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理解,本书的编纂目标确定为:以词典学、专科辞书编纂学、术语学以及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打造一部内容覆盖面广、释义准确清晰、宏观结构合理、体例规范统一、参照体系严密完善、权威性强的大中型专业性语言学百科辞书,囊括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体系、学科门类、学术流派、研究方法、重要人物、理论著作、重大事件、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经典概念、稳定术语等,致力于规范所涉及专业术语涵义的汉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语言学术语汉译标准化的目的,起到规范国内语言学术语使用的作用,旨在改变国内语言学界在外来术语使用方面出现的“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现象,扫除国内在语言研究交流中不应出现的障碍。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语言学术语、语言学理论与流派、语言学人物和世界主要语言四个板块构成,内容上中西兼顾、古今兼收,注重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国外语言学研究之融合,力求体现语言学发展新动态。附录部分收录了语言学大事记、术语英汉对照表、外国语言学人物译名对照表、国内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学术期刊和学术机构名录、语言学主要符号等。全书正文条目共约1.1万条,其中语言学术语8000余条,主要理论与流派88条;中国语言学人物309人、外国语言学人物729人,合计1038人;世界主要语言1200余种。每个条目均设双语词目,即以汉语名称为主词目,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序,以对应的英语名称为副词目;释文用汉语书写,其中的专业术语和疑难概念附注外语原文。各板块词目的收录原则和释文特点如下:
(一)语言学术语。总体上以“宜粗不宜细、溯本不逐末”为立目原则,力求涵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古今中外之基础学科、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核心术语和概念,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传统语言学词典的优点,并在时代性、前沿性和全面性上争取有所突破;条目的分立与合并谨慎审核和论证,宜合则不分。释义围绕汉语主词目的内涵,必要时辅以副词目(即外语原文)的术语来源、内涵变迁及其首创者和相关著作等的介绍,行文简明扼要,例证和图表准确无误;具有上下义关系的词目,原则上以上义项为主条目,无需释义的下义项则列为参见型条目;对于同义异名的术语和概念,确立其中之一为主条目,其余别名列作参见型条目。译自外文的词目名以“约定俗成”为首选译名原则,以常见性、科学性、准确性为定名标准,同时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语言学名词》(2011版)等权威工具书为参考依据,、国家法定标准化机构的正式出版物为专有名词的定名标准;对于尚无定论的译名,则组织研讨会进行专门论证,形成共识后统一认定。对诸如语言哲学、句法学、音系学、语言测试学等难点、重点领域有所侧重。
(二)语言学理论与流派。收录迄今为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各主流学派的理论和学说,既反映西方传统流派的渊源,也呈现诸如工程语言学、文献记录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优选论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要义;既便于一览世界语言学大观园的胜景,也可窥探到我国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等传统经典领域的研究亮点。释义结合实例或图表,尽可能翔实地对相关理论与流派的基本观点、理论发展、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提供介绍。诸如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等普通语言学分支的名称以及部分历史意义或影响力有限的理论与流派未列入本板块,但在语言学术语板块适当加以处置。避免使用主观性评价文字。
(三)语言学人物。选取古今中外主要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与流派的代表人物、成果丰硕或影响深远的语言文字学家以及对语文学和语言学重要理论构建或学术传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等著名人物;选取标准以已故人物为主,国外部分新兴领域的代表人物不受此标准局限。释文对其生平、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主要代表作等进行全面而简要的介绍;专名和罕见或疑难概念辅以外语原文标注,译名原则同语言学术语板块。
(四)世界主要语言。涵盖世界上200多种官方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共1200余种,主要是目前仍活跃在各语言社区或曾经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的语种。释文以谱系归属、分布范围、使用人口、重大演变、共性特征(如判定和划分系属区片的依据,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社会历史地位以及政治经济影响等为审视要素,提供必要的介绍。鉴于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目前全世界仍在使用的语言约有6000余种,而关于语言谱系划分的学说却众说纷纭,对于部分地区的语种归属更是莫衷一是,因此,本板块所采用的谱系分类综合了多种观点,依据的参考书主要包括:(1)戴维·克里斯托尔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Crystal著,任明等译,1995)以及外研社原版影印本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2nd ed., David Crystal, 1997; FLTRP, 2000);(2)《语言文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中国的语言》(孙宏开等, 2007);(4)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Bernard Comrie, 2009);(5)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Kenneth Katzner, 2002)及基于该书1977年版的译本《世界的语言》(黄长著、林书武译,1980)。其中观点分歧较大的部分,还参考了《大英百科全书》和民族语(Enthnologue)网站。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罗列不等于完全认同或盲从,而是以某种方式加以呈现,以便同行和同仁查阅、辨识和考证。
本书的编纂团队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学有所长、学术造诣较高、研究成果颇丰、年富力强、主编或参编过工具书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整个研究和编纂工作起始于2006年,初稿汇总后进行了数轮审核、校订、重写或增补,披荆斩棘前后近十载,历尽了种种疑难困惑和风雨坎坷,这不仅是对编者的耐心和毅力的磨砺和检验,也是这样规模的一部工具书所必需经历的打磨和雕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