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晋·葛洪《抱朴子》
3、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明·高濂《尊生八笺》
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明·胡文焕《养心要语》
6、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7、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清·尤乘《寿世青编》
8、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9、夜卧早起三月春,缓形无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10、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11、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12、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13、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清·刘承干《嘉业堂丛书》
14、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15、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16、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
17、心要常操,身要常劳。——明·吕坤《呻吟语》
18、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1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20、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21、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
22、夏为蕃(草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23、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24、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25、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26、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明·万全《养生四要》
27、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宋·蒲虔贯《宝生要录》
28、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29、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张湛《养生要集》
30、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东汉·华佗《中藏经》
31、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明·吕坤《呻吟语》
32、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明·王蔡《修真秘要》
3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4、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5、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6、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乱。——战国·韩非《韩非子》
37、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明·吕坤呻吟语》
38、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9、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0、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春秋·托名管仲《管子》
41、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战国·孔丘《论语》
42、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明·郑宣《昨非庵日纂》
43、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44、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45、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明·高濂《尊生八笺》
46、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7、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48、善摄生者,先除欲念。——明·陈继儒《食色绅言》
4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50、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世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