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书法大家于茂阳

2022-01-22 12:58:37

于茂阳

1955年生于山东东阿。1994年在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创立全国首个书法教育专业。1998年主持撰写《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2003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立全国首个书法装饰专业。2008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易研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2011年在山东创建全国第一个省级教育系统的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

【作品欣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茂阳


心轻万事如鸿毛。茂阳书


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甲午之夏书之与君共忘机耳。于茂阳


昨夜读书瓦雀闻香化凤;今朝洗砚池鱼吞墨成龙。于茂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又録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癸巳仲秋书于历下,于茂阳


大道至简:笔意简率中尽显书家情怀

——于茂阳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流变

杨国栋

引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书法艺术在经历了的严重压抑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生机。这种新的生机对当时很多的年轻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天赐的机遇。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正是因为把握住了这次机遇,逐渐的在书坛中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今已经成为地域书坛的领军人物,甚至是中国书坛创作和研究的中坚力量。山东的于茂阳可以说是这个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书法作品以颜柳为基础、以米芾为体章草为变,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个性风格,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这种学书经历、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流变过程以及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指导意义。现试浅析如下:

一 “颜筋柳骨”的楷法根基

一九五五年,于茂阳出生在山东东阿县的普通农村家庭,虽然是农村,他的家庭却有着读书的传统,受家庭影响他六七岁时就拿起毛笔开始启蒙写大仿。那时候,印刷技术还相当的落后,普通农村家庭能够见到的字帖充其量也就是颜柳欧赵,所以他的书法启蒙以颜真卿、柳公权入手,当然,在那个时候也算是正统的初学道路了。就这样,,自然灾害严重)里对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的坚持临摹了几年的时间。这几年的临摹就是他书法艺术的最初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根本。

开始了,社会陷入了混乱,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于茂阳对楷书的临摹也基本中断。一九七二年,,于茂阳高中毕业以后重新回到农村,教过书、在村里当过队长,也干过管区工作,尽管他愿意读书写字,但是除了工作和农活以外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时间了。

一九七五年,于茂阳被推荐到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上大学,这个机会使他走出农村,开阔眼界,也有了读书写字的时间。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大学里的工作环境使得他对读书写字有了更加强烈的欲往,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大学三年和毕业初的几年里,他又重新开始了颜柳楷书的临摹。断断续续近二十年的学书时间,于茂阳对书法的临摹大致没有离开颜柳,楷书的临摹为他后来的书法创作垫下了很好的基础,直到现在他的行楷和行书作品仍然有着很浓厚的颜柳气息,尤其是颜体楷书的结字宽博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非常充分。

二 “米书刷字”的行草体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的结束,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及各省书法家分会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书法展、第一届大学生书法展、第一届全国篆刻展相继举办,书法艺术也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候于茂阳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趁着全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春风,他也开始了对书法艺术全面而且深入的学习阶段。

这时候,于茂阳开始脱离对颜柳楷书的临摹,开始钟情于米芾的行草书法。当时书法范本的印刷与发行还算不上丰富,能够见到的米芾书法的出版物仅有《蜀素帖》和《苕溪诗》两种,多年喜欢书法而又苦于没有范本的他,得到这两本字帖好似见到了东方之曙。被米芾书法的精湛技法所折服,对着《蜀素帖》和《苕溪诗》一临就是十年,他对米芾书法心摹手追,精研笔法、深究结字、醉心气韵,十年间他对米氏的笔法可为烂熟于胸。(图一)

于茂阳这一阶段对米芾书法十年的研究与临摹,是他学习传统、深入传统最关键的时期。他对米芾书法技法的接受再加上早年颜柳书的基础,构成了他自身书法艺术的本体,自此以后,他的书法风格不管如何变化都没有离开米书的形体。

大约在九十年代初期,于茂阳的自我风格和自我创作意识开始展露头角,在字形、用笔等各方面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就从书法作品来看,这一时期于茂阳的自我创作意识明显的表现出“思变”与“不群”,当然这种自我创作意识还仅仅是字形上的简单变化,还没有脱离“米家”的藩篱。

三 “传统至上”的二王沃土

在那个年代,学习米芾的人往往将自己带上了绝路,其原因就是米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入帖容易出帖难”,在米芾强烈的个性风格的束缚下,学习者很难张扬自己的个性风格,在米芾的阴影中走出来。于茂阳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对米芾书法精研十多年以后,于茂阳清醒的认识到仅有娴熟的临米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米的基础上要想寻求自我、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就必须深究其源,寻求米芾书法的根源所在。

大约在九十年代初期,于茂阳开始上溯二王,在二王的行草书中探寻米芾行草书的源泉。学习二王,他从行书《兰亭序》和《集王圣教序》入手,进而师法草书《十七帖》,对二王的行草书系统的临习。(图二)

有了十年临习米芾的扎实基础,一旦回归二王,顿时使他在书法上打开局面。对米芾书法来说,二王是源泉,而对于茂阳师法米芾来说,二王的行草书就是传统的沃土。他师法二王并非要创作出纯粹的二王书风,而是要通过二王来滋养自我,为在米书基础上的自我创作增加传统的营养源。他曾经将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总结为“传统是变,创新为常”,所以他师法二王的目的不是为“常”,而是在“变”,这种变就是通过二王笔法的中庸来冲击米芾的犀利笔法。在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的体会到变化,这时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米字形体的变化,有了明显的自我,而这种自我又不是臆造的是有传统的,是通过二王对米芾的冲击加上自我意识的改造形成的自我风格的雏形。(图三)

四 “浑厚凝重”的章草意蕴

按常理,一个书法家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米芾与二王的夹缝中行草书能够找到自我就应该知足了。于茂阳却远远没有满足于此。

世纪之初,于茂阳在书法风格上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一番尝试,最终他选择了章草(其实他对章草的关注要远早于此时)。对章草的师法他一开始就抛弃了元明书家的章草风格(以赵孟頫、沈周为代表),他认为元明时期的书家对章草的理解都流于表面,没有学到章草的精髓。所以他师法章草从源头上入手,临习从《平复帖》、《出师颂》开始,读帖更是在汉代草书简牍上寻求营养,深入探究章草的来龙去脉。

数年后,他开始将研究、临习得来的章草的简捷,草隶的厚重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行草书创作当中,开始了米芾与章草的合流,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比较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行草书了,自我风格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了,二王的传统隐藏的更深了、米芾的字形已经化为己有了、章草的成分也已经融入到了作品的深层了。当然从细节上看,他对章草的应用还时有稚嫩与不成熟的成分存在,比如部分波折在行草书中显得比较突兀,为了追求厚重个别的转折笔画稍显笨重,波折较为轻率。(图四)不过,这些稚嫩与生疏在个性风格初创与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微不足道的。

于茂阳书法风格的真正成熟与飞跃,是在二零一三年夏天,朋友圈都称之为“癸巳之变”。在多年尝试章草与米芾行草书融合之后,他重新回到米芾书法中去,寻找新的营养元素,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米芾书法笔法的特质,最终将米芾“中锋铺毫”的笔法特征发掘再运用,来强化自我风格。铺毫与中锋常常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在米芾书法中常见有铺毫用笔,但其线条质感异常厚重绝非侧锋所能完成,于茂阳将此类笔法夸张、定格为自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体上再稍加章草的扁方。除此以外,他还大胆的运用侧锋成分,线条收笔处又常常戛然而止,看似粗糙实则独具匠心。(图五)

五 “大道至简”的个性情怀

一个书法家,自我风格(立足于传统而又充满个性活力的自我风格)的形成与成熟,仅有技术层面的锤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的个性情怀。于茂阳恰恰具备了这一点。

于茂阳为人素来崇尚一个“简”字,可以说为人简单、处事简约、营居简易、从艺简捷。他自己经常说:“简”就是“减”,人生只做加法定然是负累无穷,如果能用减法除去繁文缛节、抛去俗利浮名、舍弃伪装粉饰,便可以达到心迹双清的境界。为此,他还曾经为自己取了个“一简斋”的号,此中可见其心境。

“简”是至理,于茂阳不尽处事如此,为艺也是如此,对简约、简洁等审美取向的追求贯穿于他的整个学书历程。从早年他临习米芾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临米芾书法他的理解也是删繁就简,在用笔上他在深究米氏笔法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了米芾用笔起收处的繁文缛节的外在表现,进而将简约的笔法本质化为己有。后来他师法章草也是如此,他将章草外露的波折跳动藏匿于深处而将厚重简捷的笔法、字法的内涵运用到以“米”为体的行草书当中。

应当说,在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书法技法层面的锤炼与积累是外在的、可塑造的,而书法家所具备的精神气质和个性情怀则是内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书法技法层次的高低决定一个书法家书法作品的优劣,而个性情怀的气度则决定了一个书法家书法作品气象的大小与格调的高下。也正是因为于茂阳有了“尚简易”的个性情怀和审美追求,才有了他现在书法风格的成熟与完备。


结语

每一个书法艺术家都不是随便成功的,而成功书法家的成功经验与意义又是有所不同的。通过对于茂阳书法风格形成与流变的研究,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

其一,一个人的学书经历与书法创作过程不能掺杂任何世俗目的,也不能受时风的支配,只有这样在书法创作甚至是书法风格形成与流变中才能够随心所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书法风气刚刚打开局面,时人在不同目的的支配下忙于追求时风,而于茂阳则未入时弊独持了“己见”。从他的学书经历不难看出:时人在初始迷茫时他就开始痴迷于米芾刷字的痛快淋漓了;当“广西现象”、“河南现象”等大字篆隶风靡时他就开始从米书上追二王了;新世纪以来书者皆言回归二王书风的传统与正统,他却又开始了追求章草的凝重了。只有这种“今不同弊”的坚守,才能真正发挥和张扬自己的个性。

其二,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除了“纯粹”和“坚守”以外,又要有理性的美学思维与自我审美趋向作指导,不能一味的随心所欲。于茂阳的学术历程始终以简约率意为临摹与创作的统旨,不管是对米芾心摹手追,还是对章草的精心研究他都大胆的舍弃了描头画尾琐碎成分,继承和吸收了用笔和结字的实质内涵。这种审美取向的个性追求和个性情怀才是书法家个性风格形成的根本素质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电话:13964132456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大家眼中的于茂阳】

茂阳的书法气象正大。几十年来,他把对文化的理解和观察汇诸笔端,将书法作为文化情绪的诗意表达,于行草中融炼章草和今草,锤炼升华,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书体风格和气象,在当下书坛独树一帜。应该说,书法是一种学养文化,滤万色剩黑白,计白当黑,虚实相应,唯以观念贯穿其中,才能达到艺术创新的高度。茂阳的作品流贯浩然之气,充盈高远境界,与他几十年来为学为人的品格和修养相得益彰。事实上,也只有以人文境界和人格修养为支柱,书法艺术才有精气神韵。茂阳以对书法的倾心与执着,几十年躬耕不辍,自成风格,境界卓然,不仅于创作抒胸臆,写性灵,书情怀,状书法之无穷意味与境界,更致力将书法文化推而广之,授教育才,在大学书法教育体系乃普及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精于业并润泽于众,勤于艺而树立师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茂阳先生是高校书法教育的积极拓荒者和辛勤耕耘者。从1994年他在聊城师范学院建立书法教育专业,到2003年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书法装饰专业。二十多年过去了,高校书法教育遍地开花,茂阳先生可谓有筚路蓝缕之功。其书作,结体严谨、变化丰富,用笔沉稳简约,给人以凝重生辣、遒劲洒脱之美感,颇具风骨,气息高古。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邵秉仁


茂阳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善于变通而又敢于突破自我的人。他书法的根基在米南宫,多年来他一直尝试用自我理解去变化南宫之书,颇有成就。近些年,他又探索以章草的简约之法来改造米南宫的用笔。尤其近两年,他不断锤炼用笔与字法,所作行草书内含章草的某种基因,师古却不泥于古,笔笔古人而又不失自我,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书法教育上,茂阳先生又是一个敢为人先的人。早在一九九四年他就在聊城师范学院设立了全国第一家书法教育专业,使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走进了普通高等学校。如今,书法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他是有初创之功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张业法


茂阳先生书,以行草见长。观其作品,可知其外师古人,中得于心。其书入于颜柳、得于南宫、养于二王、变于章草,最后化于自我。所作章草书给人以厚重生辣、洞达洒脱之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王丹


与茂阳兄相识日浅,然一见如故。若论其人,他是个痛快人;若论其书,他的书法中有想法。通脱而有思致,成就了他书法的通天尽人,使得他书法中涵涌着古今天然。最喜欢他的章草“味道”,而不只是章草的造型。章草似与山东颇有关系,刘睦、杜度,曾在山东为王为相,他们是章草的滥觞,两千年至于今,茂阳兄在章草中写出了山东人的侠骨柔肠!

、教授 王 强


作书先修身,此言不虚。茂阳先生书法如其为人,沉着大度、机敏洒脱。其用笔以繁入简,轻重缓急尽生毫端而不露痕迹;结字虚实相生,疏密穿插皆由心造而绝无做作之气。其章草作品笔法沉稳劲健,简约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笔触,字形造势萧散简远,平淡中尽显奇绝之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王学岭


于茂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为当代中国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夏我赴山东访碑,在济南工艺美术学院就清代黄易的访碑活动和茂阳先生进 行了交流,他对书法事业的执着和豪爽的性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茂阳先生 在艺术上追求“大道至简”的审美理想,其行草书将魏碑的厚重与章草的简约融为一 体,浑厚灵动,意境高古,与时风迥异,殊为难得。值此茂阳先生个人书法展开幕之际,谨祝展览圆满成功!

[美]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 白谦慎


茂阳先生是我素所敬重的当代书法教育大家!之所以敢冠以“大家”两字,绝非临文尊题,而且衷心推赞。他创办两所高校的书法专业:聊城大学“书法教育”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书法装饰艺术”。仅从专业名称即可看出,他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切时务实的,充分考虑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学校与学生等等的诸多关系,力求从蓬勃发展的高校书法教育中选择本校的发展道路,这是深得孔子“因材施教”之旨的。因材施教只从学生一个角度立论,而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要因材施教,必须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找到符合教育机构自身特色的定位,找准时代的需求。茂阳先生作为山东高等书法教育的拓荒者、全国高等教育的中坚,至少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无怪乎这两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逐渐在全国成为不可忽视不可代替的重要新生力量。茂阳先生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也体现出与此教育思想一脉贯通的特色。理论上不事空疏,艺术上不涉虚浮,都能切中肯綮,直指本心,不偏一执,呈现独特的价值。他曾有《20世纪中国书法史》大作问世,我相信,他从中窥见了历史的走向,因而也使自己走在了续写辉煌的正确道路上!史籍铭功,我信其必!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叶培贵


茂兄,茂阳先生其人,玉树临风。其德风、学风、书风、酒风、食风、粥风、口风,均大有古君子之风。其亮节高风,堪可蔚然成风也。其风范久为余之楷模。余曾刻意寻其短处,三十年而不得,反复细琢,终有所获——牙也。茂兄总角之时,小便正急,忽闻上课铃响,欲夺厕门狂奔,一光头小厮迎面撞来,茂兄大门牙二枚溘然落地,情急中,拭去泥土复插于原处,不想十几日后竟又生根落户。若干年零三日之后,茂兄奉命调往省城济南履职之初,家眷未到,遂定点周边一小餐馆早餐,员工倒也殷勤,服务倒也热情,茂兄倒也满意。忽一日,早餐顺利进行,猛然“咔嘣”一声,一片石头从口中落地,茂兄不言,旋以不满意之眼光看了一眼身边员工,继续咀嚼,仍有异物感,伸手一摸,大门牙少了一枚,遂从地上捡起,一边以餐巾纸包牙,一边以歉意眼神又看了一眼身边员工。回其办公室正值上班前一刻钟,马上找出“502”即时胶,欲立刻恢复门牙完好之庄严形象,左手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掉下的门牙,右手涂胶水,未曾想到,将一枚硕大的门牙紧紧粘于拇指食指之间。试想,十分钟后上班开会,主席台上讲话的人门牙成了黑洞,手中紧紧捏着一枚大牙,是何情境也?为避囧境重演,茂兄去医院将大门牙做成可拆卸式活动装置,晚上可拿下保养。越明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周日,济南南部山区苍翠掩映中隐着一片杏林,正值成熟之时,鹅黄翠绿中,大片红杏在蓝天白云下含笑摇曳,杏主邀茂兄自己动手采摘,摘毕,友人先行下山,茂兄小便内急,正择一隐处溺之,树影晃动,一缕阳光直射茂兄双目,一个冷颤打了个喷嚏,门牙不翼而飞,落入荒山野草之中,溺毕,寻牙而不得,再寻,仍不得。时已汗溽夹背。好在茂兄智商极高,重回溺处,双脚对准脚印,模拟溺时喷嚏状,遂顺势寻去,得门牙一枚,以双手搓之,复装原处。表情依然庄严如初。世谓人无完人,若茂兄牙好,胃口便好,吃嘛嘛香,便无以上之“尴尬”。是为记也。

山东艺术学院成教学院院长、教授 刘光


于茂阳先生于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双线并进,两手皆硬。一方面,他慧眼识才,因人施教,将弟子引入正途,推向胜境;另一方面,他将行书与草书杂糅,小草与章草汇融,中锋与偏锋兼具,浓墨与焦墨并存,写出一种颇具辨识度的、自由自在的、既含古韵又见时格的于氏书风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刘洪彪


于先生在多年的笔墨探索和书法教育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观念。如,他认为书法的学习,重在博览与心悟,他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一个公式:“书法功力=准确性的积累+悟性≠时间+数量”,以此示人,常启后学于迷津。实践证明,这是学习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他一直主张书法学习要有综合性修养,要注重学术研究,书法专业的师生要走“学院派”的规范路子。早在二十年前,他就敏锐发现了当代书法研究的重要性,引导领弟子们侧重对近现代书法史的研究。《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一书,就是郑培亮和我在他领衔督导下认认真真完成的。该著出版于1998年,是国内第一部20世纪书法史研究的专著,具有直面现实,敢说真话,勇于批评的浓厚色彩,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于茂阳先生是我的恩师。自我步入大学便有幸得到先生的精心呵护和悉心指导,隔三差五,在他繁忙行政工作之余总是对我的辅导孜孜不倦,多年之中风雨无阻,大学毕业后又是他一直关怀着我,努力把我重新调回母校任教,使我从此走上了书法专业之路。在于先生身边工作是幸福的。即使由于工作原因山河相隔,也不能阻断我们的师生情谊,先生的指导一直是我回味不尽的精神财富,感激不尽。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刘宗超


在书法的理论研究方面,他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发展空间和理论研究价值的课题,而从不做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学术垃圾。他主持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以崭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对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发现,脉络和各种书法现象以及重要书家,进行了梳悉论述。尤其是还涉及了很多仍在世且名高位显的书家,为了保证史书著作的学术品质,他秉笔直书,不阿权贵,不讳亲疏,给每一个书家一个可观的定位,打破当前学术界互相吹捧的歪风邪气,倡导了一种崭新的学术风尚。在书法创作当面,于老师将他的性格气质学养人生态度,寓于书。正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 风格上就是既有米芾的沉着痛快,振迅天真,又有颜鲁公的宽博刚厚。近年来作品才有融入了章草的高古简约,在作品形式和书写材料上,于老师也不主顾常,极力尝试新观念、新想法,展览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作品所透出的气息不是超然物外,潇洒淡远的老庄风韵,也不是风格固化的自成一家,而是积极入世,日有新境的不懈进取。

鲁迅美术学院 刘元飞


观茂阳刷字。一日,酒至微醺,茂阳慨然道:习书五十余年,习米芾三十余载,今日始得悟,米字核心在一“刷”字,而“刷”的精髓在于铺毫中锋。我问道:“铺毫中锋”之说出于何人?茂阳道:出自于鄙人。我说:光说不练嘴把式,何不演示一番?茂阳遂调墨展纸,挥洒起来。只见他轻捏笔管,不急不徐,随手涂抹,信笔刷来,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多时,。其用笔铺毫运行,自然调锋,线条内敛而雄浑。其结字能简则简,清爽干净。整幅作品古拙朴茂,清简典雅。“刷”毕,茂阳掷笔大笑,我则连连击掌,叹道:“刷”的好。真真有两把刷子也。相携入座,连浮几大杯,尽欢而散。

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教授 孙茂贵



1995年,国内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在聊城师范学院正式招生,尽管当时招收的是专科生,但这次招生开启了国内书法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而于茂阳教授就是创办国内书法教育专业的导航人。笔者一直以为,对于书法家而言,书法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书法创作本身。集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于茂阳教授,尽管其书法创作水平得到广泛好评,尽管其撰写的《20世纪书法史》弥补了学术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是,他先后在两所高校创办的书法教育专业和书法装饰专业,其意义将更为深远,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史必将铭记这份业绩。而于茂阳教授在聊城大学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各捐赠20万设立的“于茂阳奖学金”又将开启另一个历史篇章……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向彬



于茂阳教授的书法根植于中国优秀书法的传统之中,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王羲之、米芾、王铎等等历代书法大家皆有深刻地学习和研究,同时他与时俱进,自觉地将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敏锐观察当今书坛,不断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风貌!他的书法追求,恰如孙过庭《书谱》所倡导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于茂阳教授书法积数十年之功而造诣非凡。在当今书坛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于茂阳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办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书法专业的先行者,于书法学科的建没有筚路蓝缕之功,而今已桃李天下,化育书法英才于齐鲁,可谓功莫大焉!于茂阳教授还于学术有精深的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等著作在现当代书法研究领域有着突出的地位。

西泠印社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范正红


与茂阳先生相识多年,其间虽然见面不多,但消息相闻并不少,因为近年来带的硕博士有六七位都曾经是茂阳先生的学生,故而对他的为人为艺还是比较熟悉的。茂阳先生的书法以米芾为体,章草为用,其用笔结字崇尚简约。尤其近几年米书章草皆化为己有,书风渐趋生辣,字里行间流露出正大气象,卓然有大家风范。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郑晓华


创作、研究、授业如三足鼎立,支撑起茂阳兄意味深长的艺术时空,因此,这个世界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回荡着三维互动的铿锵之声。在研究和授业中曰渐被强化的学术理性,引领他的创作于八面来风、悠然开阖中凯旋而歌,由年轻时代的风华俊朗进入了中年的生辣苍莽。二王的飘逸,米芾的险仄,章草的古丽,已由姿态上的衣袂翩翩、顾影徘徊,深化为一片深醇的历史底色,而艺术主体的自我则冉冉升起。这是一个书家在真正的意义上获得生命、成为“这一个“的象征。愿茂阳兄鼓荡艺术的风帆,“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 郑训佐


每一个书法家都不是随便成功的,而每一个书法家的成功经验与意义又是有所不同的。于老师书法风格形成与流变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其一,一个人的学书经历与书法创作过程不能掺杂任何世俗目的,也不能受时风的支配,只有这样在书法创作甚至是书法风格形成与流变中才能够随心所欲。只有对“今不同弊”的坚守,才能真正发挥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其二,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除了“纯粹”和“坚守”以外,又要有理性的美学思维与自我审美趋向作指导,不能一味的随心所欲。于茂阳的学术历程始终以简约率意为临摹与创作的统旨,这种审美取向的个性追求和个性情怀才是书法家个性风格形成的根本素质所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杨国栋


茂阳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取法晋唐,兼涉宋明,因器备长锋,熟驭使转,于自然流便挥运中集众家之善得心应手。又数十年教书育人,硕果累累,教学相长,体悟甚丰。正所谓厚积薄发,面貌自见。字里行间,淹雅不俗;胸中丘壑,尽显风流。可喜可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顾亚龙



在书法实践方面,于茂阳先生身体力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其书学理念,走传统经典之路。于茂阳先生五十岁之前,几乎没有所谓的创新意识,主要精力用之于对传统的接受学习,书香气息浓郁、传统功底深厚,是于茂阳先生此期书风给人的主要印象。五十岁之后,于茂阳先生发现了章草变化之美,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之于对章草的学习。于氏对章草的接受学习,并非是对自己前期书风的否定、推倒重来,而是以古化今:以今为体、以古为用。从而使其行草书呈现出了一种巧中愚拙、古朴大气、内含丰富的持久魅力。于茂阳先生自谓这种书风还很不成熟,尚处于积极探索之中,然“知识观之,莫不称奇”,皆谓已成茂阳一家之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徐学标



我的恩师于茂阳先生

我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20年前背着铺盖卷来到鲁西重镇——聊城,在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前身)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我的专业是美术教育,那时美术与音乐专业合在一起,称之艺术系。于茂阳先生正是这个系的“头儿”。我一入学就从师哥师姐那里知道了许多关于于老师的传奇经历,比如:他二十八岁就是山东高校里面最年轻的正处级了,又如何雄姿英发地带着学生爬火车去新疆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当然,我关于于老师印象最深的,他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这使我非常渴望能认识于先生,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书法,经常写画却无理法,所以真心希望能有个专家指点我,但是同时有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很幼稚可笑。于老师作为系里的“头儿”,实在是太忙了,又哪有时间搭理我呢?然而没过多久,幸运的事情就发生了。一天早晨,我在教室里上自习,班主任老师过来通知我到于老师的办公里去一趟,我记得当时很紧张,心里惴惴不安,不知于先生为什么找我。等我到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在和另外一些老师谈话,叫我到来,打量我一下,便非常幽默地说:“这个学生写字很大气,与他的个头严重不相符。”(我对外号称身高一米六,其实去掉鞋子不到一米五八)这话说完,我初次见于先生的紧张便瞬间烟消云散了。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于老师此前已见过我参加书法展览的作品了,而且应该颇有好感,这才有了此次见面。此后我终于得偿所愿,正式跟于先生学习书法,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他办公室交作业请教。他每次都是鼓励多,批评少,从来不作琐碎的技巧指导,开始我并不理解,后来才真正理解于老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我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一如他做领导,一旦安排别人了工作,就不再轻易的具体指导限制。说是让人有机会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关于这一点,与于老师共过事的人都有同感。套一句时髦的话就是于老师有战略眼光,凡事他都能具前瞻性,而且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成,他经常写的一幅对联: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最能表达他的这种心境。

一九九四年,于老师在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前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教育专业,当时全国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仅有中国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而且两校都是名校,我们这个省内二本学校在书法专业的设置上与他们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于老师百折不回头的坚韧品格。从师资调入资料配备,课程设置到招生各个环节,他都顶着各种压力,正是有这种执着,不出数年聊城大学的书法专业就名满国内书坛,可与其他大学的书法专业办学分庭抗礼,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聊城大学书法专业的发展,见证了于老师的坚韧执着,也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恩。书法专业建立之初师资匮乏,于老师把尚在读书的我也纳了书法老师的培养计划。在我之前,于老师把郑培亮老师从阳谷调来聊大,又把刘永超老师从泰安调到聊大。由于中国特殊的人事体制,中间极具曲折,本来以为培养我留校能略简便,可谁知我命运多舛,留校竞争跌宕起伏,终于有惊无险,不料体检环境出状况,工作遂成泡影,本来家庭贫寒又遇到变故,其中心情苦闷彷徨,不能言状,回乡静养年余。于老师竟多次从聊城不远千里到即墨看望我,便告诉我他当年养病的情状和困难借以鼓励我战胜疾病。后来我体检合格,于老师又推荐把我调回聊大教书,这期间种种情景虽然已过去二十年,然每每忆起,仍历历在目,热泪盈眶,唏嘘不已。对于于老师我早已视之为父。其实这种知遇之情,并不是我一人,正是于老师的任人唯贤才会让那么多的人感怀他的知遇之恩,但是他自己却对此总是轻描淡写,不做一提,因为在他那里这种提携奖掖后进已成为他人格中的一部分。

每次去于老师的办公室,都能见到很多人并且身份丰富,可谓“各色人等”,而于老师都能畅谈自如其乐融融,关于这一点,别人有各种评价,我认为于老师与人交,不装不假,见真性情,是最根本的原因。记得有一次,于老师接待外校来的书法同行,席间很幽默地讲了自己早年一件很心酸的故事:当时于老师在农村家里,条件差,结婚的时候,借了一张床,三日后,师母回门,床便被人索回。时过多年,师母依然耿耿于怀,当然现在这种回忆已然成为温馨的家史了。于老师在生人面前能自曝起早年窘境,真情流露。与人的交往顿时没了距离没了生分感。

正是于老师具有豁达真率的性格,因此思维是发散式的不受局限。无尽的想象力造就了高瞻远睹的战略性眼光。做事为人不与人同。在书法的理论研究方面,他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发展空间和理论研究价值的课题,而从不做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学术垃圾。他主持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以崭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对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发现,脉络和各种书法现象以及重要书家,进行了梳悉论述。尤其是还涉及了很多仍在世且名高位显的书家,为了保证史书著作的学术品质,他与郑培亮、刘永超,秉笔直书,不阿权贵,不讳亲疏,给每一个书家一个可观的定位,打破当前学术界互相吹捧的歪风邪气,倡导了一种崭新的学术风尚。其著作一经问世,便在书法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研究二十世纪书法的扛鼎之作,后来于老师在研究生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时,也遵循新视角新观点的思维理念。

在书法创作当面,于老师将他的性格气质学养人生态度,寓于书。正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

风格上就是既有米芾的沉着痛快,振迅天真,又有颜鲁公的宽博刚厚。近年来作品才有融入了章草的高古简约,在作品形式和书写材料上,于老师也不主顾常,极力尝试新观念、新想法,展览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作品所透出的气息不是超然物外,潇洒淡远的老庄风韵,也不是风格固化的自成一家,而是积极入世,日有新境的不懈进取。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见到他堆积如山的或临习或创作的书稿。一个年届花甲的长者,依然保持着青春的节奏,这是让我们晚辈惊省的最好身教,是师者的最高境界。

于老师已届花甲,我有幸忝列师门也已二十余年,在我的人生路上,于老师是我另一意义上的父亲,六十对别人来讲可能意味着暮年,而对于于老师来讲,正是他艺术生涯的新开端,在此我衷心祝愿于老师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学生刘元飞。


于茂阳: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专业的导航人

向彬

二十年前,若有人提及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书法专业,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异想天开。尽管我国最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开设“书学”(培养书法人才的专门学校),从隋代开始,,唐宋两代的“书学”得到空前发展。但建国后的高等教育中,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在国画专业中于1963年尝试招收书法方向的本科生,并于1979年招收国内第一届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生,而国内其他高校,无论是书法专业的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都是空白。

1994年,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界发生了两件影响很大的事情。这一年,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率先提出招收书法方向的博士生,,1995年顺利招收了我国第一届书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也是在1994年,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的于茂阳教授提出要设置书法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内培养真正合格的书法师范人才,其论证报告很快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批复,1995年,国内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在聊城师范学院正式招生,尽管当时招收的是专科生,但这次招生开启了国内书法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而于茂阳教授就是创办国内书法教育专业的导航人。2000年开始,于茂阳教授在聊城师范学院创办的书法教育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2002年,聊城大学成立书法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设立书法系的高校之一,同年,于茂阳教授开始在聊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招收汉字书写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时至今日,于茂阳教授在聊城大学创办的书法教育专业得到空前发展,近2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800多名书法师范人才,其中有150多名学生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聊城大学的书法教育专业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这一切,离不开于茂阳教授所开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专业之历史先河。

一位历史的开拓者,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2003年1月,于茂阳教授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凭借他创办国内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的经验和敏锐观察力,在书法创作与应用艺术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书法装饰专业,专门培养书法应用型人才,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对当代书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探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书法人才很快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为当前书法艺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开启了大门……

笔者一直以为,对于书法家而言,书法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书法创作本身。集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于茂阳教授,尽管其书法创作水平得到广泛好评,尽管其撰写的《20世纪书法史》弥补了学术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是,他先后在两所高校创办的书法教育专业和书法装饰专业,其意义将更为深远,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史必将铭记这份业绩。而于茂阳教授在聊城大学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各捐赠20万设立的“于茂阳奖学金”又将开启另一个历史篇章……

作者:向彬(1972.11--),博士后,教授,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挥洒纵横 滋兰树蕙

——于茂阳先生的书法艺术与教育成就

刘宗超

于茂阳先生以独特人格魅力、出色教育成就和雅正书法风格备受瞩目。他两次创办高校书法专业,探索学院式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成为齐鲁大地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一面旗帜,从教四十余年,育人无数。他为人真诚坦荡,睿智干练,乐于助人,胜友如云。他长于行书,筑基于米芾书风而又博采众长,碑帖结合,笔墨恣意而不乏遒厚,卓然有成,个人风格显著。

于茂阳先生倾心教育事业,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于教授在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首创全国第一家以培养专职书法教师为目的的“书法教育专业”。该专业的创办立即引起了书法界的极大关注,专业媒体称这一举动是“为书法教育园地下了一场及时雨”。随着该专业的成功运作,一些省内外兄弟院校不断到该专业学习考察教学情况,受此影响,国内又有几所院校成立了书法教育专业。2003年,他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筹建了全国第一个“书法装饰艺术专业”,并形成了书法本科、书法硕士研究生、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教研体系。二十年来,他所创办的书法专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书法人才。

于茂阳先生在书法教育上的成就,源于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造诣。他的书法历程与新中国的书法发展同命运。,他恰巧赶上了新时期波澜壮阔的“书法热”浪潮,身处高校浓郁文化氛围之中,痴迷于书法艺术,朝夕临摹,而又对传统文化用功不辍,以文养艺。但他并未将心思用到对大展赛的追逐上,而更多的是冷静思索。他在书法创作上从不爱赶热闹,也不愿张扬自己,而是扎实走着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之路。经过几十年辛勤的笔墨探索,他以遒劲奔放的行草书独标风范,颇具艺术感染力。

清代中期以来,学书的传统之路,大致有帖学与碑学两大块,而于教授走的是碑帖结合的路子。细加探究可见,他的行草书以米芾行草书为基础,而又具有魏碑、章草笔意,艺术风格沉着痛快,不落一般学米之窠臼。他对米芾书法如醉如痴,对《苕溪诗卷》、《蜀素帖》下硬功夫分析临摹。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他的作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与鲜明的个性风格。于先生注重笔画的质量,由率意渐求精到,其作品行笔多用中锋,追求“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法,笔法映带呼应之处极具内力,作品线条沉厚刚劲,气势充沛。其字势具有二王、米芾、于右任等行草书欹侧多姿的特点,又能师心自用,纵横挥洒。他在书法用笔上提按幅度大,在遒厚之中时有逸笔,颇得奇中寓平、险中有稳之趣,深得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风。当今书法创作,取法二王、米芾的书家很多,但能融入魏碑、章草笔意耐得住反复品味者则鲜见。于茂阳先生的行书和行草书就是具有“内力”的大美之书。

于先生在多年的笔墨探索和书法教育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观念。如,他认为书法的学习,重在博览与心悟,他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一个公式:“书法功力=准确性的积累+悟性≠时间+数量”,以此示人,常启后学于迷津。实践证明,这是学习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他一直主张书法学习要有综合性修养,要注重学术研究,书法专业的师生要走“学院派”的规范路子。早在二十年前,他就敏锐发现了当代书法研究的重要性,引导领弟子们侧重对近现代书法史的研究。《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一书,就是郑培亮和我在他领衔督导下认认真真完成的。该著出版于1998年,是国内第一部20世纪书法史研究的专著,具有直面现实,敢说真话,勇于批评的浓厚色彩,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他所主持的课题《书法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曾获得全国首届高师院校美育成果奖以及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于茂阳先生之所以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当得益于他洒脱坦荡的个性、热情助人的品质、多方面的修养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他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多国考察艺术教育情况,并成功地在日本、美国举办过个人书法艺术展,出版有个人书法作品集。

于茂阳先生是我的恩师。自我步入大学便有幸得到先生的精心呵护和悉心指导,隔三差五,在他繁忙行政工作之余总是对我的辅导孜孜不倦,多年之中风雨无阻,大学毕业后又是他一直关怀着我,努力把我重新调回母校任教,使我从此走上了书法专业之路。在于先生身边工作是幸福的。即使由于工作原因山河相隔,也不能阻断我们的师生情谊,先生的指导一直是我回味不尽的精神财富,感激不尽。不能常在一块了,我常以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话自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茂阳教授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批书法人才。他所创办的书法教育专业已经招生二十届了!有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现已成为硕士或博士;有的多次入选国展和各级各类大展,活跃在当下书法领域;有的毕业后充实到了书法教育岗位,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做着扎实的工作。

于茂阳教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书法教育家,也是当前一位卓有影响的书法家。如今,已届耳顺之年的他,壮心不已,“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他对未来书法之路充满了信心!在于先生举办书法展之际,衷心祝愿他:享受滋兰树蕙之乐!创造璀璨艺术人生!

(刘宗超,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画院副主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