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螺旋CT发展历程
1992年以色列ELSCINT公司首次将双排探测器应用于常规CT,并采用双数据采集系统采样,X线管旋转一圈可同时产生两层图象,称为双螺旋CT,是最早的多层CT雏形。1998年出现了4层螺旋CT,自此CT技术正式进入多层螺旋CT(MDCT)的飞速发展阶段;2001年16层MDCT研制成功,机器旋转360度获取16幅0.75 mm层厚图象,实现了亚毫米多层扫描;2004年64层MDCT的出现标志着多排螺旋CT技术进入成熟期。
2009年底4家CT机主要生产厂商分别推出新一代CT,即Philips公司推出的256层螺旋CT(iCT),Toshiba公司推出的320层螺旋CT(Aquilion One),GE公司推出的“宝石”CT(Discovery CT 750HD),Siemens公司推出的二代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Philips公司iCT主要的改进是增加探测器的阵列宽度和列数,采用飞焦点技术使扫描机架旋转一周可获得256层图像。另外,该机型还提高了机架旋转一周的速度,进一步提高了该机在冠状动脉检查时的时间分辨率。
Toshiba公司Aquilion One最大的改进是探测器阵列的Z轴覆盖范围大大增加,达到160 mm,探测器阵列的层数为320层,宽探测器阵列提高了一次旋转的Z轴覆盖率,旋转一次即可同步完成整个器官的容积数据采集。
GE公司Discovery CT 750HD进行了探测器材料的更新,采用了宝石分子结构材料,而发生器能够在瞬间进行两种高低不同能量的切换,提高了整机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效降低血管内支架和钙化斑块导致的晕影效应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提高了3 mm以下支架腔内结构可视率。该机可双能量成像,也可进行单能谱成像。
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两个球管扫描模式可用于任何检查部位,并且两个球管的扫描野无大小区分,一次旋转可获得128层图象,一周扫描时间也缩短为0.28秒,扫描速度大幅提高,辐射剂量大幅降低。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减少了患者因心率快需要等待减缓心率的时间。
二、心脏多排CT的应用价值
作为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影像学工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无创手段之一。尤其在当今“无影像,不干预”的时代背景下,CCTA的临床适应证也不断得到更新。大量文献显示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极佳,可以评估有症状的中危冠心病患者冠脉情况,这对心内科医师临床诊断流程和治疗相关路径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CCTA在临床,尤其对心内科常见病的适用标准及循证支持展开简要论述。
二、心脏多排CT的应用价值
作为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影像学工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无创手段之一。尤其在当今“无影像,不干预”的时代背景下,CCTA的临床适应证也不断得到更新。大量文献显示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极佳,可以评估有症状的中危冠心病患者冠脉情况,这对心内科医师临床诊断流程和治疗相关路径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CCTA在临床,尤其对心内科常见病的适用标准及循证支持展开简要论述。
三、总结
总而言之,过去20年,CCTA由于其极好的诊断准确性,在评估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有效、快速、安全、性价比高的特点,使CCTA逐渐成为诊断冠心病和提供重要预后信息的理想选择。随着CT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剂量的不断改进,CCTA将迎来更为广泛的应用。