的动物,可以为自己所处的情境创造一个心理模型,这个心理模型经常以情境或故事形式呈现。情境或故事呈现是通过因果关系粘合在一起的连续事件。


  • 合取概率谬误


题5:以下哪个可能性更大?

A:一个酒精成瘾、每天1/5时间都在喝酒的网球明星,赢得8个月后一个大型锦标赛的可能性有多大?

B:一个酒精成瘾、每天1/5时间都在喝酒的网球明星,一个月后加入一个戒酒协会,并戒掉了酒瘾,然后赢得8个月后一个大型锦标赛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多数人认为A非常不可能,B有一定可能性。


从逻辑上讲,A比B更有可能性,因为B要同时出现三个事件的概率肯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单独出现的概率。


然而,“参加戒酒协会”这一事件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故事,形成一个看似合理、具有一致性和说服力的情境。 


人们相信多个事件联合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各独立事件的偏差,称为“合取谬误”(卡尼曼和阿莫斯,1983),也即“合取概率谬误”。上述题4和题5都是合取谬误的典型范例。


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会使人们过高估计故事的真实性及其发生的概率,原因有三:

(1)每个事件都有可能发生,但组合并不一定发生。 如事件1、2、……K共同发生的概率为(p1 * P2 * …… Pk)。尽管组合概率更小,比如0.9 * 0.8 * 0.85 * 0.8 *0.85  =0.42,但人们依靠代表性的概率(平均为0.84)去估计一个组合概率,往往高估。这种高估概率现象源于锚定-调整评估策略,调整不足导致判断偏差。

(2)想象力作为一种认知性影响因素,既会使人们高估独立事件概率,更会导致组合事件概率高估。

(3)在运动、犯罪和医疗等诸多领域,巧合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更加关注、更易记忆,从而导致高估组合事件发生概率。比如优秀律师知道好故事能打赢官司。辩护律师常采用两种方式陈述案件:一种是关于细节的故事——犯罪现场发生了什么;一种是关于审判的故事,关注陪审团在故事叙述中发挥的作用。陪审团决策的核心认知过程就是故事建构。

  

  • 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即“事后诸葛”现象,指当人们得知事件结果后,通常高估自己或者他人在事情发生前就对事情结果做出正确判断能力的倾向。


后见之明的研究始于Fischhoff,研究人们对当前新闻事件的先见判断和后见判断。


先见: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和中国前,要求被试者对可能出现的诸多结局作出判断;

后见:尼克松出访后,要求被试者回忆其事前对各种可能性结局的判断,看自己是否预测准确。


研究结果发现,人们的回忆存在偏差,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正确预测了实际发生的事情。


  • 因果解释,当原因和结果融合在一起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后见效应。

  • 故事创造记忆:当人们知道事情结果之后,倾向于把经历描述为一个具有前后一致性的故事。

  • 人们关于复杂事件的记忆基本是一个对过去的重构过程。有时候我们认为事情会发生变化,即使后来没有变化,却依然会回忆出发生了变化。为使回忆与信念一致,人们会倾向于(无意识地)改变先前的记忆。


比如一个节食者一点都没有瘦下来时,她可能会认为自己节食前更重——通过故意忘记先前体重,以错误记忆为节食“成功”提供证据。


  • 偶然与因果:看到不存在的因果结构


实验证明,人们常常会自然而然、无意识地将偶然事件看做与技巧有关,而认定它们是可控的,比如赌徒们想要掷出一个较大数字时会更用力地掷骰子。


  • 赌徒谬误


例如:抛硬币游戏中,一连8次出现正面,第9次出现反面的可能性会很小。

例如:在拉斯维加斯,如果你看到一个赌连着3次以上都停在红色,那就押黑色,稳赢。


人们认为连续9次出现正面或连续4次出现红色的情况非常少见,这样的直觉和称为赌徒谬误——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个独立随机的事件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那么就该说“这个事件发生时机已经成熟了”。


硬币和并没有记忆,在一个序列中每次事件发生的几率与其它事件相互独立,因此,出现反面或红色的概率是恒定的。但赌徒谬误使人们看到并不存在的因果结构,更愿意相信由代表性启发式和情境故事思维导致的判断。


  • 趋均数回归


假如一些父亲的身高非常高,那么他们的儿子也会是高个子,但会比父亲略矮。或者,一些儿子的身高非常高,那么他们父亲平均身高会比儿子略矮。(高尔顿,1886)


假设对学校所有学生进行智力测试两次,相隔一年。第一次测试得高分的学生,第二次测试分数平均会低一些;第一次测试得低分的学生,第二次测试平均分数会高一些。(Quinn McNemra,1940)


“趋均数回归”是一种统计学现象。当人们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时,任何尝试行为看起来似乎都有效,因为人们将会趋向于自己更通常的状态。趋均数回归对于不完全相关的量化变量是必然的。


最易理解回归的方式是考虑回归的极端情况“完全趋均数回归”:抛8次硬币,随后再抛8次,无论第一个序列中有几次正面,第二次序列中正面次数的期望(平均)都为4。因为硬币没有动过手脚,第一个序列和第二次序列的次数完全不相关——因此就取平均,这就是完全趋均数回归。


比如教官惩罚糟糕表现的方式来提高学员表现;比如发生惨痛交通事故后采取一个严格的交通管理计划;比如公司几次糟糕业绩后更换CEO;比如连输几场比赛后换一个新教练等,这些情况都不可能准确评估其中的因果关系。干预手段是否起到改善作用?存在很大偶然性,可以确定的是,一部分或大部分效应来自趋均数回归。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人类成功与不成功都会走向平庸,也许这是一个玄机,世界本就是中和的。均数回归,让人类的偏见不至于走得太远,让人类的欲望不至于走向极端。


理性正道


种种非理性偏差都是人类大脑在长期演化中得来的有益于生存和繁衍的特质,当某类偏差获得成功率始终较高时才可能在大脑中生根固化成模因传承。


而理性是人类新近才发明的武器,在非理性失败的地方进行补救。随着时代迅猛发展,人类大脑来不及应对瞬息万变,需要理性补救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理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概率思维,贝叶斯定理,并学会构建图解方法来研究。人类这个物种,并非生来就了解理性原则,我们必须研究它,理解其对行为的影响。


  • 概率思维

海斯蒂和道斯在书中提出理性思考最好的方法是概率思维。


概率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


概率思维最基本规则,一是从全局视角审视情境;二是定义一个包括所有可能事件的样本空间;三是确定这些事件的逻辑关系。


而以启发式判断、情景建构为基础的直觉判断,思维会被拖入一个有限的、有系统偏差的可能事件子集,从而导致判断偏差。


卡尼曼(1993)指出,人们判断时倾向于强调每个问题的独特性,并做“内部观察”(inside view),只注意到一个特定的(荒谬的)结果路径。补救办法就是慎重地进行“外部观察”(outside view),把当前问题看做一系列类似问题中的一个,并应用概率思维。


外部观察有助于从全局视角审视情境,从整体分布和概率角度来思考,这种思考即使只是定性的,也能使决断更准确。如果能基于系统收集的数据和概率论中的定量规律来思考,判断就会更准确。


概率论用精确的术语描述基本事件、事件集及它们的关系。


例如:掷两枚骰子

A:骰子朝上那一面的数字,称为一个最简单事件,如“我掷出一个1”;

B:两个简单事件的合取,如“两颗骰子分别掷出1和6”(顺序任意);

C:两个简单事件的析取,如“掷出一个1或一个6,或1和6同时出现”;

D:条件事件(某事件发生以另一事件发生为前提),如“当掷出两个骰子点数合计为7时,其中一个为1”。


事件集:如果两个骰子均匀正常,就可以系统地描述共36种等概率事件的样本空间——掷一个骰子的结果可能是1至6的任何一个数字,两个骰子就是6*6=36种情况。


简单事件:因骰子六个面中有一个面是1,所以说1出现的概率是1/6。(A的概率是1/6)


相关事件: 样本空间的36种情况中,

  • B合取概率为2/36,(两颗骰子分别掷出1和6共有2种情况,就有1/36+1/36=2/36的概率掷出这一合取事件)。

  • C析取概率就是20/36(掷出一个1或1个6,或1和6的情况有20种)。

  • D条件概率为2/6(“两个骰子和为7,其中一个是1”,条件限制在“和为7”,算出“其中一个是1”的概率为2/6,因为共有6个事件满足和为7,而其中2个事件里有一个骰子掷出1)。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问题的研究来理解概率推理。


题6:试试下面这个卡片游戏:

帽子里有三张卡片,一张两面都是红色(红-红),一张两面都是白色(白-白),一张是一面红一面白(红-白)。从里面随机取出一张,扔向空中,落地后红色一面朝上。请问:这张卡片是“红-红”的概率是多少?


在这个游戏实验中,有70%以上的参与者回答是1/2。他们的典型判断模式:因为这张卡片红色朝上,它不是“白-白”卡,剩下两张中50%是“红-红”卡。这个游戏的文字叙述被参与者形成“先有三张,剩下两张”的问题表征。


但正确的问题表征是根据卡片的面,而不是整张卡。所有结果的样本空间包括六个事件——三张卡片六个面。

红色朝上的一面,在样本空间中有三个事件:红-白、红-红(一个红面朝上)、红-红(另一个红面朝上),所以正确答案是2/3——三个等概率事件中,两个是红-红。


概率思维核心思想是,概率只有在参照未来事件时才能被估计。 对概率的理性估计及由此做出的理性决策,是建立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之上。


  • 图解决策

人类的判断与决策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种反应,对情境的表征是理性决策的关键。掌握概率和统计知识,就可以练习将情境转化为更精确完整的表征;或在复杂世界中,练习提取最基本的不确定事件和因果联系。构建图解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征决策情境,如概率树(也称决策树)、韦恩图、表格等,好像很管用的样子。


  • 概率树

题6的卡片问题如果用概率树来表征,就会一目了然:


  • 韦恩图


题4的琳达问题用韦恩图(19世纪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约翰韦恩发明,用交叉的圆圈代表不同分类关系):每个圆覆盖的区域代表某结果属于该集合的概率,各圆重叠部分代表某结果属于对应的复合事件概率。

(琳达问题韦恩图)


  • 贝叶斯定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当信息发生变化后,对某事件是否为真,或是否会发生做出判断。解决给定条件下调整判断的问题有一个有名又有用的公式,即贝叶斯公式:

P(假设/证据) = P(证据/假设) * P(假设)/ P(证据)

即后验概率=先验概率*相似概率


题7:40岁以上女性患乳腺癌病率为1%。X光透视检查对10%未患癌者报告出阳性结果,也对80%真正患癌者报告出阳性结果。那么一个在此年龄段得到阳性检测结果的女性,其真正患癌的概率是多少?


当Eddy(1988)实验问一线工作内科医生时,95%的医生回答是:大约75%。这个估计错得离谱。


用贝叶斯公式计算:

P(癌症/阳性结果) = P(癌症-检查前) * P(阳性结果/癌症)/ P(阳性结果/患或未患癌症)


P(癌症-检查前)=10%; P(阳性结果/癌症)= 80%;

P(阳性结果/患或未患癌症)= P(阳性结果患癌症)+P(阳性结果未患癌症)=10%*80% + 99% * 10%=10.7%

所以P(癌症/阳性结果) =10% * 80% / 10.7% = 7%。题8的正确答案是7%。


题7也可以用概率树形式表达:


(表征Eddy癌症诊断问题的概率树和表格)


题8:某城市所有出租车中85%是蓝色,15%是绿色。

 一辆出租车涉嫌一桩深夜肇事逃逸案,目击者事后确认那辆车是绿色的。法庭测试了该目击者夜间辨别蓝色和绿色出租车的能力,发现他80%能正确辨别,20%与另一颜色混淆。

你认为肇事车辆是绿色的概率有多大?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80%,因为人们忽视了基础概率信息,道路上蓝色、绿色车的比例。用贝叶斯公式计算,正确答案是这41%。

题9用概率树和表格表征,也可以一目了然显示推理过程。


理性决策的两个重要理论


人们都希望做出明智选择,避免在推理和行为之间出现矛盾。正如人们不了解概率论一样,人们也不是生来了解理性原则的,我们必须研究它,理解其为行为的影响。


  •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

期望效用理论是由数学家Von Neumann(冯·纽曼)和经济学家Morgenstern(摩根斯坦)1947年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


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会按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决策(效用,即用实数量化个人价值),即决策者遵循特定的理性规则。每个选项通常都包含多个概率结果,当且仅当一个选项的期望效用大于另一选项时,决策者就会偏好这个选项。


经济学家赋予期望效用理论双重角色:作为一种决策制定的逻辑方式,作为对经济人决策方式的描述。这个理论是理性代理模式的基础。


期望效用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期望效用越大意味着这个结果发生概率越大,它只用于判断不同人对风险的不同偏好。


但人们在面临损失和赢得时,往往会因为反射效应而不遵守期望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基准去做出判断。一个更恰当的原则会注意到后果并不一定在概率上独立于行为,它规定期望效用不是由后果的简单概率加权的,而是既定行动的结果条件概率加权的。


  • 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预期理论”也译成“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年提出,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预期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提出人是非理性的。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


前景理论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规避风险;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偏好风险;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前景理论是风险决策的最好的综合性描述理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预期理论总结了几个世纪来人类决策行为方面有价值的研究;为理解人们在实验室和真实世界决策行为提供了崭新视角;让人们认知很多非理性的反常行为,并将这些反常行为和经典理性机制联系起来。


当然,前景理论还有不能预测和解释的现象,比如人类的后悔、偏好反转等现象,与效用理论和预期理论都是矛盾的,人类的不确定性、世界的不确定性,有待人类继续研究发现。


拥抱不确定性


人类生存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即使科技飞速发展,仍然无法预测我们生命的地球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无法预测金融危机或H7N9禽流感的降临与范围。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适应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汶川大地震后《自然》杂志刊登社论《为未知做好准备》,呼吁“科学界要充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2000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讨论人类未来科学研究方向,得出结论是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


 “在下个世纪,或大约5代人时期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领域,这些突破被用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的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知识。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的技术综合可能成为人类伟大变革的推进器。”


这个重要的研究报告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聚合技术(NBIC)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人类能够以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个层次上理解思维,就可以用纳米科技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使它工作。”


人类世界总是充满悖论。


当我们努力试图减少我们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最终的成功——也就是完全消除了不确定性——世界将是可怕的。


若消除了不确定性,世界一切都是可知的、确定的,那生活将没有希望、没有道德、没有选择自由。


只有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我们才拥有希望。只有不能确切知道选择的结果,才有选择的自由和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由结果确定的。享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悲大喜的强烈感觉,在三到六个月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人类不是健忘而是天性存在免疫性忽视。


所以,我们评价未来时,不必太过关注“我将有多快乐”这种概括性评价,而是去预测更重要的属性比如健康、效率、不同经历、帮助他人、财富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属性比如时间限制、机遇限制、有形资产损失风险等。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你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更有意义的、值得积累的、自己爱好的事情上,让你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当你认知了各种非理性的现象和成因,当你掌握了各种理性决策的思维、概念和工具,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你就知道如何做决策。不确定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景,这也许就是人类充满悖论的幸福。


自然世界,山是山,水是水。人类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也只是一篇读书笔记。

  • 180119-20 写读书笔记

  • 180118-20 阅读第二遍,写卡片

  • 180114-18 阅读第一遍





注:图片来自百度

欢迎关注公众号“自在未来”:躬耕一片田园天地,种文养诗,洗心养气。圈住云间月,放飞天上星,相邀南风,畅饮四时酿,醉行千年古诗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