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晋·葛洪《抱朴子》
3、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明·高濂《尊生八笺》
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5、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明·胡文焕《养心要语》
6、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7、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清·尤乘《寿世青编》
8、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9、夜卧早起三月春,缓形无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10、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11、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
12、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13、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清·刘承干《嘉业堂丛书》
14、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15、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16、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
17、心要常操,身要常劳。——明·吕坤《呻吟语》
18、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1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20、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21、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
22、夏为蕃(草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
23、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24、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25、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26、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明·万全《养生四要》
27、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宋·蒲虔贯《宝生要录》
28、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29、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张湛《养生要集》
30、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东汉·华佗《中藏经》
31、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明·吕坤《呻吟语》
32、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明·王蔡《修真秘要》
![]()
3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4、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5、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6、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乱。——战国·韩非《韩非子》
37、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明·吕坤呻吟语》
38、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39、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0、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春秋·托名管仲《管子》
41、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战国·孔丘《论语》
42、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明·郑宣《昨非庵日纂》
![]()
43、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44、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45、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明·高濂《尊生八笺》
46、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7、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48、善摄生者,先除欲念。——明·陈继儒《食色绅言》
4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50、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世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