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对于公共新闻的一个整体框架以及答题思路

2022-07-06 09:13:45

公共新闻

选取原因:纵观近几年的真题,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新闻的研究一直是当前考核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当其在社会事件中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的时候。而且,公共新闻实际上也是也是武大新传院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在当下UGC与PGC存在的情况下,老师们对公共新闻再次产生兴趣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这也是对公共新闻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其必要性的原因。

1

理论缘起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围着的人——记者,学者,,市民,,右派,中立者……,都应该认识到,如果市场取代了公众而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舞台,我们将全都沉沦。”Jay Rosen教授呼吁新闻媒介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


理论背景

美国新闻界的“公共新闻”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公共生活领域遭遇到的最致命问题是民众不想参与社区事务,美国总统选举的平均投票率在19世纪末为70—80%,到了20世纪已下降到50%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媒介产业发生的变化是:与媒介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娱乐、电信、电脑等)与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业的兼并、联合成为潮流。美国媒介之间、媒介与企业之间大规模的兼并推动美国媒介由“个人新闻时代”进入到“公司决策时代”。由此,新闻业正在出现“种种不安的趋势”,尤其新闻信息娱乐化、报纸报道浅表化、新闻部门萎缩化,给美国新闻媒介的影响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1.新闻信息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美国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严肃新闻也开始试探用娱乐的手法包装而成为娱乐信息。其次是新闻与娱乐互相渗透,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全球电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类似于好莱坞大片的场面;对巴格达空袭的直播画面看起来像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是影片《独立日》高潮段落的再现等等。

2.报纸新闻报道浅层化煽情化。为了和电视竞争,素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纸也开始增加更多的彩色照片和图表。同时,报纸越来越多的运用软新闻以提高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样,报纸越来越像电视,日趋保守而热衷于报道小道消息和丑闻。正如Leo Bogart所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日报一向是争鸣和发表不同意见的论坛,但是现在它们已经在竞争中逐渐丧失了锐气,并且全面地退到了安全的中间地带。”

3.新闻部门萎缩化。实施收购的母公司很多并没有新闻业的背景,与关注新闻质量相比更关注高额利润,首要贯彻的方针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为此,公司裁减掉成本高又无益于增加利润的调查性报道和严肃性新闻,大量增加娱乐性节目。即使著名的三大新闻网的新闻部也呈现萎缩之势,招收新闻记者新人的规模越来越小。

曾享有“人民的斗士”美誉的美国新闻媒介风光不在,人们指责美国媒介丧失了自身的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介和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在思索如何突破困境,恢复昔日“风光”,重新保有公众的支持。

 


理论界定

1、是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公共意识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公共意识的消减与报纸读者的减少是有因果关系的,实际上报纸和读者都是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公共生活的不关心,使得读者不再需要报纸。

2、是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新闻媒介不能总是从报道一个事件迅速地转向另一个事件,而应该对那些重要的公共问题保持更长时间的关注,直到这些问题的所有方面都为公众了解,并且使他们能够认真地思考和做出决策。

3、是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报道,不但在时间跨度上是受限制的,而且在内容挖掘上也是肤浅的,不能帮助读者看到事实背后所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

4、是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从概率统计学角度说,绝大多数的人,以及他们的行动,是处于中间部分的,而不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少数。但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只是关注处于“极端”的反常情况。

5、,而不是技巧。如总统大选类的报道,应该更多关注的是这类选举对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不是竞选活动本身及竞选者的表演。

6、是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因为表述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了解他人的看法也同样重要。新闻媒介应该帮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去了解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公共新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公民新闻事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公民参与社区事务,而新闻媒介首先更直接地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去。公民新闻事业的倡导者要求记者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谈,倾听其想法,寻找共同关心的话题,解决共同的问题。操作模式上,媒体进行调查,并邀请焦点小组做访谈,以确定哪些问题对选民是重要问题,媒体雇用研究人员采访地区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除了对该问题组织强大的报道攻势外,媒体还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各种论坛、召开市镇会议、举行烤肉野餐会……邀请广大公众参与讨论,最终找到解决办法。

 


运作模式与特点

1.媒体角色的转换。媒体已成为信息的报道者、发动者、参与者、组织者。

2.打破专家、社会名流、官方新闻来源占主导地位的藩篱,以平民的身份、平民的视角、平民的心理为依归。将强势话语权向弱势群体倾斜。新闻来源呈现多元化,可以解决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秘密消息来源的黑暗面。当这些报道见报时,“来自各方的声音五花八门……不仅仅是专家或政客”。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这个孰先孰后的两难困境。民间力量正在聚集,民间的智慧正在交流平台上碰撞,。

3.“零距离”:让新闻回归民间。零距离以平视的目光,将社区的底层关注真正上升为政府意志,。

4.大量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是公民新闻最显著的标志。他们对百姓投诉的诚实态度,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底层生活原生态。同时实现了传者和受众的民生、民主关怀,并成为民众和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润滑剂。

5.从消费者到公民,一定程度上实现公民权的回归。媒介市场化、集中化最明显的结果是媒介受众角色发生错位:受众从公民变为消费者。从媒体角度看,公民权包括知情权,接近权,表达权等。公民新闻计划立足社区,让民众通过媒介实现表达自由,。1980年,:“不要把读者、听众和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的负责人应……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新闻计划正是以公民权为归依,以知情权、接近权为内容,实现一定程度的回归。

6.媒体联动。集结众多媒体联合出击,将弱势群体的呼声、要求、建议转换成强势话语权。

7.制定长期的报道方案。这将媒体的新闻策划起点转移到以民间、社区策划报道为起点,将报道的问题多方聚焦。这亦是深度报道的再运用、再发挥。同时,对重要的公共问题保持更长时间关注,直到这些问题的所有方面都为公众了解,并且使他们能够认真地思考和做出决策。

 


理论论争

1.新闻工作者在促成新闻的过程中扮演直接的角色(发起、组织、解决问题,甚至形成日常报道机制)是否合适?媒体如何保持与新闻来源的距离?如何保持独立、超然的地位?从哲学视角看,反对公民新闻的重要理由或许是新闻工作者担当这样的角色是否恰如其分,这与客观报道理念相冲突。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专业的一种理想已经深深植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念和实际之中,客观性是理解世界的途径,也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标准和方法。

2.联合报道的准确性问题。赞同者认为:。这就意味着不仅要从传统的新闻角度考虑新闻,还要进一步从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在被选之列的问题就会遭到忽略。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人物杰西·赫尔姆斯称其为“欺诈行为”。(因为媒体决定不再单枪匹马地追踪报道候选人的演说,而是在选民中进行调查,找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接着记者共同出马,聚焦问题,撰写一系列报道。正常情况下相互竞争的记者如今分享报道的署名权。)民主党的哈维·甘特认为“不在选民可能关心的问题,媒体不报道,这是不准确的。……(候选人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但是所有分歧都受到了净化处理……报道经过事先包装,变成了‘令人极端讨厌的东西’”。

3.媒介联合——公众新闻计划的特性——“是新闻的近亲繁殖,减少了报道同一条新闻的多种声音。”还有,,这些人对国家、。”

4.公民新闻计划只会沦为市场的工具。公民新闻软化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没有把时间花在追查重要新闻上,而是致力于改善新闻单位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争取社区公众支持率,最终在受众市场、广告市场中立稳脚跟。

5.效果上,公众新闻计划在吸引公众参与方面是否成功?其实这也是媒体有限效果论的再次呈现。,报纸在鼓励选民参与方面发挥的作用就有限。“(媒体)只是综合体中的一部分,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6.从经济学视角看,投入成本大,收益仍处于不确定的风险状态,长期的报道计划,媒体的成本将会成为庞大开支的“烧钱机器”;另一方面,假如公民新闻计划成效不显著,风险如何承担?

7.集体无意识倾向的危险性。媒体消息来源多渠道,特别是社区群体意见大体一致,可否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非民主”取向。有时候,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正确,多数人的利益未必合法,当大多数人的利益“合理”地覆盖个人的正当权利时,集体的力量实际上通过媒体就变成了集体暴力。

补充:UGC模式下的公民新闻能否打破传统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发展困境。建议延伸阅读闫岩老师《公民新闻:参与的幻象》一文。


总结

1.公共新闻理念的诞生和兴起,是美国一些哲人、专家、学者和传媒业界对传统理论的改良。它既不可能对传统理论进行根本性、致命性颠覆,亦不可能抛弃传统理论而另起炉灶。实质上,公共新闻是对传统理论,特别是社会责任论的延伸,是新闻业界在应对全球传媒体系、新自由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时所采取的理论补救,或者说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责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细致化,。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所指出:“如果说把当前的时代理解成一个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化时代,那么这一时代不再是一些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的作用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斗争发展的最新阶段。”

2.在批评态势之下,公共新闻运动潮流,是学界与实践界的互动,共同探索进行实证研究和实践运作的创新模式。

3.公共新闻运动是对新闻消费主义所作的反思。现实中新闻单位一直把读者和观众作为消费者来考虑。公共新闻理念的根基在于把读者和观众当做公民来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新闻理念是新闻传媒从大众传播向公众传播,从受众消费本位向本位的“实验性”回归。一方面是传媒市场竞争更彻底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是对媒体反民主趋势的理论检视和实践回应。

4.公民新闻运作模式将对传播者的独立监督者角色、守门人角色、客观性报道理念、媒介审判、媒介策划等进行全新的挑战

5.我国诸多都市报都曾采取了公共新闻的理念及运作模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但都产生了类似的行为与效果),比如《华西都市报》的策划报道,一样是记者参与、媒体发动、提出解决方案等,深圳《南山日报》庆祝十年出专辑《社区新闻》。公共新闻运动对我国媒体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6.我国媒介走向市场化、集团化,如何避免重蹈民主式微的覆辙,亦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另外,社会转型,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媒介的民主功能如何提升,媒介的负功能如何减小到最低程度,公共新闻对此的影响将不可小视。

当然,任何理论的诞生都是处于争议、焦虑、批评、解构、重构这一探索进中。“公共新闻理念”以“公众利益”为最高理想,就正如客观性报道原则作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回应,社会责任作为对新闻专业规范的成长一样,公民新闻作为一种专业理念公开进行表述,不仅是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结果,更是新闻业应对传媒全球体系、新闻自由主义、社会批评的一种解决方案和策略。公共新闻理念与社会责任论一脉相承,其创新模式和实践都是以“公众责任”作为理想和基石,其成长的空间将会伴随传媒业合并、兼并的竞争浪潮而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公共新闻业的前景:喜忧参半?前景黯淡?“风光无限”?都将无法盖棺定论。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历年真题回顾

2013年材料解析题

材料大意:记者应当只能是事件的记录者,应当客观公正,。正如药家鑫一案中所体现出的媒介审判问题一样。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复杂的局势下,媒介应当是正义、公正的代表。应当进行道德评判、惩恶扬善,肩负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请你对上述的材料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公共新闻为答题点之一。)

2014年辨析题

1、新闻报道与公共利益

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应该以严肃的内容,,尽管收视率不高;

一种观点认为,高收视率和发行率的新闻媒体比低收视率的更能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




废话

几句

针对今日的内容,大家可以结合真题,把自己的疑问在社群里面提出来。此外,我们今天谈到了一个事情,就是准备策划下给武大考场的同学进行一些小的帮助,比如带路,心理调节(嗯,我是段子手),考场细节——千言万语汇聚两个字,小编喊你来面基,长得好看的负责买单吖。

2016年 1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倒计时九天

我们周末也正式推出了

一条龙讲座

尽管体验上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也想尽办法进行改进了

但是干货保证满满

具体的广告今天就不发了

累!!!

另外小编终于搞完各类PPT

晚上把社群小伙伴对于大语上

某些冷门的课文进行投票

咱们周末讲座重点解决

投票看下面的放送吧

我就是喜欢发两篇

爱咋滴咋滴

现在后台整天都是些逗比孩子

没事撩小编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