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学生荣获第二届民乐杯优秀论文

2022-01-17 07:08:16

第二届华乐杯优秀音乐论文评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题

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上海音乐学院

承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建设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意团队”



邓姝(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博士研究生一年级)

《从曲种到乐种、从乐种到独奏的蜕变——以河南筝派及其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为例》



  • 案语:

并非所有民族乐器都像古琴、琵琶一样,拥有宫廷文人传统下丰厚的古曲传承,比如笛、笙、管、板胡、京胡、三弦以及古筝等。那么,当今学院语境中所传承的大量这些乐器的传统独奏曲目来自于哪里?与之相关联的器乐流派艺术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大部分流派都要以地域进行划分或命名?从曲种到乐种、从乐种到独奏的蜕变这一论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将目光投向并审视20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体裁形式从民间向学院专业化过渡的器乐化演进脉络,从伴奏、主奏向独奏逐渐过渡的器乐化续接与升华。


  • 摘要:

文章以曹东扶订谱的河南筝曲为例,视野延长至其原生母体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之中,求证河南筝从大调曲子伴奏乐器到板头曲主奏乐器,再从板头曲合奏向河南筝曲独奏进发的器乐化演进脉络,并以河南筝派奠基人曹东扶为线索,探寻20世纪中叶中国器乐独奏流派艺术从民间向学院转型过程中,民间艺人身份转型与器乐独奏艺术流派形成之间的种种关联。本文的写作采用实地考察与本体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大量文献研读、梳理为基础,同时对129首大调曲子唱腔曲牌以及5首板头合奏曲、20首筝曲独奏进行了奏唱和谱本分析。2015年4至5月赴河南南阳邓县、郑州采风之际,又对其中若干版本的典型性筝曲独奏、唱腔伴奏及唱腔曲牌进行了大量记谱分析与比较研究。

(指导老师:郭树荟)



杨阳(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硕士研究生三年级)

《揣情·辨析·解意——古琴曲题解与琴曲呈现之关系研究》


  • 按语:

之所以做这个题目,最初是源于我对文人音乐的兴趣,促使我去学习了古琴演奏,由此也真实感受到了以“琴”为核心的,文史、乐器、奏法、音响等多方体系相成的古琴文化。琴人常将古琴音乐文化称作“琴道”,弹琴”亦是“求道”,抚琴过程成为了领悟“道”的途径。古琴相关的文字资料,是琴(文)人著就,亦传琴(文)人研习,以一种滚动的方式,传承着、丰富着。那么,古琴文化中,具体到哪些现实可见的资料和现象,能够反映这种“乐以载道”的文化特征,便成了我的问题之一。题解在古琴文字资料中重要且具有代表性,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得以延存至今,是数辈琴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是时候将它们翻出,好好看看,认真研读、探究,题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实的天地更广、更深、更具奇趣。


  • 摘要:

琴曲题解,又称“曲序”“解题”,通常记于标题之后、曲谱之前,记录着一个标题之下,历代琴人对它的背景、意义、画面,甚至琴音的理解。琴人操缦时,多会受琴曲文化内涵影响,并将对曲中情境的追求,以音乐形式呈现。这种琴曲背景的传承早期以口传心授形式,自汉代蔡邕《琴操》以后,题解的基本文字体例正式确立,并不断延续,以用于后世琴人。

琴曲题解是古琴音乐中有趣的文化现象,它高度与琴学文化、琴乐呈现相对接。在琴人“依谱鼓曲”前,会先通过题解了解琴曲意境,即所谓“揣情”。对可释多义,或含混不明的标题,数多的题解版本起到了互为参照的辨析作用。此外,题解自身内容也在历代琴人撰写中,不断注入着新的解读,并影响着后世琴人。它为琴人打谱、奏乐,提供了一个有迹可循的意境框格,并在该框格下,包容着琴人高度个性化的二度创作。

琴乐题解高度与琴学文化、琴乐呈现对接,是琴乐演绎、传承、传播、聆赏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琴乐以一首首琴曲为单位构成的文化样态,反映了琴乐以文入乐、乐以载道的审美趣味,是琴乐作为文人音乐之“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研究它自身对琴学文化的功能意义,甚至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需先理清题解与琴曲呈现的关系与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指导老师:郭树荟)




彭晔瑜(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江南俗曲【孟姜女调】传播中的共性音乐形态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谱本为例》


  • 按语: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重要资料虽其自身尤其是在记谱的准确性和细节记录上颇受争议,但其中数量庞大的记谱资料,且其框架性的记谱方式所显现出的,对传统音乐中的“共性音乐形态”这一理论资源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笔者选取【孟姜女调】这一学界研究十分广泛、但较多集中于其变体的梳理和分析的对象,试图通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江苏、浙江卷)中73首【孟姜女调】,从大量的记谱中归纳其音乐的共性形态,并试图通过对比《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所记录的其他江南地区民歌挖掘和阐释其共性形态显现的形成根源和传播意义。正由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自身的框架性记谱,对于同宗民歌的共性形态研究、曲牌的母体研究等具有直接的显现,也希望借由对【孟姜女调】共性音乐形态的研究以及研究过程、方法的反思,寻找到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运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多种途径。


  • 摘要:

【孟姜女调】流传遍及中国各地,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俗曲之一,且自身依托着特定的文本内容,形成了诸多同宗变体。本文以江南地区流传的【孟姜女调】为对象,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江苏、浙江卷)》中有关【孟姜女调】的谱本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大量谱本的比较、分析,探究广泛流传、数量众多的【孟姜女调】在文本内容、曲调结构、内在阐释等方面具有的规律性的共有形态,并探寻区域文化下其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传播特征,以及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运用于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反思。

【孟姜女调】的源流考梳理和文本内涵共性探究是对其文本内容探索的主要内容,【孟姜女调】正是依托的相对固定的文本内容,以寄托一种普适性的情感,促使了该俗曲的广泛传播以及稳定的情感表达的变化与延伸。【孟姜女调】的共性音乐形态,则是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大量有关【孟姜女调】的谱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孟姜女调】音乐形态中在曲体结构与核心音程、音调的共性特征,以及这些共性音乐形态的自身逻辑与于传播的意义。【孟姜女调】的内在阐释,则是论述【孟姜女调】在音乐形态上的共性特征中,受江南民歌的调式、落音等共性特征的双向影响,以及其在传播途径中与其他歌调系统的融合现象及意义,以及【孟姜女调】自身在女性角色诉诸上的指向与共性意义。笔者认为【孟姜女调】的共性音乐特征造就了其传播过程中的符号意义与内涵,而传统音乐研究正应该重视对共性音乐形态的关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大量框架性记谱则正是对共性音乐形态研究的最好例证。

(指导老师:郭树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