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是由于左回旋支闭塞、右冠状动脉左室后侧支,引起位于左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发生缺血而坏死。心电图多表现为V1-3导联ST段压低、V7-9导联ST段抬高。随着近年的研究,正后壁的心电图诊断研究有新的进展。
(一)V7-9导联的心电图表现
1.ST-T改变
与其他壁的急性心肌梗死一样,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也表现为ST段抬高,T波改变(倒置多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正后壁导联距离心脏较远,心电信号损失较多,因此ST段抬高的幅度低于其他壁的导联。由专家将0.05mV(0.5mm)作为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后壁导联(V7~V9)诊断后壁心肌梗死。如采用ST段抬高≥1mm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仅49%~58%;若以ST段抬高≥0.5mm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可提高到94%(p=0.001)。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V7-9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伴随T波高尖,随后可出现T波倒置。但是,由于超急期持续时间短,加上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本身就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常见的正后壁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改变是T波倒置。
Wong[17]回顾分析对比后壁及前间壁导联ST段偏移变量,发现左前降支闭塞时,前间壁导联△ST↑远大于正后壁导联△ST↓,同样左回旋支闭塞或后壁梗死时,后壁导联△ST↑与前间壁△ST↓近似相等。欧阳南翔等分析指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7~V9导联QRS波群终末变形对预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LCX较RCA发生率高(15/28比2/29),LCX的判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6%、93.1%、88.2%、67.5%。
2.病理性Q波
文献报告如V7、V8、V9 的Q波≥0.04秒,Q波深≥0.1 mV,同时伴有ST段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诊断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依据。在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上,Q波深度及时间变异较大,Q波的增宽比负向加深更有意义。据统计,正常人 QV7、QV8、QV9可>1/4R,深 0.1~0.2mV,宽可等于 0.03秒。也有作者指出,QV7-9≥0.04秒,V7导联Q/R>1/3,V8导联1/2,V9导联>1作为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后壁心肌梗死时,V7-9导联并不一定有病理性 Q波。
图4患者女,75岁,因“胸痛8小时”入院。
发现血压高3年。查体:血压145/90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细湿罗音,未闻及干罗音,心率104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临时起搏。V1-V6呈R型,I、aVL和V7-9导联(第一个自身的QRS波群)显示出ST段抬高0.05-0.1mV。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mv,V1-6导联ST段压低0.1-0.3mV。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箭头指示)。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其他导联的变化,因为正后壁心肌梗死单发的情况比较少,常常合并其他部位的心肌梗死,如下壁、前侧壁、高侧壁、右室。对于不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一定要加做18导联心电图,观察动态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尤其是肌钙蛋白)检测。
常规心电图的附加导联(V7~V9)被普遍认为是诊断PWMI最敏感、最特异的心电图指标。在PWMI时,V7~V9导联出现坏死型Q波,QRS波呈QR、Qr或QS型,ST段弓背抬高伴T波倒置,对应V1、V2导联出现R波增高,呈Rs型,ST段压低以及T波直立。
(二)右胸导联镜像改变
由于V1~V3导联是V7~V9导联的镜面像。当正后壁发生心肌梗死时,V7-9导联出现的ST-T抬高、T波倒置和病理性Q波在V1~V3导联上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增高和高R波,这种改变实际上是后壁导联心电图在右胸导联的“镜面映像”,故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V1-3导联出现这种改变时要高度怀疑为正后壁梗死。值得注意的是,V3R、V4R、V5R也可出现V1导联的心电图改变。
1.ST-T改变
V1-3导联出现的ST段镜像性压低,对于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多数作者建议,用于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ST段压低标准为≥0.2mV(2mm)。Edmunds等认为,急性期V1~V3导联ST段最大下移大于或等于2mm,对于诊断急性正后壁心梗特异性达90%以上。
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少见,早期只有范围较大正后壁心肌梗死时,才会在V1~V3导联上出现ST段压低,但应注意与前间壁心内膜下缺血相鉴别。
此外,在V1、V2导联ST段凹面向上压低,T波向量背离后壁指向前壁,故V1、V2导联T波直立高耸对称(图4),因此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可无ST段抬高,无病理性异常Q波形成。由于V7~V9导联不是常规记录,因此容易倒置漏诊或误诊。
2.QRS波群改变
由于后壁心肌除极较晚,发生梗死时对整个心脏除极的程序影响不大,横面上大部分仍作逆钟向运转,只是因后壁心肌梗死引起向后向量消失,此时向前向量因无后壁向量的抗衡与之对消而增大,使QRS环向前移位,初始向前向右向量增大,反映在右胸V1、V2导联上R波逐渐增高增宽。有作者认为的正后壁心肌梗死的V1、V2导联QRS波群诊断参考标准为:①V1导联R/S≥0.5;②V1导联R波振幅>3mm;③R波时限≥40m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Perloff等观察RV1升高者占75%,R/S>1占75%,因此当V1~V3导联上R/S>1,及T波高耸时,应加做正后壁导联,尤其当RV1有动态改变时意义更大。因此,V1~V3导联 ST段压低可作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早期最显著的心电图特征,加做背部V7~V9导联,可发现心肌梗死特征图象。Rovai用增强MRI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发现,V1和V2导联的R/S>1提示后侧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其中V1导联的特异性更高(90.9%),但敏感性比较低(17.9%)。Brady等报道在V1、V2及V3导联中,有几种心电图特征可以提示后壁MI,包括:ST段水平型压低,高大直立T波,高大宽阔的R波,和在V2导联出现R/S比大于1。大多数学者认为,除外其他原因,V1、V2导联异常增高的R波等同于 Q波。
如果只重视梗死性Q波而忽视梗死性R波的变化,不做正后壁导联,则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易被漏诊或误诊。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随时间演变的特点。在发病12小时以内V1、V2 导联R波无明显增高,而是随着病情演变呈逐渐升高趋势, 往往在3天以后V1、V2 导联R /S≥1。因此, V1、V2 导联出现高R波不能作为急性后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特征。当患者有胸痛伴V1、V2导联ST段压低时,尽管没有V1、V2导联R波增高,需加做V7~V9导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后壁邻近范畴其他部位(如下壁、高侧壁、前侧壁等)进行综合判断。
右胸前导联R波增高R/S>1除了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原因,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应于注意鉴别。(1)右室肥厚:有右室高压伴电轴右偏,肺型P波,T波通常低平或倒置,V7~V9无梗死图形;(2)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出现高而宽的R波,可有钝挫,并继以ST段下移和T波倒置,SV5~6变钝;(3)A型预激综合征:各导联均有预激波,PR间期<0.12s。(4)右位心:V1~V6导联R波进行性降低,QRS电轴出现特征性右偏,后背导联无梗死图形,肢体导联心电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少数人为正常变异可由于逆钟向转位所致,但ST-T段正常。
(三) 其他导联的心电图改变
1.I、-aVR、II导联在与正后壁心肌梗死
由于额面Bailey's六轴系统在右上象限(无人区)出现部分盲区或误区,aVR导联常被忽视。aVR导联主要反映心脏右上部电活动,在六轴系统中,Ⅱ、aVF、Ⅲ导联分别指向+60°、+90°、+120°方向,相邻两轴夹角为30°,能很好地反映下壁区域的心电变化。aVL导联指向-30°,与Ⅰ导联一起反映高侧壁心电变化。但Ⅱ导联指向+60°,无法精确地反映下侧壁的电活动,而-aVR导联指向+30°,可通过对-aVR导联的观察就可了解此区域的电位变化。若下壁AMI波及该区域(下侧壁)则会引起-aVR导联ST段抬高,反映在aVR导联就是其ST段压低。因此,-aVR、I与II导联可反映其他导联不易反映的下侧壁心肌损害。相对于V7-9导联,-aVR、I与II导联反映的下侧壁偏向前、下(见图3)。因此,左回旋支闭塞不仅容易引起正后壁(后侧壁)心肌梗死,也容易引起下侧壁心肌梗死。为了反应这些定位的变化,尤其是-aVR导联的定位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采用Cabrera导联排序的排序方法,即从上至下依次显示aVL、I、-aVR、II、aVF和III导联,分别代表高侧壁、下侧壁和下壁。
图3 Bailey六轴系统与肢体导联的两种排列方式
-aVR导联位于额面30°,I与II导联之间,可反映其他导联不易反映的下侧壁心肌损害。在标准肢体导联上难以明显显示,而Cabrera排列方式则可明确显示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