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文商财经 初级冲刺 | 会计实务新增会计基础部分(上)

2022-07-06 14:06:35






文档下载地址:http://sjwsedu.com/index.php/home/index/content/id/175.html


初级冲刺班正在火热报名中

更多资料等你拿!

电话:18194238014




整理人:闫亮


第一章 会计概述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四个环节:

(1)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定性)

(2)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定量)

(3)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4)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记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包括这7项)

2.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二)拓展职能

会计的拓展职能主要有:

(1)预测经济前景

(2)参与经济决策

(3)评价经营业绩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1.它不仅要求会计核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企业的所有者。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的概念。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企业集团、企业、企业的分厂、企业的车间或事业部,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1.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2.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选择货币这个共同尺度进行计量,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1.权责发生制的定义: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而非实际收支作为确认的标准。

为了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的财务报告状况和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1)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指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在我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其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纵向可比)。

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横向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6、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等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从支出的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7、谨慎性

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或审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持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应用:

1.企业定期或至少于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

2.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3.  企业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对可能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预计负债等。

8、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原则:

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其中,前三类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后三类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一)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1.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例如:企业通过购买、自行制造等方式形成的某项设备、或因销售产品而形成一项的应收账款(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是资产。预计在未来某个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预期的交易或事项,不能确认为资产。

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注意】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属于承租人的资产,属于出租人的资产。

例如:技术已经淘汰的生产线,不能再作为资产,应予以转销。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负债的定义与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实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称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不能单独进行,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企业全部资产的来源,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收入的定义与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了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三方面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收入的确认条件却是相同的。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费用的定义和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三方面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

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3.利润的分类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历史成本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三、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一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

 

 

第四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一、会计科目和账户

《企业会计准则》里有156个会计科目。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会计科目可以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即所属的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御关系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的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六大类。每一类会计科目可按一定标准再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科目。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御关系,可分为总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

(1)总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如果某一总分类科目所辖的明细分类科目较多,可在总分类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以此类推。

第四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二)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它不能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

各项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只有通过账户记录才能取得。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后,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系统、连续的记录,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因为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所以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的分类具有相似性。

1.账户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与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

2.账户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进行分类

总分类账户——总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账户——明细分类科目。

账户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

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为增加或者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结构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以分别用来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和减少。这样,账户的基本结构就要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账户左右两方的名称,用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要取决于所采用的账户的性质与所记录的经济内容的性质。

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会计实务中使用的账户,无论账页格式如何,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

(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

(3)凭证字号,即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4)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

(5)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从账户名称、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左右两方来看,账户结构在整体上类似于汉字“丁”和大写的英文字母“T”,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在实务中被形象地称为“丁”字账户或者“T”型账户。

账户通常分为左右两方,一方记增加,另一方记减少。具体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性质。

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账户与会计科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联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会计要素)的科学分类,两者设置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的性质决定了账户的性质。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一致。

(二)区别

账户有自己的格式或结构,可用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反映某种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

(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经常可以不加严格区分地相互通用。

二、借贷记账法

注:1993年改的,以前用增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2.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1)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分类记录。这样,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的账户中登记,因而可以对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3.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主要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两个字为记账符号,分别代表账户的左方和右方。

 

借贷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

“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

 

(二)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不同类别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不同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记账规则:借加,贷减,余额在借方。

 

2、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负债类账户相同)

 

4、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账户的记账规则:贷加,借减,期末无余额。

 

(2)费用类账户的记账规则:借加,贷减,期末无余额。

5、成本类账户

记账规则:借加,贷减,期初期末余额在借方。

 

 

(三)会计分录的概念和要素

1.会计分录的定义: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分录,简称分录。

2.分录三要素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记账方向的符号,即借方或贷方;

(3)记录的金额。

3.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1.含义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方法: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

2.分类

(1)发生额的试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3.结论

(1)一般而言,如果所有账户在一定期间内借、贷方发生额合计不平衡,借、贷方余额合计不平衡,则可以肯定本期内记账和结账有错误;

(2)如果两者都平衡,则说明记账和结账可能正确(但不能就此断定记账肯定没有错误)。

局限性:不能发现全部记账过程中的错误和遗漏,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方的平衡关系。

比如:记账时重记或漏记整笔经济业务、对相互对应账户都以大于或小于正确金额的数字进行记账、对应账户的同方向串户等,都难以通过试算平衡检查出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