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了解更多教招信息
1..新学期伊始,学校决定小张老师担任初一(一)班班主任。开学之初,小张老师决定选拔班干部、组建班委会。对学生们推荐的班干部人选,她认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有的学生虽然组织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不太好,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但她认为这个学生有点顽皮。她反复研究了全班同学的资料,对每个学生的品德状况、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没有同意学生们的推荐意见,自己选了几个她心目中的好学生做班干部,指定了班长。但班级搞了几次活动之后,学生们对这几个班干部特别是班长有很多意见。后来索性不支持这几个班干部的工作了。小张老师意识到.自己选拔班干部方法出了问题。请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分析,材料说明( )。
A.张老师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B.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C.班级管理应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D.班级管理需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答案:A,B,C,D
参考解析: 当前张老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张老师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在班干部选举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班长等。(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2.学生走进教室时,黄老师正在准备演示,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金属板,正在加热一个铝制的罐头盒,热金属板的旁边有一盆冰水。上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说话,这时候黄老师用钳子夹起罐头盒将其倒置于冰水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盒子在冰水中冒出大量烟雾.学生们停止了讲话,开始注视教室的前面。黄老师立即提出问题“大家听到或看到了什么?”大家齐刷刷举起来手,然后黄老师开始讲述《水的三态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 )
A.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
B.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
C.结合学生日常经验引入教学主题
D.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参考答案:B,C,D
参考解析: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人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3.某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教“笔”。她首先拿出一支毛笔,问学生:“笔杆是用什么做的?”学生齐声回答:“竹子做的。”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竹”字头。老师又问:“笔头是用什么做的?”学生齐声回答:“毛做的。”于是,老师在“竹”字头下面写下“毛”字。这时,学生发现“竹”字不对,老师说,这是为了给“毛”腾出地方来,写出的字才好看,所以“竹”字写成了“””字头。接着,老师教学生“笔”字的读法。然后,老师又教学生“笔”字的写法,并领着学生书写。最后,老师讲了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问学生,生活、学习中除了毛笔,还有哪些笔?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并争先恐后回答:“铅笔”“画笔”“钢笔”“蜡笔”“圆珠笔”“签字笔”……这时.老师举起手中书写板书的笔,学生齐声回答:“还有粉笔。”就这样,“笔”字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案例中,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
A.对话策略
B.讲授策略
C.启发策略
D.指导策略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 材料中,教师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4.小李和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教师。两人工作都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 山大教师4000369112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我的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了.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请结合教育理论相关知识,此案例中( )。
A.小李的教学观是正确的
B.小李的教学观是错误的
C.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D.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教学的细节
参考答案:B,C
参考解析: 小李的教学观是错误的。小李的出发点是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却忽略了两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上好一堂课仅注重气氛热烈是不够的。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5.周红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家庭作业中错写了一个字,被老师罚抄十遍。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漏掉某个字或做错某道题.有部分教师往往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百”的做法,让学生将作业再写上十遍,更甚者会写上百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出现漏字或错字的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教会学生科学用脑
B.加大罚抄力度
C.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D.合理组织复习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 略
6.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誊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从教学原则的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教学原则有( )。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及时施教的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相观而善”的原则
参考答案:A,B,C,D
参考解析: “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
7.教育史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从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也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的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式教学上也很著名,他的格言是:一个坏的教师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结合材料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
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参考答案:A,B,C,D
8.某学校在学科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听科技报告或讲座,定期举行体育项目比赛,调查一些社会现象,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组成技术小组、艺术小组等,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从课外活动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课外活动都是由教师组织的
B.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C.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D.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B,C,D
参考解析: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教师起指导帮助的作用。课外活动不仅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9.“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材料中的话对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启示是( )。
A.要因材施教
B.要对学生循循善诱
C.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
D.要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答案:C,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相关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中后进生个别教育的理解。题干是陶行知的名言,教导教师对学生即使是差生也要用心,教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10.在英国,曾经不同阶层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子女有权上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毕业后进入剑桥和牛津等大学接受世界上最优秀的学术教育:而工人的孩子只能接受职业教育,进而继续成为工人。从现代学制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并列结合制
D.分支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英国这种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截然分开的教育是双轨制。
11.初二(1)班班主任郑老师为了发挥学生干部管理班集体的作用,十分重视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一天,班长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并动手打了同学一耳光。班会上,郑老师说:“某同学平时学习不好,又不遵守班纪班规,班长之所以与他发生冲突是为了让他更好地学习。如果换成是我.也会这样做的。”案例中郑老师的做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树立班干部在其他同学面前的威信.有利于对班级的管理
B.教师应平等待人,不能厚此薄彼,伤害其他同学的感情
C.
D.对班干部应严格要求.及时指出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放纵
参考答案:B,C,D
参考解析: 首先,在教育中教师没有做到教育公平公正,这样是不利于班级的管理,故A项的观点是片面的。其次,教师这样放纵班干部,会造成不良风气的形成,降低教师和班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故B项的说法是合理的。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平等待人,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对错误及时指正。因此,本题选BCD。
12.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也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说明( )。
A.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B.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C.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
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①要树立民主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③要善于提高自我修养,用学识、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④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山大教师4000369112⑤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正视自身问题,满足学生正当需求。
13.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此材料中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
A.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
B.准备不充分
C.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
D.材料选用过于单调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 林老师的直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准备不充分。首先是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放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当中使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时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再次是标本太小,学生无法看清,实物直观的效果难以显现:还有,林老师在设置PPT时,没有考虑到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律,致使对象与背景无法有效区分出来,导致字很模糊,学生看不清。第二,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必须注意使言语和直观正确地结合起来。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由材料可知林老师材料准备很丰富。
14.一位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举了个例子:古代有个人,他的妻子得了重病,但有一种药能救她的命。而这种药却很贵,这个人根本无法筹足买药的钱。于是他想法把药偷了出来,救了妻子的命。这位老师进而引导学生回答这个人该不该偷药。一部分学生回答“应该”,另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应该”。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评。材料中,该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为( )。
A.传递—接受式
B.引导—发现式
C.示范—模仿式
D.情境—陶冶式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情境—陶冶式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师进行德育时通过一个实例,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属于情境一陶冶式。
15.一节美术课上,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苹果吗?吃过苹果吗?”学生齐声回答:“见过,吃过!”“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画苹果,画出你们心中的苹果。”一会儿学生画好了,老师叫学生把画贴在班级后面布置好的“苹果园”里,很快“苹果园”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苹果.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圆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方苹果,老师问:“你们见过方苹果吗?”“没有!”“你们吃过方苹果吗?”“也没有!”“那是谁画的呀?”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是我画的!”老师问:“你为什么把苹果画成方的呢?”“因为我们全家都爱吃苹果,妈妈削苹果经常滚到地上都是我去捡,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容易滚了。再说爸爸都是一箱一箱的买,方苹果也比圆苹果装的更多!”老师说:“听你这么一说.连老师都觉得方苹果不错.但是现在世上还没有方苹果,老师相信。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一定会培育出与众不同的方苹果!”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说明( )。
A.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
B.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
C.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过程
D.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参考答案:A,C,D
16.在20世纪的饥饿年代,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采摘还未成熟的青豆荚,他个子最矮也最卖力。孩子天生好馋,何况又是饥饿年代。劳动过程中,全班同学几乎都私下偷偷往嘴里塞了几枚青豆,唯有他,咽回去一次又一次溢出的涎水.任凭饥肠辘辘.任凭胃壁痉挛,始终不曾让自己吞下一枚豆子。放学时,老师逐一盘诘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胆怯怯地默认了.唯有他挺胸、抬头、干脆爽朗答道:“没有,一颗都没有。”老师死死地盯着他,再次厉声责问,他的声音明显低沉了下去。“一点不老实,小小年纪就撒谎。”他被牵着耳朵推搡,其他同学回家了。唯有他被留下了,流着泪……材料中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A.作为老师要讲究教育方法和艺术,对待学生要有亲和力,对未成年人态度过于严厉,会产生冤案
B.作为老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对未成年人来说。缺乏信任的严厉追问,学生即使说实话。也会底气不足
C.作为老师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工作要做细致,要调查研究,不能主观臆断,自以为是
D.作为老师要懂得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来倾听,更需要有善良的心来领会
参考答案:A,B,C,D
17.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此材料说明卢梭的教育思想( )。
A.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
B.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C.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D.对教育的观念——建构主义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18.王老师期末给学生写评语时.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常常会用到“态度积极”“性格开朗”“进步空间很大”之类的词或句子,而对平时在班里不太受欢迎的学生,则常用“调皮捣蛋”“不受欢迎”“再不改正就没希望了”之类十分严厉刻薄的词和句子。王老师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后进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努力学习。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
A.遵循了客观性原则.如实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B.遵循了发展性原则,科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C.未遵循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对后进生的评价以偏概全
D.未遵循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对后进生保持放任的态度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王老师并未完整、如实、客观地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出实质性的指导,故A、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王老师对后进生保持放任的态度,故D项错误。
19.新的一课开始前,老师为了介绍作家老舍,便这样开场:“我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能先猜出来。第一,挑嫩的;第二,‘晚年离婚’。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有学生反应很快,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猜得很对!大家很聪明嘛!好,现在我们就来走近老舍……”材料中的老师所采用的课文导入方法是( )。
A.诗文导人
B.谜语导入
C.观念冲突导人
D.情境导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老师在导入过程中给学生出了两个谜语,故本题老师所采用的课文导入方法是谜语导入。
20.某中学学生正在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上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发放10多种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材料,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产生的危害及当地居民防护的措施等,学生分组阅读这些材料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自然灾害。在各组学生发表见解,并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危害的原因。此材料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启发式教学法
B.阅读指导法
C.讨论法
D.情境教学法
参考答案:B,C
参考解析: 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并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21.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说明( )。
A.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B.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友好的帮助关系
C.师生要心理相容
D.师生之间就是一种授受关系
参考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