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睿哲固收研究
近期,我们从微观调研中观察到一个重要的信号:2018年初银行信贷“额度紧张”的问题越发凸显,供需缺口之下,信贷利率存在不小的上行压力。
在过去一年里,信贷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钩:债券利率基准上行了近100bp,而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行不过40bp。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种价格“粘性”的区别(债券利率调整相对容易,而信贷利率调整则比较困难)。
不过,就算价格发现“不灵敏”,信贷市场(包括影子银行体系)也依然是当前融资结构下资金完成供求平衡资金最主要的场所,或者说信贷利率依旧是广义利率体系的“锚”。
“锚”的变化究竟会对债券市场形成怎样的冲击呢?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通过怎样的微观机制联系在一起?
(2)如果信贷利率继续上行,是否会对债市构成增量的压力?
【微观传导机制】
在开始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先通过一张图来梳理信贷利率、债券利率的决定及传导机制。
理解这张图的要点包括:
(1)资金需求来源于四个方面。
①实际产出量:实际增长速度越高,显然需要的资金量越大。
②价格水平:即使实际产出不变,如果经济体中价格上涨,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增加。
③增长的结构:不同的“产出”对资金的消耗程度不同,例如第二产业单位产出对资金的消耗就要高于第三产业。
④债务循环规模:这部分资金接续滚动的需求不对应产出的形成。
(2)资金需求在信贷和债券市场中动态分配。总的资金需求会基于一定的规则在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之中分配,比如基于成本比较(哪个融资渠道更便宜)规则,或者基于可得性规则(有时候某个融资渠道被政策“堵死”),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市场化”的。
(3)资金供给优先分配信贷市场,其次分配于债券市场。相比于资金需求的“市场化”,资金供给则更多表现“计划”属性。由于信贷资产拥有“隐性优势”,一般来说拥有“优先”配置权。当然,现行体系下,信贷会受到“额度”控制,信贷配置之后的“剩余”,用于满足债券市场的需求。
(4)需求扰动同时作用于信贷和债券市场;供给扰动则先作用于信贷市场,再经过一定的渠道传导至债券市场。
【三种效应】
基于前文的基础,我们可以将银行信贷配置对债券投资的影响归结为三种效应:
第一,投资替代效应。从两个市场资金供给的角度看,信贷和债券作为银行两种最主要的生息资产,直观上会存在“翘翘板”效应,信贷配得多,债券自然会配得少。
这种“翘翘板”的确存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银行配置信贷或者信用债的过程,本身也是创造“负债”、派生货币的过程,因此原理上并不事先给定一个资产总额,然后在二者之间分配。
。例如,配置信贷资产会消耗法定准备金,从而压缩配置信用债(同样消耗法定准备金)及利率债(消耗超储)的空间。
因此,“投资替代效应”明显与否,。具体来说,在超储率比较高的时期,这种效应可能并不显著;而当超储水位较低的时候,这种效应就比较明显了。
数据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超储率水平相对较高的时期,替代效应其实并不存在,信贷配置与债券配置甚至呈现“正相关关系”;但随着超储率不断走低,近两年二者的替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第二,融资替代效应。从两个市场资金需求的角度看,基于成本或者可得性的原因,融资需求可能会在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可以相互“溢出”。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平衡”机制,例如,如果债券利率过高,融资需求会向信贷市场转移,导致信贷利率也跟随上行。
不过,还需要考虑融资需求总量的变化。在总需求不变或者回落的情况下,信贷融资与债券融资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例如2014-2015年);而在总需求回暖的情况下,二者则会呈现出同向变化(2016-2017年)。
第三,预期传导效应。信贷投放理论上预示着未来的产出增加(除了前述“债务循环”驱动的信贷投放),因此,信贷投放量增加会导致债券市场对未来名义增长的预期更加乐观。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信贷增速与期限利差之间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同步性。
【信贷利率上行对债市意味着什么?】
最后,回到问题原点,信贷“额度吃紧+利率上行”对债市意味着什么?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信贷的“量”以及“量”变化的原因似乎比“价”更重要。
具体来说,如果额度吃紧主要是供给扰动(信贷额度控制以及表外信贷“回表”造成的额度挤占)的结果,那么对债市(特别是利率债)恐怕不是什么坏消息(投资替代效应);但如果是需求扰动的结果,那么对债市就可能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如何识别“额度吃紧”的现象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主导呢?
我们提供两个思路:
①以其他不受额度约束利率作为参照。比如票据直贴利率,事实上年初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冲高,反而有所回落。
②观察融资向信用债市场的“溢出”。如前所述,如果需求因素占主导,那么不会有比较明显的“融资替代效应”,但事实上,近期信用债取消发行出现了明显增加。
我们的总体结论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本轮信贷利率上行主要由信贷供给受限驱动,对债券市场利率(特别是利率债)形成的增量冲击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