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贷款剁手?三成受访大学生曾还不上款

2021-04-21 07:04:32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信贷手段。除了传统的信用卡之外,还有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和分期业务。近日,一则关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3万滚成70多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也让大学生信贷再成热点话题——


购物成大学生使用信贷主因

为了了解我省大学生的信贷情况,记者对来自不同学校的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用过信贷,55%的人没用过。学生们能接受的信贷额度,100元以下占8.82%,100—500元占26.47%,500—1000元占23.53%,1000—1500元占17.65%,1500—2000元占11.76%,2000元以上的占11.76%。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使用信贷的主要原因为购物。选择的信贷平台分布为:66%选择传统电商平台(花呗,苏宁等),35%选择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趣分期等),2.5%是单纯的p2p平台,22.5%选择其他。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王同学热衷于网上购物,经常使用互联网信贷。“我比较常用的是花呗,遇到店铺上新,不想错过,就用免息分期购物,蛮实用的。”王同学说,她贷款最多的一次,是2015年“双十一”,一共贷了2000多元,用来购物。

2000多元对于一个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又是怎么还贷的呢?王同学告诉记者,其选择的一些信贷平台都是免息分期的,她每月将父母给的生活费划出一部分还款,至今还没有还不上钱的情况。

大多数学生认为风险可控

一个有固定收入的成年人在面对信贷问题的时候,都会三思而后行,担心存在风险。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信贷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们仅有少部分认为风险很大,大部分则认为会有风险,但风险可控。

来自厦门理工学院2013级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林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使用信贷购物,因为有了这些金融产品,消费会变得不理智,万一还不上款,就会有损信誉。

来自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王同学则表示,自己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信贷方式,并不担心这中间会有风险,毕竟那么多人用着。而对于信贷,王同学最担心的是自己忍不住,贷太多款来买东西。

对于现在的信贷模式, 虽然所有接受采访的学生都认为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却有85%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是合理的,因为这些信贷模式可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需求。也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层出不穷的信贷,且不说其风险性,这种模式都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过度消费。

“分期”功能被过分依赖

虽然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分期还款功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及时还款,但记者采访发现,还是有许多学生在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消费,其中有37.5%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曾出现过还不上款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还不上款,大多是因为冲动消费,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算不清利息,坠入信贷陷阱,以至于陷入信贷危机。只有小部分的人是因为投资失败,导致未能及时还款。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大四的陈同学是一名艺术生,父母每个月给她1500元的生活费,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她的消费需求。在陈同学手上有3张信用卡,每张的额度在3000-5000元不等,但这些卡基本都是处于透支状态。

陈同学告诉记者,每个月父母给她寄生活费,她都会第一时间还到各张卡上,这样卡才能继续使用。除此之外,陈同学经常外出兼职,也有一些收入,但是几年下来,几张信用卡依旧都是处于透支状态。

当记者问到是否担心到时候还不上款时,陈同学的回答让记者颇为惊讶:“我每个月只要还最低还款额就可以了啊,最多就是多还点利息嘛,剩下的钱,以后工作了不就可以慢慢还了!”

建议:找正规企业理性消费

厦门理工商学院的屈中标老师认为,金融产品的兴起是一种消费趋势,大学生适度尝试一下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这个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市场中存在诸多乱象,风险较大且有可能存在陷阱,有些产品可能设置较高利率,或者收取高额手续费,或者采取手段刺激消费,大学生稍不注意可能欠款太多,以至于难以还上。

屈中标老师建议,大学生还是应该理性消费,如果要使用这类信贷产品,应尽量找正规网站和企业。

(转自: 东南网)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